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認真學習被拖進大海:父母失控情緒,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阻礙

上週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4月15日,遼寧葫蘆島市民報警稱,一對母女欲跳海輕生。


民警趕到現場發現,一年輕女子正拉著一名10歲左右女孩往海里走。4位民警手拉手下水,將母女拉回岸邊。


據瞭解,這位媽媽是因為女兒上網課期間的學習問題,一時想不開把孩子帶到海里“嚇唬”她。


孩子不認真學習被拖進大海:父母失控情緒,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阻礙


看完內心只覺得無語和無奈。


要是孩子的學習,是可以通過“嚇唬”就能好的,想必天底下盡是成績優秀的孩子了。


不久前還有一個新聞,3月19日,河南平頂山一位媽媽因為兒子不寫作業,一時氣不過,坐在5樓陽臺要跳樓。


最終在消防和鄰居的勸解下才從陽臺上下來,孩子認錯道歉。


在這些真實案例中,我看到的只是一個個巨嬰父母,心智不夠成熟,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讓孩子來為自己的情緒和偏激行為買單。


這樣情緒化、不理性的教育,不但起不到有效的作用,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難以消除的陰影,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01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是教育孩子的基礎


我瞭解,在家上網課的這段時間,大多數孩子可能都無法做到自覺完成學習任務,總是拖延、偷懶、沉迷電子產品,這些表現會讓操心孩子學業乃至未來的老母親、老父親們非常著急。


我也非常理解,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時刻,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期望,讓我們生氣、抓狂、失望、憂慮。


可是,這難道不是我們選擇把一個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時,就應該預料到的嗎?孩子的成長之路,怎麼可能事事如我們意,從不出問題呢?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讓父母手忙腳亂的狀況。


清楚了這一點,我們的心態就會平和很多,在孩子表現出某些問題的時候,不會覺得無法接受、難以理解,首先能夠接受現實,正視這些問題。


能夠做到這一步的父母,心理就會更強大、情緒也會更加穩定,於是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想辦法解決實際問題上來,而不是一直被那些負面情緒裹挾。


然而現實情況是什麼呢?


許多家長都有很嚴重的情緒問題,隨之產生一系列對教育孩子十分不利的行為。


文章開頭提到的是一些極端案例,生活中更常見的是:


無法處理自己的憤怒,打罵孩子、大吼大叫;


無處安放自己的焦慮,以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向孩子施壓······


孩子成為最無辜的父母情緒的承受者,教育也偏離了原本的正確路線,這是得不償失的。


02

父母的情緒,要有界限感


情緒不穩定的家長,通常是因為內心脆弱,對現實不滿卻又無力改變現狀,簡言之,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於是選擇把注意力轉向比自己弱的人,以此獲得掌控感,或是把找一個比自己弱的人,來承接自己的一部分情緒。


這個比自己弱、又沒有反抗能力的對象,最合適的便是孩子。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便期望孩子成龍成鳳,填補自己的遺憾;工作中、生活中有什麼煩惱時,就喜歡朝孩子發火。


一個情緒化的父母,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幸福感,自卑、冷漠、攻擊性強、不容易相信別人,親子關係差;父母處理情緒的樣子,也會“傳染”給孩子。


親子作家蔡穎卿說過一句話:


“穩定的情緒應該在一種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誠懇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學習養成。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期待和反省,我們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緒去和孩子溝通和互動了。”


我們常說界限感,其實情緒也應該有界限感。


父母要學會覺察自己的內心,追溯自己情緒產生的源頭,是自己內心缺乏安全感、對自己缺乏自信、對生活不夠滿意還是其他原因,導致情緒化。


誠實面對和認識自己,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自己沒有能力安放、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去承擔,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如果對孩子發脾氣了或者用其他極端的方式傷害了孩子,可以坦誠跟孩子道歉。


這樣做至少可以讓孩子明白不是他的錯,而是父母自己的問題,孩子會少一點自我否定和懷疑。


對父母來說,做好情緒管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需要持續學習的重要課題。


懂得自我反思和覺察,針對性地採取相應措施,就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是對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滿意,所以會對孩子過於嚴格,有一點小毛病都會放大,那就多花時間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讓生活變得更好,增強自信心。


然後,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上來,和孩子站在一個戰線上,打敗問題。


孩子不認真學習被拖進大海:父母失控情緒,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阻礙


03

跳出情緒的束縛

用恰當的辦法解決實際問題


情緒穩定的父母,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幸福感,發展出穩定的自我,身心健康地成長。


情緒平和、從容鎮定、堅韌樂觀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優秀、高情商的孩子。


我們應該跳出情緒的束縛,用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實際問題。


以下三點很關鍵:


有效溝通,增進親子關係,加強對孩子的瞭解


溝通永遠是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


不管孩子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問題,只有我們瞭解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更好地幫助孩子改正過來。


所以有效溝通尤為重要。


家長找合適的時機,尊重、平等、溫和地和孩子進行對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和想法,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而不是一味地指責、說教、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拿學習來說,通過有效溝通與平時對孩子的觀察,看孩子的問題出自哪裡,學習興趣、學習方法、還是其他問題。


找出根本原因後,就更利於我們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去引導孩子。


日常和孩子多溝通交流,也會增進親子關係,孩子會對家長充滿尊敬與信任,家長的教育就會更好地發揮作用。


建立規則、有原則地執行


很多時候,孩子不夠自覺,是因為家長一開始沒有明確規則,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特別是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不要指望孩子能夠勤奮、高效、自律地完成該做的事情。一開始靠的是“他律”。


孩子不認真學習被拖進大海:父母失控情緒,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阻礙


家長在對孩子習慣養成比較重要的事情上,和孩子商量著制定出一系列規則。比如關於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寫作業和玩耍的先後順序、吃零食的量和次數、起床與睡覺的時間等。


不輕易更改、妥協,有原則地執行,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適當的鼓勵,他會在日復一日的規律性活動體驗中,內化成自己的習慣和性格。


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自覺、有條理。


體驗後果法,引發孩子的思考


還記得泰國一個5歲的孩子早上鬧著不願上學,媽媽沒有批評打罵孩子,而是帶孩子去撿垃圾,因為5歲的孩子也沒有其他可以掙錢的方式。


通過撿了一天垃圾的體驗,孩子瞭解到掙錢的辛苦,原來如果不上學要養活自己的話是這麼不容易,孩子產生了自己的思考,便自願選擇去上學了。


生活中,在合適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採取這種體驗後果法去引導孩子,孩子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過一遍,認識到不同選擇帶來的後果,引發思考,從而學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比如孩子怎麼都不願寫作業,可以告訴孩子可以不寫,只是要承擔被老師批評懲罰的後果,當孩子有過一次這樣的體驗後,自然而然會選擇按時完成作業。


這樣的方式產生的效果更加深刻、持久。


育兒名博王人平曾說過:


“一個人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內心的平靜和篤定,管得住自己的人是強大的。


特別是作為父母和老師,一定要認識到,真正決定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理解、認知和評價。


給孩子一個情緒穩定、理性自信的自己,不僅為構建良好的關係做了鋪墊,也給孩子做了好的榜樣示範。”


深以為然。


希望在看的各位,都能為成為這樣的父母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