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刚刚还在挪威巴伦支海里游曳的三文鱼,就在航行中的远洋船上被低温速冻成冰块。几十天后,它经由海运、陆运,最终抵达了上海一家物流企业的冷冻仓库,新鲜度和刚打捞的几乎没有差别。

一千公里外,成都普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也于3月21日,在成都青白江区开启了首个冷链仓库。鳕鱼、生冻凡纳对虾、冷冻牛肉……不同地方的冷鲜食品,在这间温度为零下18度的仓库里短暂相聚,之后再通过冷链物流,成为成都、重庆、昆明等西部城市居民的桌上餐。

尽管疫情的影响仍在,但至少在成都,企业在仓储物流上的布局还在加速。红星新闻在世邦魏理仕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成都商业地产市场报告》中注意到一个细节,今年一季度,成都仓储物流市场在冷链仓库方面的需求变得活跃起来。

尤其对疫情“带火”的生鲜领域,上述报告用“迫切诉求”形容了电商及物流行业对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其在文中表示,冷链迎来提速发展时机。

但另一方面,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当疫情对生鲜电商的“效应”减弱,从长期来看,急速增长的仓储容量,又是否会形成供大于求的情况?尤其是,在冷鲜产品的平均售价,长期高于普通产品0.5~1倍的情况下,这份生鲜的保持力能否会持续?

“我们不得不承认疫情对生鲜的影响力,但冷链行业要真正步入正轨,还差点火候。”一位业内人士说。他随即补充道,这个“火候”正是市场。

风来了

当一些企业正在忙着收缩布局,3月21日,成都普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在成都青白江区开启了首个冷链仓库。

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工作人员正在装卸货物

这颇有些“逆势”的感觉。但如果看这个仓库的下游——生鲜,就不难想到企业在此时坚决开仓的原因。

此次疫情,生鲜几乎成了必需、甚至是急需的消耗品,但在过去的市场培育中,人们对产品的要求又有所提升——这不仅导致了电商的渗透度提高,且对中高端商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不同年龄层和消费人群中,渗透度将进一步提升。

“在全国各个核心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最近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冷链生鲜的布局需求会增大,可能会非常快地扩展。”世邦魏理仕成都产业地产部主管尤鹏伟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短期内生鲜运营平台,以及部分垂直电商或冷链生鲜物流服务企业,都在加速其业务发展。

成都普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正是疫情中的典型案例。该公司总经理马瑞鸿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公司去年底在成都注册,原本预计春节前开仓投用。但疫情导致施工暂停了较长时间,“已经是用了最快速度,允许复工时我们第一时间提交申请继续施工,这才能在3月下旬时开启仓库。”

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冷冻库内工作人员正在搬运海鲜

开仓前,已经有不少企业主动找到了普冷国际洽谈合作,比如泰国知名海鲜集团泰万盛,后者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耐储存金枪鱼产品制造商,每年的销售额超过1250亿泰铢(37亿美元)。

冷链,过去曾一度被人们视作饺子、奶黄包等食品等代名词,之后诸如调味牛排、冷冻虾等预制品的出现,丰富了这类食品的种类。

如今,冰鲜产品的范围还在扩大,且产品保鲜水平越来越好——比如,马瑞鸿表示,捕上来的鲜虾如果立即进行超低温液氮深冷速冻,再通过温度恒定的冷链进行运输,解冻后口感可与新鲜虾媲美。

根据资料显示,因为冻结终温最低可达零下80摄氏度,水产品的细胞组织瞬间被冻得像玻璃一样失去“活性”,不仅保持了水产品的鲜度,还不容易腐烂,保质期可达1年以上。

除此之外,九曳供应链创始人张冰也曾揭露了生鲜行业发展的原因——分布不均衡。比如,内蒙盛产牛羊肉,渔业集中在沿海地带,生鲜供应链的冷链运输原本应该让这些当地产品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扁平化流动。但国内的生鲜冷链是割裂的。有些冷链企业服务的仅仅是某一个区域,有些冷链企业可能服务于某一个冷链的干线、长途运输,有些只是服务于某一个城市的配送。

“每场危中必定孕藏着机。”张冰表示,疫情会倒逼生鲜行业的改革,无论是政策,还是消费者观念和行为的变化,都将成为变革的推手。

“差点火候”

普冷国际仓库里的一盒科尔沁牛肉,最终进入了宋晓丹的冰箱。4月18号,宋晓丹在网上订购了一盒生鲜肥牛,每斤单价超过了80元,比普通市场的价格贵了一倍多。

宋晓丹的妈妈很难理解,比起菜市场现切的新鲜肉,为什么女儿愿意花更多钱去购买冷冻商品。

一直以来,眼见为实是大多国内消费者的一致观点,因而,人们更愿意消费“现宰现销”的商品。就连不少业内人士也苦笑说,目前情况下,冷链商品的市场教育“还差火候”。

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工作人员正在装卸货物

“还差火候”,则被另一名业内人士用来形容当前的消费市场。他表示,除了消费习惯,目前冷链运输的成本依然高企,而这些成本会势必会转移到冷链商品的价格上,降低消费诉求。

红星新闻注意到,苏州、杭州两地都曾在2014年出现过冷鲜鸡的相关报道报道。当时,两者都做出了禁止活禽交易的决定,为了促进冷鲜消费,杭州还安排了30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支持,包括为农贸市场的经营户配置冷柜冰箱等设备。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生鲜品类中,果蔬类冷链物流应用比例仅为20%~30%、肉类为34%~38%、水产类为40%~45%。但上述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国家的平均水平可以达到90%~96%,这意味着,中国市场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其建议称,即使到今天,如果城市要大力推广生鲜商品,市场教育很大程度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扶持,比如出台政策促进居民消费,同时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和优惠减免等。

这还只是冷链的下游消费端所面临的问题。对于物流端,尤鹏伟则表示,从投资来看,冷链在设备设施投入、装修改造的投资成本较高,“虽然好的设备价格不菲,但能保证温度恒定,确保食材的口感与质感”。

而投资对冷链领域的专业度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比如,制冷设备的投入、设计、方案都需要专业的经验决定如何进行改造或投资,这让生鲜仓库的投资门槛高于标准仓库,让生鲜仓库的门槛高于标准仓库,这也是大多数高标准冷链设施供应少的重要因素。此外,目前已有的高标准冷链设施有限,因而不少冷链设施的运营方和使用方都会租用高标准仓储物流设施来做二次改造,不能完全满足扩张的冷链需求的选址。

选址的机遇

普冷国际的背后,是著名物流资产管理公司普洛斯。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成都是该公司在中国的第三个布局点,前两个分别在华东的上海,以及华北的天津。

马瑞鸿表示,很长一段时间里冷链物流的主要配送方式是海运,这意味着有无港口是重要考量。而在考察成都市场时,马瑞鸿也坦言,中欧班列(成都)是重要得分点——一方面,铁路运输在冷链物流的体量在增大,因此企业需要在重要节点提前布局。

另一方面,成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交汇点,国际铁路港自带政策效应,譬如综保区、肉类进口口岸等,因此进出口要比其他地方更加便利。

除了物流优势,市场也相当重要。马瑞鸿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现象——疫情期间,普冷国际的上海仓几乎爆满,有货品不得不转移至杭州。她表示,爆仓背后,消费需求是重要推力,因此该公司还将在华东地区持续扩大仓库布局。

至于成都,马瑞鸿泽表示消费力是另一个优势——“比如,这里对奢侈品的需求量大,意味着当地人愿意为高质量产品付费。”除此之外,通达的物流让成都仓库能够辐射至昆明、成都、重庆等重要消费市场,这对企业也至关重要。

尤鹏伟对于冷链仓储的选址也有自己的研究,他认为,这些企业的布局是层层递进的,一定是从中心城市、核心一线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往下渗透,同时要先抓住大的消费市场。“当然最核心的是要分析人口、经济水平、消费能力等方面,从这些特点切入后规划布局。”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除了成都以外,普冷国际还计划在武汉、南通、广州等城市布局。“其实对政府而言,高标准仓库的意义也不止在于物流本身。”尤鹏伟表示,大规模的投资与稳定性呈正相关,这也将为城市带来较为固定的合作伙伴。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邹悦 实习生 袁蓠芊 摄影记者 张直

(红星新闻V6.8全新上线,欢迎下载)

成都一季度经济观察:“风”从冷链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