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遇上報復性漲價其實是個假象

當初我們宅在家裡,天天想著解禁後要幹什麼?買什麼?吃什麼?解禁後,都如願了嗎?

去了火鍋店才發現,等待我們的是13元半份的土豆片,7塊錢一碗的米飯,50塊錢一盤小酥肉,10塊錢一位的自助調料......


報復性消費遇上報復性漲價其實是個假象


去了喜茶,才發現最喜歡的那款已經突破30元了。


報復性消費遇上報復性漲價其實是個假象


你想著報復性的消費一把,商家想著報復性的漲價一把。


然而所有人都和你一樣想報復性消費嗎?商家也都想和海底撈、西貝、喜茶那樣報復性的漲價嗎?


未必。


根據4月10日央行發佈的《2020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住戶存款餘額87.8萬億元,人均儲蓄大約6.3萬元。看著6.3萬確實不低,但是從銀行的存款客戶數看,其實是不到2%的人,掌握著81.20%的資產儲蓄。這不是二八定律,這是2/80定律。即使沒有任何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98%的中國人消費能力都不會很強。


人們不僅不會花錢,反而沒命地存錢。


根據央行最近披露的金融數據: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共增加8.07萬億元左右,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86萬億元。


報復性消費遇上報復性漲價其實是個假象

(圖:金融機構單月新增人民幣存款(億)來源:wind)


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一季度91天裡,平均每天超過700億存款湧向銀行!


所以說,沒多少人人打算“報復性消費”,只有人打算“報復性存錢”。




商家也都想和海底撈、西貝、喜茶那樣報復性的漲價嗎?首先說海底撈是不是針對疫情報復性漲價?


梳理網友在社交平臺曬出的海底撈南京金鷹世界店消費單,可以發現,在本次漲價之前,海底撈已經漲過一波價了。


從可以找到價格數據的菜品來看,從去年7月到9月,現炸酥肉漲幅最大,半份從14元漲到21元。疫情後,海底撈又迎來一次漲價,半份現炸酥肉再次漲價5元,道歉之後,酥肉降至去年7月的價格。


報復性消費遇上報復性漲價其實是個假象


2019年漲價未見諸報端,此次卻掀起輿論風波,或是源於疫情讓人們與堂食火鍋分別一月有餘,食客飽受相思之苦,一結賬就對價格敏感起來。所以海底撈、西貝、喜茶漲價真的是沒漲對時間。


西貝董事長賈國龍也通過微信公眾號致歉,稱自己“這個時候漲價,不對”。


餐飲都是重資產行業,這次疫情餐讓餐飲行業長時間沒有現金流,確實非常的危險。既然如此餐飲行業就應該千方百計的增大現金流,盤活現有的現金存量和流量。漲價是一個策略,但並不是非得漲價才行。


從現金存量看,2019年財報表明,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增長56%和42%,賬上有22億現金,相當於7個月的開支,不存在非得用漲價來彌補疫情損失。


從現金流量看,海底撈目前的翻檯率怎麼樣呢?2019年海底撈的擴張是很激進的,門店數將近增加了70%,但翻檯率只是小幅下降,一線城市由5.1下滑至4.7,二線城市由5.3下滑至4.9,三線及以下城市由4.8下滑至4.7。


按這個翻檯率下降的趨勢,再考慮今年的擴店計劃,年底之前的翻檯率應該在4.5左右。即便考慮疫情的衝擊,也不會低於4.3——如此嚴重的疫情下,在恢復營業十幾天後,已經達到2以上的翻檯率。在海底撈的經營指標中,一家店的翻檯率只要保持5左右,就說明周圍還能再開;一個城市A類地段翻檯率降到3,才算是觸及到底線。


所以從現金流量看也沒有漲價的必要。


誰讓人家是海底撈呢,餐飲行業的大IP,你會發現越是敢漲價的,都是那些餐飲的大IP,那些網紅餐飲企業,比如讓任正非從想自殺到微笑的西貝,比如喜茶。真正的小餐飲,其實都在靠降價求生存的。


報復性消費遇上報復性漲價其實是個假象


我家附近的商家都在瘋狂促銷


為什麼漲完了價,又道歉,再降價呢,我覺得很可能是他們發現自己的客戶忠誠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


麥肯錫在去年底發佈了一份《2020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有60%的受訪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報告指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主流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跟前幾年相比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大家更注重高性價比,也會大幅削減非必需品的開支。


阿里大數據顯示,“新中產們”平日裡喜愛的高端護膚品、高檔紅酒的銷量都在大幅跳水。那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把中國加速推向一個新的消費時代,會有越多消費者選擇性價比高的商品,因為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


或許就像很多人預言的那樣,中國會進入第四消費時代,開始排斥過度的包裝、顏色和款式,追求價格適中、功能夠用的基本款。不再從過度消費中獲得滿足感,也不再需要通過物品來彰顯個性和地位。極簡生活的理念開始流行,很多人在做“斷舍離”。


這已經不是經濟狀況好壞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消費觀念和習慣發生了一次轉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