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卻終究沒擺脫文人之稱的杜牧

說起唐朝的詩人,除了李白杜甫,腦袋裡初夏的下一個名字當歸非杜牧莫屬。讀過杜牧的詩的人都知道他的詩讀起來率真直賦,豪邁俊健,不拖泥帶水。他極擅長寓理於詩,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聞和人生感悟。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在唐代眾多詩人當中,杜牧是其中屈指可數的、曾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當然這些與他的家庭背景、個人的才能以及社會環境都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牧的一生,去了解他的人生起伏。

想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卻終究沒擺脫文人之稱的杜牧

1、 優渥的家庭連生變故,生性聰慧的杜牧敏感於家中變故,自謀出路,積極研究政治軍事,在少年時期就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並且早期仕途順暢

杜牧於803年生於京兆萬年,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地區。他的家庭世代為官,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和良好的政治覺悟。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是唐玄宗時期駐紮邊塞的著名將領,同時極善文學。再到他的祖父杜佑,先後出任唐德宗、唐順宗和唐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勤勉好學、博覽古今、滿腹經綸,是中唐時期十分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尊重。最後到杜牧的父親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可以說杜牧的家庭背景十分強大。這對他自幼形成的政治觀念有很重大的影響。

雖然贏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但是一系列的變故使得杜牧在中途掉隊。十歲那年,祖父杜佑因病去世,一時間杜家地位一落千丈。再到十五歲那年,體弱多病的父親也撒手人寰,而作為季子、生前又未任重要官職的杜從鬱只留下了一些屋社作為遺產。父親去世後,杜牧和弟弟因年幼,不善管理家務,生計不裕,奴婢盡散。

想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卻終究沒擺脫文人之稱的杜牧

天性敏感聰慧的杜牧意識到今非昔比,開始積極地自謀出路。由於自幼便開始誦讀諸子百家之書,聽聞祖父與父親談論政治時事,他對政治軍事都有著很濃厚的興趣和覺悟。於是他在讀書之餘自己研究孫子兵法,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寫了很多篇註解。特別是有一次他平定俘虜的計策還被李德裕採用,並且使他獲得成功。這對十幾歲的少年來說,無疑是最好的認可和激勵。其實這個時候的杜牧的人生理想是當一個政治家而非文人。

長慶二年,二十歲的杜牧已經精通經史,熟絡兵法。並且尤其重視自己在政治軍事上的造詣。三年後,唐敬宗即位,年僅十六歲的敬宗荒淫無度,無心政事,二十三歲的杜牧擔心長此以往朝堂必定會陷入混亂,甚至引起國家動盪不安,借秦始皇昏庸殘暴導致曾經盛極一時的秦朝最終走向滅亡的的故事向國家的統治者發出危機警告。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杜牧醉心政事,憂國憂民的情懷。也正是這樣一首《阿房宮賦》,使得杜牧的名氣大增,作品開始流傳。

想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卻終究沒擺脫文人之稱的杜牧

大和二年,二十六歲的杜牧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從萬千考生之中脫穎而出,考取進士。隨後在同年通過第二次考試取得官職,在京城做了幾年的打雜工作。淮南節度使牛僧孺聽聞杜牧的才氣,就徵召他來揚州做幕僚,工作內容簡單,生活十分清閒。這也是他這個時期的詩歌寫作風格也比較飄逸的重要原因。正如那一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杜牧當年在揚州的生活想必一直豐富安穩,使得自己一直念念不忘,懷戀了一生。

大和九年,杜牧被徵為東都洛陽的監察御史,然後又在大小不同的官職中來回調任多次。並且最終在開成五年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想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卻終究沒擺脫文人之稱的杜牧

2、 政治上殫精竭慮卻最終還是因為觸及黨派之爭被迫外遷,杜牧的仕途開始進入下坡路

唐朝末年由於皇室不斷衰落,宦官專權,朝堂之中拉幫結派的現象很嚴重。其中矛盾最尖銳的就是牛黨和李黨。而杜牧因與牛黨的主導者牛僧孺相交甚密,被李黨的李德裕記恨,使得杜牧在中央一直不受眾人待見,舉步維艱。這一度讓杜牧十分苦悶但也無可奈何。也因此他開始後不斷地遭受貶職外放,從被調任比部員外郎再到外放為黃州刺史。然後又相繼擔任了池州刺史和睦州刺史。最終在宣宗大中二年,由於宰相周墀十分欣賞杜牧的才能,便將杜牧轉為吏部員外郎。

在出任黃州刺史的兩年時間裡,杜牧並沒有自暴自棄。因為當時的黃州在世人眼中,通常都是那些戴罪之臣被流放的地方。黃州這個地方因為終年戰火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十分的貧窮和荒涼。但是杜牧並沒有因此覺得自己已經被完全放棄,他依舊對自己充滿信心,一心為政。在當地積極地實行生活生產各個方面的改革,最終把黃州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這使得朝中的大臣都非常的震驚和佩服。也是宰相周墀十分欣賞他的原因所在。

即便後來不斷遷官,杜牧野在每處積極治理一方百姓,關心人民的疾苦,神獸各方百姓的愛戴。這其實也體現出了杜牧仁政的思想,以及他對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對其積極地實踐。

想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卻終究沒擺脫文人之稱的杜牧

3、 行至暮年,杜牧經歷多年動盪的仕途生活已經對朝野之事慢慢褪去了野心,放下了心中對政事的執念,一直嘗試擺脫權力的旋渦,最終病逝長安

宣宗大中四年,杜牧出任吏部員外郎不久,就以種種藉口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外放到湖州任刺史。最終得到批准。也許是這個時候的杜牧在經歷了多年的努力,想要憑藉自己的才能為國效力,但始終受到奸臣排擠,已經對現實太過失望。曾經對國家政事的滿腔熱血也在漫長的時間中被慢慢的消磨掉了,認定自己已經不再有能力在朝中有所作為,無法完成達濟天下的理想抱負。

所以此時的杜牧只想遠離朝堂之事,遠離勾心鬥角的京城,前往湖州。杜牧到達湖州以後,除了盡好自己的職責有效的管理湖州地區的事務,他也在湖州結交了眾多好友,經常與朋友相聚,談古論今,飲酒作詩。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杜牧已經完全放鬆下來,過著平靜但是內心富足的生活。這個時期他的詩多感慨韶光易逝,自己壯志未酬和對人生中重要珍貴的人和事的追憶。

想成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卻終究沒擺脫文人之稱的杜牧

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這個時候的他已經開始順著命運的安排不再做什麼抵抗,只是仍舊在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做自己的工作。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並且閒暇之時經常在這裡以文會友,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詩文。

最終杜牧因病於宣宗大中六年冬天,逝於長安。

結語

杜牧曾經在晚年和友人說到自己家世背景的時候依舊忍不住稱耀,曾經那樣優越的家世在突然地變故面前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也許倘若沒有那些變故,杜牧的仕途一定會順利很多。他會成為自己理想中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抱負,為國分憂、匡扶正義。但是在命運的安排下,他最終因為這些變故和經歷成為晚唐時期可堪一二的詩人、文人。在無法用計謀整治社會、謀一方百姓安寧的時候,他抓住了手中的筆,用詩文警醒統治階級要如何治國,用詩文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用詩文表達了自己一生的喜怒哀樂、跌宕起伏。幸好,他還是成了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唐才子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