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认真学习被拖进大海:父母失控情绪,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阻碍

上周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4月15日,辽宁葫芦岛市民报警称,一对母女欲跳海轻生。


民警赶到现场发现,一年轻女子正拉着一名10岁左右女孩往海里走。4位民警手拉手下水,将母女拉回岸边。


据了解,这位妈妈是因为女儿上网课期间的学习问题,一时想不开把孩子带到海里“吓唬”她。


孩子不认真学习被拖进大海:父母失控情绪,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阻碍


看完内心只觉得无语和无奈。


要是孩子的学习,是可以通过“吓唬”就能好的,想必天底下尽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了。


不久前还有一个新闻,3月19日,河南平顶山一位妈妈因为儿子不写作业,一时气不过,坐在5楼阳台要跳楼。


最终在消防和邻居的劝解下才从阳台上下来,孩子认错道歉。


在这些真实案例中,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巨婴父母,心智不够成熟,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让孩子来为自己的情绪和偏激行为买单。


这样情绪化、不理性的教育,不但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消除的阴影,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01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我了解,在家上网课的这段时间,大多数孩子可能都无法做到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总是拖延、偷懒、沉迷电子产品,这些表现会让操心孩子学业乃至未来的老母亲、老父亲们非常着急。


我也非常理解,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时刻,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望,让我们生气、抓狂、失望、忧虑。


可是,这难道不是我们选择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应该预料到的吗?孩子的成长之路,怎么可能事事如我们意,从不出问题呢?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让父母手忙脚乱的状况。


清楚了这一点,我们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在孩子表现出某些问题的时候,不会觉得无法接受、难以理解,首先能够接受现实,正视这些问题。


能够做到这一步的父母,心理就会更强大、情绪也会更加稳定,于是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而不是一直被那些负面情绪裹挟。


然而现实情况是什么呢?


许多家长都有很严重的情绪问题,随之产生一系列对教育孩子十分不利的行为。


文章开头提到的是一些极端案例,生活中更常见的是:


无法处理自己的愤怒,打骂孩子、大吼大叫;


无处安放自己的焦虑,以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向孩子施压······


孩子成为最无辜的父母情绪的承受者,教育也偏离了原本的正确路线,这是得不偿失的。


02

父母的情绪,要有界限感


情绪不稳定的家长,通常是因为内心脆弱,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简言之,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于是选择把注意力转向比自己弱的人,以此获得掌控感,或是把找一个比自己弱的人,来承接自己的一部分情绪。


这个比自己弱、又没有反抗能力的对象,最合适的便是孩子。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便期望孩子成龙成凤,填补自己的遗憾;工作中、生活中有什么烦恼时,就喜欢朝孩子发火。


一个情绪化的父母,会让孩子缺少安全感,幸福感,自卑、冷漠、攻击性强、不容易相信别人,亲子关系差;父母处理情绪的样子,也会“传染”给孩子。


亲子作家蔡颖卿说过一句话:


“稳定的情绪应该在一种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诚恳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学习养成。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期待和反省,我们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绪去和孩子沟通和互动了。”


我们常说界限感,其实情绪也应该有界限感。


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内心,追溯自己情绪产生的源头,是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缺乏自信、对生活不够满意还是其他原因,导致情绪化。


诚实面对和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自己没有能力安放、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去承担,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如果对孩子发脾气了或者用其他极端的方式伤害了孩子,可以坦诚跟孩子道歉。


这样做至少可以让孩子明白不是他的错,而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孩子会少一点自我否定和怀疑。


对父母来说,做好情绪管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需要持续学习的重要课题。


懂得自我反思和觉察,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就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比如是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所以会对孩子过于严格,有一点小毛病都会放大,那就多花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让生活变得更好,增强自信心。


然后,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和孩子站在一个战线上,打败问题。


孩子不认真学习被拖进大海:父母失控情绪,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阻碍


03

跳出情绪的束缚

用恰当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绪稳定的父母,孩子会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发展出稳定的自我,身心健康地成长。


情绪平和、从容镇定、坚韧乐观的父母,更容易养出优秀、高情商的孩子。


我们应该跳出情绪的束缚,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三点很关键:


有效沟通,增进亲子关系,加强对孩子的了解


沟通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不管孩子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问题,只有我们了解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帮助孩子改正过来。


所以有效沟通尤为重要。


家长找合适的时机,尊重、平等、温和地和孩子进行对话,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和想法,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说教、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拿学习来说,通过有效沟通与平时对孩子的观察,看孩子的问题出自哪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还是其他问题。


找出根本原因后,就更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孩子。


日常和孩子多沟通交流,也会增进亲子关系,孩子会对家长充满尊敬与信任,家长的教育就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建立规则、有原则地执行


很多时候,孩子不够自觉,是因为家长一开始没有明确规则,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特别是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要指望孩子能够勤奋、高效、自律地完成该做的事情。一开始靠的是“他律”。


孩子不认真学习被拖进大海:父母失控情绪,是教育路上最大的阻碍


家长在对孩子习惯养成比较重要的事情上,和孩子商量着制定出一系列规则。比如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写作业和玩耍的先后顺序、吃零食的量和次数、起床与睡觉的时间等。


不轻易更改、妥协,有原则地执行,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他会在日复一日的规律性活动体验中,内化成自己的习惯和性格。


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自觉、有条理。


体验后果法,引发孩子的思考


还记得泰国一个5岁的孩子早上闹着不愿上学,妈妈没有批评打骂孩子,而是带孩子去捡垃圾,因为5岁的孩子也没有其他可以挣钱的方式。


通过捡了一天垃圾的体验,孩子了解到挣钱的辛苦,原来如果不上学要养活自己的话是这么不容易,孩子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便自愿选择去上学了。


生活中,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采取这种体验后果法去引导孩子,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过一遍,认识到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引发思考,从而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孩子怎么都不愿写作业,可以告诉孩子可以不写,只是要承担被老师批评惩罚的后果,当孩子有过一次这样的体验后,自然而然会选择按时完成作业。


这样的方式产生的效果更加深刻、持久。


育儿名博王人平曾说过: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笃定,管得住自己的人是强大的。


特别是作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认识到,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理解、认知和评价。


给孩子一个情绪稳定、理性自信的自己,不仅为构建良好的关系做了铺垫,也给孩子做了好的榜样示范。”


深以为然。


希望在看的各位,都能为成为这样的父母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