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冀察热辽分校在晋察冀三纵支援下转移三千名伤员

中国医科大学冀察热辽分校在晋察冀三纵支援下转移三千名伤员

1947年9月20日,遵化县西小寨,冀东卫生学校,冀察热辽军医学校合并,成立冀察热辽军医专门学校。校长刘韶九,政委王中蕃,副校长徐鸿图,教育长马旭,政治部主任顾德全,总务处长张凤标,总务处副处长黎明。专业教师七人,学员150余名。1947年9月23日到达平谷县靠山集驻扎。10月15日按军区卫生部命令开始扩大招生,至11月底学校在冀东鲁艺学校,建国学院及昌滦乐各县招收新生1500余名。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冀察热辽分校,学校搬至韩庄一带,新老学员编为五个大队,配备队长,政治指导员,每队另配备专业教师两名,驻队医生二到四名。同时学校设卫生所,开始收容东北野战军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伤员。

1948年初,北平国民党傅作义部攻占三河,距韩庄仅四十里,学校紧急向东转移到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一带。2月17日到达东陵,校部及五个大队分别选址驻扎,同时组建了六大队,确定以战伤外科为主,医教结合的教学方针,各大队设医疗所,接收战场伤员,边学习,边治疗。到6月初,学校在马兰峪清东陵渡过了集中学习,文化生活,作风整顿的黄金期。

5月开始,国民党北平傅作义集团为打开进入东北通道,集中三个军一个师兵力进攻冀东,晋察冀三纵四纵及冀东各部队相应展开攻势作战,反击国民党軍队。

6月6日,国民党飞机轰炸了在清东陵驻地举办教师节活动的冀东建国学院师生,造成重大伤亡,我校师生积极抢救。随着国民党地面军队的逼近,6月10日,学校师生搀扶轻伤员抬着重伤员转移。

战场形势紧张,学校在长城沿线设东西两个校区救治伤员,第一、四、六学员大队在迀西清水窝一带靠进东战场,第二、三学员大队在兴隆半壁山一带靠进西战场。

东校区6月19日统计接收丰润昌黎等战斗伤员1100人,西校区也接收了古北口石匣方面伤员1400人。空中国民党飞机不断轰炸,地面军队步步逼近,学校处在不停的转移中。当国民党军队再次逼近学校驻地时,上千名伤员数百重伤员转移困难重重。

为了不丢下一名伤病员的保证,时任学校总务处长的黎明找到了三纵政委请求支援,政委了解情况后,立刻命令后勤部将随军行动的几十辆马车调拨学校抢运伤员。在三纵的支援下,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将三千名伤员全部抢运至新的安全驻地。

听革命老人们回忆,仅东西校区期间,学校抢救了上万名伤员。

黎明,时任中国医大冀察热辽分校总务处长,建国后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