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拒绝愚昧,坚守良知,应当是人类终极一生的追求!

《玉米》:拒绝愚昧,坚守良知,应当是人类终极一生的追求!

对《玉米》这部获第十届百花奖的中篇小说,时下的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对书中的情节他们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仿佛是外星球发生的事。

其实也不必纠缠书中的细节,只要能理解作者毕飞宇先生在创作谈里讲的一名话就可以了。即:

我们身上一直有一个“鬼”——人在人上。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构成了特殊的“鬼文化。”

当然,突兀这样说毕竟有些空泛,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把《玉米》这部中篇小说读完,也就会一目了然了。

好,那就让我们看一看这部获奖小说到底说了什么?

《玉米》:拒绝愚昧,坚守良知,应当是人类终极一生的追求!

一、民间俗语贯穿整部作品,读起来像是平民百姓的巷议街谈。

语言民俗化、通俗化是该部作品的显著特征。通篇看不到一句高大上的文词儿,都是来自民间的俚语和糙话,却又折射出灵性的潜伏和智慧的光芒。

刚过门儿时,施桂芳的嫂子曾扒着耳朵告诉她,做房事时一定要夹着一些捂着一些,不然男人会看不起你。施桂芳也确实照做了。可是当她连续生下几个丫头以后,事情就反过来了。因为她夹着捂着反倒把王连方的火气给弄出来了。王连方连续给她两个嘴巴,正面一个反面一个,一边打一边骂。于是施桂芳便夹也夹不紧捂也捂不严了。施桂芳本来想放弃,可王连方作为支部书记在县里学过辩证法,知道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还知道石头和鸡蛋的关系。于是王连方便像一个笨拙的赤脚医生,板着脸,拉下施桂芳的裤子就插针头,插进针头就注射种子。

这段描写,其实是在为重男轻女做注脚。因为施桂芳连着生了七个女儿。他的男人——支部书记王连方恼羞成怒,导致施桂芳丧失了夹着捂着的资格。

《玉米》:拒绝愚昧,坚守良知,应当是人类终极一生的追求!

老天终于在1971年开眼了,阴历年刚过,施桂芳生下了小八子。高音喇叭里响起王连方母亲的声音:连方啊连方,生儿子啦,家来呀!——村里的高音喇叭开关就设在支部书记王连方家里,于是便有了通知喜讯的方便条件。

王连方在村里有许多女人。当时他正要和村民王有庆的媳妇办房事,听到喇叭声,有庆媳妇说:回去吧,家里等你呢。

王连方在回家路上就想好了儿子的名字:王八路。没成想回到家就被王八路的爷爷给否定了。爷爷说:八路可以,王八不行。王连方急忙说:那就叫王红兵,有时代特色。

王红兵的出生,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玉米。

玉米是王红兵的大姐。王红兵的另外六个姐姐分别是玉穗、玉秀、玉英、玉叶、玉苗、玉秧。按理说,玉米虽然在八个孩子中最大,但父母还健在,还轮不上她承担母亲的角色。问题是当母亲的施桂芳自打生下儿子王红兵,腰板挺直又懒又馋地当起了甩手掌柜。于是玉米便成了当家人,整天把王红兵抱在怀里做起了全职保姆。

《玉米》:拒绝愚昧,坚守良知,应当是人类终极一生的追求!

二、玉米的婚事是中心,是红花。其它内容都是外围的绿叶。而恰恰是这外围的绿叶毁了玉米的一生。

一晃玉米该谈婚事了。村支书的女儿,这是不可回避的优越条件。其实玉米并不在乎这个,而是在乎对方的人品。

男方是邻村箍筒匠的三儿子,家庭地位虽然不高,但人家是个飞行员。人在天上飞,当然就了不得了。

玉米给了飞行员一张自己的照片。玉米怕别人看到回信,让飞行员把信邮给村小的高素琴老师再转给她。飞行员很快回信了,可还是被高老师的儿子给拆了。结果第二天信里的内容就在全村传开,说王玉米同志找了个飞行员同志,俩人要手拉手保卫祖国的蓝天,和帝修反做斗争。

人家说的都是信里的原话,白纸黑字,玉米根本无法反驳。玉米悔恨极了,后悔让高老师转这封信。可是飞行员的第二封回信更加糟糕,不知被谁直接拆开,争相传阅,等传到玉米手中时,信纸和信封已经揉搓得不成样子。玉米一手抱着王红兵,另一只手拿着信封和信纸,双手一齐颤抖,浑身的血都冲上了头顶,羞得不知如何是好,好像自己已经被扒光,被游了好几条街。玉米上一次还可以埋怨高老师,这一次她连埋怨的人都找不见了。

飞行员回乡,到玉米家相亲来了。施桂芳打开广播,对着话筒喊道:王连方,立刻回家来,家里来了解放军,家里来了解放军……

王连方回来了,后面跟着全村男女老少。施桂芳是过来人,自然明白该咋办。她把玉米和飞行员安排到厨房,关紧房门,让两个人在里面烧水。连续两天,灶台后就是俩人的世界。第一天飞行员拉住了玉米的手。玉米边流泪边想,完了,和天上的人终于拉上手了,下一步就该和帝修反做斗争了。结果第二天飞行员又亲上了玉米的嘴。玉米紧张得要死,嘴唇麻木感觉已经不是自己的嘴。第三天飞行员抱住了玉米,两只手也开始不老实。玉米这才明白,原来谈恋爱不仅是用嘴,还要用手。于是,飞行员节节进攻,玉米便节节败退,当进攻到最后关头时,玉米还是守住了最后的防线。

《玉米》:拒绝愚昧,坚守良知,应当是人类终极一生的追求!

飞行员走了。玉米每天的心也飞到了天上。虽然她每天还是抱着王红兵在村里行走,但眼睛却总是有意无意地瞄向祖国的蓝天。

哪知道天有不测风云,而这不测风云竟然是被自己的父亲王连方搅起来的。王连方和村里的许多女人相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可这次偏偏遇到了一个不懂事的婆婆。婆婆发现儿媳和王连方在房里,竟然大喊“杀人啦!——人们闻声举着钉耙等农具冲进去,抓了现行。其实抓不抓现行人们早都心知肚明,关键女方的男人是现役军人,军婚!

公社书记很生气,拍着桌子痛斥支部书记王连方:怎么搞的嘛,弄成这个样子,幼稚嘛!

一向硬气的王连方这回终于软了,低声说:要不,察看吧!

公社书记又一拍桌子:胡说,军婚,现役,高压线嘛,要法办的!

王连方被双开。只好远走他乡,选择了一个不太累的职业:学作油漆匠。

在村里,玉米明显感觉到了人们异样的目光。她并不在乎这些,她本来就恨透了父亲。玉米虽然没生过孩子,却协助接生婆接生了玉苗和玉秧两个妹妹外加王红兵这唯一的弟弟,使她小小年纪便知道了男女之事。村里每个和父亲有关系的女人,玉米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她从来不跟父亲正面说话,实在不行就直呼大名王连方。

尽管如此,灾难还是不可避免地降临到玉米头上。有人拆飞行员的信,就肯定有人给飞行员写信。飞行员把玉米的照片和信件都打包邮了回来:绝交。这回玉米的精神才彻底崩溃。她原以为只要有飞行员在,她就能有出头之日,如今一切全完了。

玉米很快结婚了。

玉米把条件放到了最低:不管多大岁数,不管长什么样,只要手里有权就行。

她的相亲过程十分隐密,是在县城的旅馆里。男人五十多岁,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职务相当的高。玉米等到很晚那个人才来,带着一身医院里才有的来苏味儿。主任进屋喝完水,抽完烟,就要上床休息,玉米也只能跟着上床。男人谈不上温柔,也谈不上粗鲁,分明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完事了男人才说,我医院里还有病人呢。玉米问是谁?男人说,我老婆。玉米大吃一惊。男人说,不碍你的的事,晚期了,没几个月,她一走你就过来。

《玉米》:拒绝愚昧,坚守良知,应当是人类终极一生的追求!

三、人不应在人上,人也不应在人下,人理应在人中——这应该是普世价值。

行文至此,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理解作者说的那个“鬼文化”到底是什么货色了。

1、父母的愚昧,悔掉了玉米的青春年华。

支部书记王连方在村里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上人,他好色成性为所欲为,重男轻女疯狂地生育。母亲好吃懒做就是个生育机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母亲的责任感。是俩人的愚昧透顶,活生生把玉米这个纯朴善良的好姑娘逼进了死胡同,葬送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2、良知丧失的观念,等同于催化剂,摧毁了玉米做人的尊严。

他们无理剥除了玉米的全部隐私,把拆看人家的私信当成生活的乐趣,一步步把玉米推上绝路。包括与帝修反斗争的飞行员,不做调查研究,仅凭心血来潮和偏听偏信,仅凭玉米父亲的单方面劣迹,就把当初的海誓山盟化为乌有,让玉米的全部希望像一根羽毛般的轻轻飘逝。

3、恶劣的社会风气,蚕食着人们的灵魂,混淆了是非黑白。

王连方在村里乱搞男女关系,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和非议(至于被捉现行是因为杀人的喊声造成的),甚至有男人默许自己女人的这种行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使女人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家长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更谈不上以身作则。无形中造成美丑不分是非不辩的污浊风气。使冰清玉洁的玉米在其中变成了另类。

4、正由于“人上人”的观念和习俗,才造成了“人下人”的行为恶果。

玉米在村里是最有骨气的,玉米是最瞧不起那些俗人的,玉米对那些丑恶行为包括自己的父亲,都是深恶痛绝不屑一顾的。玉米无论在家里还是外面从来都是清清白白做事,昂首挺胸做人。但是,最后玉米却以“人下人”的身份,把自己出卖给了“人上人”。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玉米》这部中篇小说已经回答得很清楚——无非是那种应该消除的,愚昧腐朽丧失良知的“鬼文化”!由此可见,能够形成文化的东西,也未必全是好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