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十日談》是一本“小黃書”?薄伽丘到底在寫什麼?

為什麼有人說《十日談》是一本“小黃書”?薄伽丘到底在寫什麼?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薄伽丘在寫《十日談》時,歐洲正爆發黑死病。而筆者讀這本書時,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不同的地方在於,薄伽丘藉助當年的疫情宣揚人最基本、原始的情慾;而在當下的疫情中,社會宣揚更多的是那些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逆行者,他們身上有比情慾更燦爛的光芒。


私以為,如果你覺得《十日談》這本書好,或許是因為你看到了人性光輝的一面。如果你覺得本書讓你厭惡,甚至對人性絕望,那是你看到了人性醜惡的一面。如果你看完後的感覺人性複雜,說明你把這本書讀得很完整。如果你看完後是第四種感覺,那就說明你看的比我更深刻。

簡單來說,《十日談》是一本描寫關於人性情慾的書。它宣揚人的正常情慾,但也果斷地對縱慾、虛偽以及崇尚禁慾的教條給予戲謔的批判。

在開展討論之前,必須要說,十日談這本書首先讓我驚喜的是它的語言。首先,作為外國文學,最讓人擔憂的翻譯問題,好在中文版本的翻譯很流暢,每個故事的翻譯也簡單易懂。需要說明的是,書中十個角色的語言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在講故事時,語言又非常統一,這裡我們暫不追究其原因。

為什麼有人說《十日談》是一本“小黃書”?薄伽丘到底在寫什麼?


根據這本書的寫作背景,不難看出這是一本“開風化”的書。薄伽丘所生活的社會,宗教實行禁慾主義,過分壓制人的正常慾望。但是人的慾望真的被壓制住了嗎?

作者在開篇就已向我們介紹了七位白富美。這幾個姑娘中,最大的也才二十幾,年輕的只有十六歲,都是受過“教育”的金枝玉葉。但是當提議到鄉下躲避黑死病,並且還需要邀請“陌生”男子陪同時,似乎幾個女孩子表現得一點也不矜持。讀者能分明看到在“世俗規矩”的約束下,幾個青澀的姑娘們假裝淑雅面具下那顆躁動的心。

這些衣食無憂,並且有教養的富家女子面對“私會”這樣的誘惑時如此不堪一擊,並非他們不懂得“規矩”,而是因為年輕人蓬勃向上的朝氣需要釋放,再也按耐不住了。這裡教會對人的壓制是顯而易見的。

由此,我們也能想象到,並不是因為《十日談》才有了人情慾的解放,而是人的情慾需要解放,才有了《十日談》。

上文所述都是筆者放下書本後,想了很久才想明白的。因為筆者讀這本書時,感受到的並不相同。甚至輕浮地評價:《十日談》就是一本小黃書。

看看吧!這本書都在說什麼低俗的內容。

《十日談》中,十個主人公每天都會說一些小黃文,比如第三天故事之四,菲利斯教士教給俗家弟子修正成果的方法,自己卻與這個弟子的妻子尋歡作樂;同日第八個故事,修道院院長使用手段和莊稼漢的妻子風流;尤其是第七天第三個故事,修士里納爾多和情婦尋歡,兩人還一同忽悠了情婦的丈夫;更荒唐的還有第六天故事之七,婦人菲莉芭和情人廝混,被丈夫告上法庭,但她巧舌如簧,不僅無罪,還讓“偷情”變得更順理成章。

筆者並非古板的衛道士,但是當這些對愛情或婚姻的不忠,竟是以“慾望合理”“情慾自由”的“高尚”旗幟出現的時候,就容易淪落為那些真正淫亂縱慾之人尋歡作樂的藉口。

更讓筆者記憶猶新的是第二天的第二個故事,商人林多納早晚誦經,祈求主的保佑,結果風雪中還是被人打劫了,他一個人流落到城堡門口,凍得半死。故事到這裡就有意思了,城堡的主人的一個侯爵的情婦,由於侯爵不在,情婦不僅收留了林多納,還主動投懷送抱,林多納走後還贈送不少財物。一本文學名著中充斥這樣的故事,讓人厭惡似乎也不足為奇。

在讀這本書時,筆者甚至對愛情和人性失望。還有一個公主愛上草根男孩的故事,男孩對公主的一見鍾情,只是貪戀美色罷了,反過來公主也一樣。當公主主動要求和男孩同床時,男孩考慮的是公主能給予什麼爵位和財富。兩個人的愛情實際就是一場“交易”。可惜無論中外,在悠久的歷史中,這樣的交易並不罕見。

上述所言,就是筆者所說的人性的醜惡。如果讀者只能看到這一部分,雖然其批判精神可嘉,但不得不說還是過於片面了。

筆者認為,我們對這部分內容沒有必要過分譴責,因為所處歷史時代並不一樣。在薄伽丘所處的時代,即便普通人正常的情慾也會受到限制,而那些偷情、縱慾更是為人所不齒。正常情慾早已與“偷情”無異,兩者相比較,其“樂趣”並無差別。

而筆者所言人性之美,則是那些真正追求愛情的故事。書中也有男女為美好的愛情雙雙殉情的故事。之所以這部分值得讚揚,是因為男女追求正常情慾,實在是一個歷史問題。

一本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金陵十三釵》中,有一段很好的描寫,書中說“把娼妓的美處結合到一個良家女子的身上,那是做夢,而反之,把淑女的氣質籠罩在一個娼妓的身上,讓她以淑女對外以娼妓對你,是可行的。成熟一些的男人明白雌性資質多高,天性多風騷的女人一旦結婚全要扼殺他們求歡的肉體渴望。”

可見,就算在沒有宗教限制的中國,對女性“德行”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受篇幅限制,僅舉薄伽丘在《十日談》中寫的一個故事為例:

在第四天,講述了薩勒諾親王坦克雷底派人謀害了自己女兒吉斯卡多的情人吉斯卡多,但吉斯卡多更加剛烈,不顧世俗的偏見,毅然殉情,她說“我們都來自同樣的骨肉,我們的靈魂都是天主賜予的,他給了我們同樣的機能和德才。人人生來平等,只有品德才可以區分人的高低貴賤,那些發揮大德大才的人才稱得上是‘高貴’。”

這個故事比較典型地宣揚追求人的正常情慾,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故事的主人公也充分表現了人性的真善美。

那麼回過頭來,如何可見人性的複雜呢?因為《十日談》是一本故事集,每個獨立故事中的角色都過於臉譜化,所以需要綜合的看待。

無論是教會的修士,還是普通人,他們都是人。他們的所作所為,無論是高尚還是卑鄙,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之所以覺得人性醜陋,一方面是教會之流對眾人實行了“欺騙”,宗教禁慾教條的外衣下是毫不掩飾的慾望;普通人為了放縱慾望,甚至不惜改變信仰。另一方面是人們對慾望的過度放縱。比如城堡裡的情婦,比如菲莉芭,即便放到現在,這種行為也為人不齒。

讓人變得醜陋的是虛偽和縱慾。薄伽丘在宣揚情慾的同時,到底還是對情慾做了一定限制,並沒有片面的宣揚情慾。所以筆者認為,薄伽丘在宣揚人情慾時,是把情慾從“禁慾”的枷鎖中解放,套上有節制洩慾的束縛。

筆者再來談一點私人比較欣賞的地方。梁文道曾在《一千零一夜》中解讀過一段歷史。在法國大革命前,法國市民娛樂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小黃文。而虛構的法國國王的小黃文是市場上的硬通貨。

梁文道對這個現象的解讀,大意是這樣的,這些小黃文把高高在上的國王形象拉下了寶座。讓民眾知道國王並非萬能的(雖然本來也知道並非萬能),小黃文讓民眾知道“原來國王在幹那事兒的時候,也會不行。”這讓人們意識到,國王只是個戴著王冠的老男人,並非不可侵犯。從而在以後的法國革命中,對民眾在進行政治革命站票時產生了影響。

同理,薄伽丘的《十日談》中,充滿了教會的淫亂,讓人們意識到上至教皇,下到普通的修士,也會有不恥的行徑,他們的人格和行為並不高尚。在輿論上對宗教束縛的瓦解,很有意思。

最後,還是輕浮地說:十日談就是這樣一部,淫者見淫,智者見智的人性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