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书店闹鬼?只是伟大文学的灵魂在作祟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书店也是美好的存在。

一提到书店,你能想到什么?


这书店闹鬼?只是伟大文学的灵魂在作祟

查令街84号的来信


这书店闹鬼?只是伟大文学的灵魂在作祟

深夜台北,街角的诚品书店


这书店闹鬼?只是伟大文学的灵魂在作祟

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


莫利的小说中,有一间奇怪的书店,它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叫“家里的诗坛”,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门口的招牌,上面居然写着,这间书店闹鬼。

要是你在璀璨落霞中经过布鲁克林,放眼这片美丽的街区,看着爸爸们推着婴儿车缓缓走过,说不定也会凑巧发现一条安静的侧街,还有街上一家别有风味的小书店。

书店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叫“家里的诗坛”,位于一座舒适而古旧,曾是好几代水管工和蟑螂快乐居所的赤褐色砂石建筑里。老板是一名专卖二手书的书商,花了好一番功夫将房子改造成书店的模样。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二手书店了。

十一月里一个寒冷的傍晚,大约六点钟光景,一阵急雨泼洒在人行道上,一位年轻人沿着吉辛街一路走着,不时驻足扫视商店橱窗,仿佛对去路不大确定。他在一家暖意融融、玻璃铮亮的法国烤肉店前停下脚步,确认一下门梁上的门牌号,再看了看手里的记事本,继续往前走了几分钟,终于找着了目的地。他被入口处的牌子吸引住了:

家里的诗坛

罗杰与海伦·米夫林

欢迎书友们光临,

这家书店闹鬼哟!

他踉跄走下通往缪斯神殿的三级台阶,把为着避雨而竖起的大衣领子整理好,打量起书店来。

这家店与他惯常光顾的书店大不相同。老房子的两层楼合成了一层:下面半层被分成数间小小的书室;上面半层沿墙有一条书廊,书一直摆到了天花板。颇有些年头的纸张和皮革散发着醇厚的芳香,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浓烈的烟草味。眼前是一幅大大的镶框公告栏,上面写着:

伟大文学作品的魂灵

在这家书店萦绕不散。

此处仅出售良本真品,

广大书迷请进来看看。

没有店员在耳边唠叨,

也大可尽情抽起烟斗,

但烟灰不能随处乱倒!

敝店任书迷随意浏览,

所有价格已标识清楚,

在烟雾缭绕最浓之处,

可觅得店主咨询交谈。

寻得所需,以现金付账。

倘尚不确定心之所属,

敝店亦定能供君所需。

大脑不可缺书籍滋养,

让敝店为您开开药方。

作者暨店主:罗杰与海伦·米夫林


这书店闹鬼?只是伟大文学的灵魂在作祟


【书名】闹鬼的书店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莫利

【译者】陈如、王欣

《闹鬼的书店》出版于1919年,是莫利的小说处女作《车轮上的诗坛》的续集。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鲁克林,作者对环境的描述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得以详细地了解20世纪初的美国城市生活。同时,惊险的情节与浪漫的情愫点缀其中,令情节生色不少。书里充满了对图书和图书销售的观察和思考,对于“阅读”的理解和思考在现在看来也不过时。

【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莫利(Christopher Morley,1890-1957)是一位美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他是《星期六文学评论》(1924-1941)的创立者和编辑,也曾为《纽约晚报》等多家报刊撰写专栏及文学评论,其写作风格轻松快活,在当时大受欢迎。莫利一生著有一百多部书,首部小说《车轮上的诗坛》出版于1917年,讲述了一个旅行书商的故事,其续集《闹鬼的书店》于两年后出版,故事情节更加精彩。其他小说包括先锋性实验《特洛伊木马》 (1937),书中运用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讽刺人类的骄奢与贪欲。莫利最著名的作品是《女人万岁》(Kitty Foyle),此书于1940年被改编成电影,金格尔·罗杰斯(Ginger Rogers,1911-1995)凭此片获得第13届奥斯卡影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