《在路上》:生活纵使一塌糊涂,我们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在路上》:生活纵使一塌糊涂,我们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在路上》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整部电影时长长达2个多小时,我最终没有耐着性子看完全部,可能是因为整个电影反映出来的主流思想和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相悖,电影无论是节奏上或者是内容上,都是拖沓混乱、颓废、矛盾、放纵不羁、逃离责任和束缚,我想但凡一个有责任心一点的成年人,可能都无法融入和接受的影片。

但是同时,《在路上》这部小说却也获得了一大批年轻人的追捧。在人类文学史上,《在路上》成了一部永恒的精神宣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去尝试、去折腾、去闯荡,在生活之路上寻找信仰和力量。不得不说,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一直“在路上”的梦想!

尽管有争议,尽管在阅读的时候会觉得是一种潜在叛逆性的内在刺激,这本书,仍然值得为内心的那一种梦想而阅读,在想象的空间里,给自己一份充足的思想自由。


《在路上》:生活纵使一塌糊涂,我们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1957年,本书问世时,作者凯鲁亚克正值当年,35岁,他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退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29岁之时,就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乡镇和城市》,小有名气。

从1957年4月2日到22日,20天的时间里,杰克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沉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有在路上的理想,但是人还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活在当下!

凯鲁亚克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现实和传统是持有反叛态度的。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作家,想要通过自己的文学实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体,摆脱阅读经验所带来的影响和桎梏。也许是在这种反叛精神和创新抱负的背景下,他实验性地采取了一种“狂野的形式”来写这部小说。

“。。。。。。有朝一日,你我傍晚时会在小巷子的垃圾桶里寻找吃的。”

“你是说我们会沦为流浪汉吗?”

“干吗不会,老兄?我们自己愿意的话当然会。最后落到那个地步也没有坏处。你一辈子不干预别人的愿望,包括政客和有钱人,别人也不来打扰你,你自顾自,独行其是。”

我同意他的看法。他以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得出了他的符合道家学说的结论。

“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我们在雨中频频点头。

“他妈的,你得注意自己的身体。生命在于运动——大夫都这么说。我老实告诉你,萨尔,不管我住在什么地方,我的衣箱总是塞在床底下,随时可拿,我随时都可以离开或者被赶出去。我决定什么都撒手不管了。你明白,我为了做到这一点已经竭尽全力,你知道那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懂得怎么消磨时间——我们磨磨蹭蹭,溜溜达达,东张西望,找一些老式的刺激,其实还有什么刺激呢?我们懂。”


《在路上》:生活纵使一塌糊涂,我们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整本书和现代传统小说完全不同,它没有清晰的主线脉络,小说中的人物就是一直在路上,不停地穿梭在美国东西部之间,他们沿途所见所闻,他们的特有生活方式。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开车、搭便车、喝酒、泡妞、抽烟、相邀去酒吧,听爵士乐。没钱的时候,他们有的去偷车,有的去打零工,只要搞到钱,马上又出发。他们是一群在任何时候都处于精神极度亢奋状态的疯子。他们的感官不能得到一刻的休息,必须时时用酒精、香烟、大麻、音乐、舞蹈、女人和无休止的旅途来刺激。当他们分开一段时间,回到各自的生活中的时候,他们很快就会厌恶一成不变的生活,会互相思念,然后匆忙装好背包,踏上旅途,又变得像疯子一样在全国各地横冲直撞。

生活本身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必须忍受各种灾难,唯一的渴望就是能够记住那些失落了的幸福和欢乐。我们曾经在生命中拥有这些幸福和欢乐,现在它们只能在死亡中才能重现(尽管我们不愿承认这一点)又愿意去死呢?这些纷杂的思绪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涌现。


在我心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癞癜的,他们热爱生活,爰聊天,不露锋芒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花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下像蜘蛛那样拖着八条腿,中心点蓝光砰的一声爆裂,人们都发出“啊”的惊叹声!


《在路上》:生活纵使一塌糊涂,我们都要行走在路上!叛逆不可怕

这本“叛逆”书和村上龙的《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有相同的故事基调。一群酗酒,吸毒,滥交,狂欢,放纵的年轻人的成长之路。不同的是,《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中的人物是静止的,读起来更令人压抑;而《在路上》是流动的,读起来让人没那么窒息。 这些非主流书籍本质上不是一本讨喜的书,疯狂、放纵、叛逆向来容易使人反感,也正因如此,它能引起许多人被掩藏和压抑的情绪。

每一代人、每一个人拥有不同的自我找寻的路罢了。 静下心来体会,便会着迷于人物身上源源不断散发的热情,表面上看似离经叛道和匪夷所思的一切都暗藏光芒,让人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想传达的精神力量。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我非去不可,在到达之前,永不停止。

《在路上》醒悟过后的态度却是正向的,无论我们在怎样的人生道路上前进,都离不开一直“在路上”永不止步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