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季度經濟觀察:“風”從冷鏈來

剛剛還在挪威巴倫支海里遊曳的三文魚,就在航行中的遠洋船上被低溫速凍成冰塊。幾十天后,它經由海運、陸運,最終抵達了上海一家物流企業的冷凍倉庫,新鮮度和剛打撈的幾乎沒有差別。

一千公里外,成都普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也於3月21日,在成都青白江區開啟了首個冷鏈倉庫。鱈魚、生凍凡納對蝦、冷凍牛肉……不同地方的冷鮮食品,在這間溫度為零下18度的倉庫裡短暫相聚,之後再通過冷鏈物流,成為成都、重慶、昆明等西部城市居民的桌上餐。

儘管疫情的影響仍在,但至少在成都,企業在倉儲物流上的佈局還在加速。紅星新聞在世邦魏理仕日前發佈的《2020年第一季度成都商業地產市場報告》中注意到一個細節,今年一季度,成都倉儲物流市場在冷鏈倉庫方面的需求變得活躍起來。

尤其對疫情“帶火”的生鮮領域,上述報告用“迫切訴求”形容了電商及物流行業對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其在文中表示,冷鏈迎來提速發展時機。

但另一方面,也有業內人士擔憂,當疫情對生鮮電商的“效應”減弱,從長期來看,急速增長的倉儲容量,又是否會形成供大於求的情況?尤其是,在冷鮮產品的平均售價,長期高於普通產品0.5~1倍的情況下,這份生鮮的保持力能否會持續?

“我們不得不承認疫情對生鮮的影響力,但冷鏈行業要真正步入正軌,還差點火候。”一位業內人士說。他隨即補充道,這個“火候”正是市場。

風來了

當一些企業正在忙著收縮佈局,3月21日,成都普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在成都青白江區開啟了首個冷鏈倉庫。

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工作人員正在裝卸貨物

這頗有些“逆勢”的感覺。但如果看這個倉庫的下游——生鮮,就不難想到企業在此時堅決開倉的原因。

此次疫情,生鮮幾乎成了必需、甚至是急需的消耗品,但在過去的市場培育中,人們對產品的要求又有所提升——這不僅導致了電商的滲透度提高,且對中高端商品的需求逐漸增加,尤其不同年齡層和消費人群中,滲透度將進一步提升。

“在全國各個核心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最近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冷鏈生鮮的佈局需求會增大,可能會非常快地擴展。”世邦魏理仕成都產業地產部主管尤鵬偉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時說,短期內生鮮運營平臺,以及部分垂直電商或冷鏈生鮮物流服務企業,都在加速其業務發展。

成都普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正是疫情中的典型案例。該公司總經理馬瑞鴻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公司去年底在成都註冊,原本預計春節前開倉投用。但疫情導致施工暫停了較長時間,“已經是用了最快速度,允許復工時我們第一時間提交申請繼續施工,這才能在3月下旬時開啟倉庫。”

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冷凍庫內工作人員正在搬運海鮮

開倉前,已經有不少企業主動找到了普冷國際洽談合作,比如泰國知名海鮮集團泰萬盛,後者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耐儲存金槍魚產品製造商,每年的銷售額超過1250億泰銖(37億美元)。

冷鏈,過去曾一度被人們視作餃子、奶黃包等食品等代名詞,之後諸如調味牛排、冷凍蝦等預製品的出現,豐富了這類食品的種類。

如今,冰鮮產品的範圍還在擴大,且產品保鮮水平越來越好——比如,馬瑞鴻表示,捕上來的鮮蝦如果立即進行超低溫液氮深冷速凍,再通過溫度恆定的冷鏈進行運輸,解凍後口感可與新鮮蝦媲美。

根據資料顯示,因為凍結終溫最低可達零下80攝氏度,水產品的細胞組織瞬間被凍得像玻璃一樣失去“活性”,不僅保持了水產品的鮮度,還不容易腐爛,保質期可達1年以上。

除此之外,九曳供應鏈創始人張冰也曾揭露了生鮮行業發展的原因——分佈不均衡。比如,內蒙盛產牛羊肉,漁業集中在沿海地帶,生鮮供應鏈的冷鏈運輸原本應該讓這些當地產品在全國甚至全球範圍內扁平化流動。但國內的生鮮冷鏈是割裂的。有些冷鏈企業服務的僅僅是某一個區域,有些冷鏈企業可能服務於某一個冷鏈的幹線、長途運輸,有些只是服務於某一個城市的配送。

“每場危中必定孕藏著機。”張冰表示,疫情會倒逼生鮮行業的改革,無論是政策,還是消費者觀念和行為的變化,都將成為變革的推手。

“差點火候”

普冷國際倉庫裡的一盒科爾沁牛肉,最終進入了宋曉丹的冰箱。4月18號,宋曉丹在網上訂購了一盒生鮮肥牛,每斤單價超過了80元,比普通市場的價格貴了一倍多。

宋曉丹的媽媽很難理解,比起菜市場現切的新鮮肉,為什麼女兒願意花更多錢去購買冷凍商品。

一直以來,眼見為實是大多國內消費者的一致觀點,因而,人們更願意消費“現宰現銷”的商品。就連不少業內人士也苦笑說,目前情況下,冷鏈商品的市場教育“還差火候”。

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工作人員正在裝卸貨物

“還差火候”,則被另一名業內人士用來形容當前的消費市場。他表示,除了消費習慣,目前冷鏈運輸的成本依然高企,而這些成本會勢必會轉移到冷鏈商品的價格上,降低消費訴求。

紅星新聞注意到,蘇州、杭州兩地都曾在2014年出現過冷鮮雞的相關報道報道。當時,兩者都做出了禁止活禽交易的決定,為了促進冷鮮消費,杭州還安排了3000萬元專項資金保障支持,包括為農貿市場的經營戶配置冷櫃冰箱等設備。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生鮮品類中,果蔬類冷鏈物流應用比例僅為20%~30%、肉類為34%~38%、水產類為40%~45%。但上述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國家的平均水平可以達到90%~96%,這意味著,中國市場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其建議稱,即使到今天,如果城市要大力推廣生鮮商品,市場教育很大程度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比如出臺政策促進居民消費,同時對相關企業進行補貼和優惠減免等。

這還只是冷鏈的下游消費端所面臨的問題。對於物流端,尤鵬偉則表示,從投資來看,冷鏈在設備設施投入、裝修改造的投資成本較高,“雖然好的設備價格不菲,但能保證溫度恆定,確保食材的口感與質感”。

而投資對冷鏈領域的專業度也有比較高的要求。

比如,製冷設備的投入、設計、方案都需要專業的經驗決定如何進行改造或投資,這讓生鮮倉庫的投資門檻高於標準倉庫,讓生鮮倉庫的門檻高於標準倉庫,這也是大多數高標準冷鏈設施供應少的重要因素。此外,目前已有的高標準冷鏈設施有限,因而不少冷鏈設施的運營方和使用方都會租用高標準倉儲物流設施來做二次改造,不能完全滿足擴張的冷鏈需求的選址。

選址的機遇

普冷國際的背後,是著名物流資產管理公司普洛斯。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成都是該公司在中國的第三個佈局點,前兩個分別在華東的上海,以及華北的天津。

馬瑞鴻表示,很長一段時間裡冷鏈物流的主要配送方式是海運,這意味著有無港口是重要考量。而在考察成都市場時,馬瑞鴻也坦言,中歐班列(成都)是重要得分點——一方面,鐵路運輸在冷鏈物流的體量在增大,因此企業需要在重要節點提前佈局。

另一方面,成都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交匯點,國際鐵路港自帶政策效應,譬如綜保區、肉類進口口岸等,因此進出口要比其他地方更加便利。

除了物流優勢,市場也相當重要。馬瑞鴻在採訪中提到了一個現象——疫情期間,普冷國際的上海倉幾乎爆滿,有貨品不得不轉移至杭州。她表示,爆倉背後,消費需求是重要推力,因此該公司還將在華東地區持續擴大倉庫佈局。

至於成都,馬瑞鴻澤表示消費力是另一個優勢——“比如,這裡對奢侈品的需求量大,意味著當地人願意為高質量產品付費。”除此之外,通達的物流讓成都倉庫能夠輻射至昆明、成都、重慶等重要消費市場,這對企業也至關重要。

尤鵬偉對於冷鏈倉儲的選址也有自己的研究,他認為,這些企業的佈局是層層遞進的,一定是從中心城市、核心一線城市或區域中心城市開始逐漸往下滲透,同時要先抓住大的消費市場。“當然最核心的是要分析人口、經濟水平、消費能力等方面,從這些特點切入後規劃佈局。”

紅星新聞記者瞭解到,除了成都以外,普冷國際還計劃在武漢、南通、廣州等城市佈局。“其實對政府而言,高標準倉庫的意義也不止在於物流本身。”尤鵬偉表示,大規模的投資與穩定性呈正相關,這也將為城市帶來較為固定的合作伙伴。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鄒悅 實習生 袁蘺芊 攝影記者 張直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