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十日谈》是一本“小黄书”?薄伽丘到底在写什么?

为什么有人说《十日谈》是一本“小黄书”?薄伽丘到底在写什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薄伽丘在写《十日谈》时,欧洲正爆发黑死病。而笔者读这本书时,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不同的地方在于,薄伽丘借助当年的疫情宣扬人最基本、原始的情欲;而在当下的疫情中,社会宣扬更多的是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他们身上有比情欲更灿烂的光芒。


私以为,如果你觉得《十日谈》这本书好,或许是因为你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如果你觉得本书让你厌恶,甚至对人性绝望,那是你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如果你看完后的感觉人性复杂,说明你把这本书读得很完整。如果你看完后是第四种感觉,那就说明你看的比我更深刻。

简单来说,《十日谈》是一本描写关于人性情欲的书。它宣扬人的正常情欲,但也果断地对纵欲、虚伪以及崇尚禁欲的教条给予戏谑的批判。

在开展讨论之前,必须要说,十日谈这本书首先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语言。首先,作为外国文学,最让人担忧的翻译问题,好在中文版本的翻译很流畅,每个故事的翻译也简单易懂。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十个角色的语言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在讲故事时,语言又非常统一,这里我们暂不追究其原因。

为什么有人说《十日谈》是一本“小黄书”?薄伽丘到底在写什么?


根据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出这是一本“开风化”的书。薄伽丘所生活的社会,宗教实行禁欲主义,过分压制人的正常欲望。但是人的欲望真的被压制住了吗?

作者在开篇就已向我们介绍了七位白富美。这几个姑娘中,最大的也才二十几,年轻的只有十六岁,都是受过“教育”的金枝玉叶。但是当提议到乡下躲避黑死病,并且还需要邀请“陌生”男子陪同时,似乎几个女孩子表现得一点也不矜持。读者能分明看到在“世俗规矩”的约束下,几个青涩的姑娘们假装淑雅面具下那颗躁动的心。

这些衣食无忧,并且有教养的富家女子面对“私会”这样的诱惑时如此不堪一击,并非他们不懂得“规矩”,而是因为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朝气需要释放,再也按耐不住了。这里教会对人的压制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我们也能想象到,并不是因为《十日谈》才有了人情欲的解放,而是人的情欲需要解放,才有了《十日谈》。

上文所述都是笔者放下书本后,想了很久才想明白的。因为笔者读这本书时,感受到的并不相同。甚至轻浮地评价:《十日谈》就是一本小黄书。

看看吧!这本书都在说什么低俗的内容。

《十日谈》中,十个主人公每天都会说一些小黄文,比如第三天故事之四,菲利斯教士教给俗家弟子修正成果的方法,自己却与这个弟子的妻子寻欢作乐;同日第八个故事,修道院院长使用手段和庄稼汉的妻子风流;尤其是第七天第三个故事,修士里纳尔多和情妇寻欢,两人还一同忽悠了情妇的丈夫;更荒唐的还有第六天故事之七,妇人菲莉芭和情人厮混,被丈夫告上法庭,但她巧舌如簧,不仅无罪,还让“偷情”变得更顺理成章。

笔者并非古板的卫道士,但是当这些对爱情或婚姻的不忠,竟是以“欲望合理”“情欲自由”的“高尚”旗帜出现的时候,就容易沦落为那些真正淫乱纵欲之人寻欢作乐的借口。

更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第二天的第二个故事,商人林多纳早晚诵经,祈求主的保佑,结果风雪中还是被人打劫了,他一个人流落到城堡门口,冻得半死。故事到这里就有意思了,城堡的主人的一个侯爵的情妇,由于侯爵不在,情妇不仅收留了林多纳,还主动投怀送抱,林多纳走后还赠送不少财物。一本文学名著中充斥这样的故事,让人厌恶似乎也不足为奇。

在读这本书时,笔者甚至对爱情和人性失望。还有一个公主爱上草根男孩的故事,男孩对公主的一见钟情,只是贪恋美色罢了,反过来公主也一样。当公主主动要求和男孩同床时,男孩考虑的是公主能给予什么爵位和财富。两个人的爱情实际就是一场“交易”。可惜无论中外,在悠久的历史中,这样的交易并不罕见。

上述所言,就是笔者所说的人性的丑恶。如果读者只能看到这一部分,虽然其批判精神可嘉,但不得不说还是过于片面了。

笔者认为,我们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必要过分谴责,因为所处历史时代并不一样。在薄伽丘所处的时代,即便普通人正常的情欲也会受到限制,而那些偷情、纵欲更是为人所不齿。正常情欲早已与“偷情”无异,两者相比较,其“乐趣”并无差别。

而笔者所言人性之美,则是那些真正追求爱情的故事。书中也有男女为美好的爱情双双殉情的故事。之所以这部分值得赞扬,是因为男女追求正常情欲,实在是一个历史问题。

一本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中,有一段很好的描写,书中说“把娼妓的美处结合到一个良家女子的身上,那是做梦,而反之,把淑女的气质笼罩在一个娼妓的身上,让她以淑女对外以娼妓对你,是可行的。成熟一些的男人明白雌性资质多高,天性多风骚的女人一旦结婚全要扼杀他们求欢的肉体渴望。”

可见,就算在没有宗教限制的中国,对女性“德行”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受篇幅限制,仅举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写的一个故事为例:

在第四天,讲述了萨勒诺亲王坦克雷底派人谋害了自己女儿吉斯卡多的情人吉斯卡多,但吉斯卡多更加刚烈,不顾世俗的偏见,毅然殉情,她说“我们都来自同样的骨肉,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予的,他给了我们同样的机能和德才。人人生来平等,只有品德才可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那些发挥大德大才的人才称得上是‘高贵’。”

这个故事比较典型地宣扬追求人的正常情欲,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故事的主人公也充分表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那么回过头来,如何可见人性的复杂呢?因为《十日谈》是一本故事集,每个独立故事中的角色都过于脸谱化,所以需要综合的看待。

无论是教会的修士,还是普通人,他们都是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无论是高尚还是卑鄙,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之所以觉得人性丑陋,一方面是教会之流对众人实行了“欺骗”,宗教禁欲教条的外衣下是毫不掩饰的欲望;普通人为了放纵欲望,甚至不惜改变信仰。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欲望的过度放纵。比如城堡里的情妇,比如菲莉芭,即便放到现在,这种行为也为人不齿。

让人变得丑陋的是虚伪和纵欲。薄伽丘在宣扬情欲的同时,到底还是对情欲做了一定限制,并没有片面的宣扬情欲。所以笔者认为,薄伽丘在宣扬人情欲时,是把情欲从“禁欲”的枷锁中解放,套上有节制泄欲的束缚。

笔者再来谈一点私人比较欣赏的地方。梁文道曾在《一千零一夜》中解读过一段历史。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市民娱乐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小黄文。而虚构的法国国王的小黄文是市场上的硬通货。

梁文道对这个现象的解读,大意是这样的,这些小黄文把高高在上的国王形象拉下了宝座。让民众知道国王并非万能的(虽然本来也知道并非万能),小黄文让民众知道“原来国王在干那事儿的时候,也会不行。”这让人们意识到,国王只是个戴着王冠的老男人,并非不可侵犯。从而在以后的法国革命中,对民众在进行政治革命站票时产生了影响。

同理,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充满了教会的淫乱,让人们意识到上至教皇,下到普通的修士,也会有不耻的行径,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并不高尚。在舆论上对宗教束缚的瓦解,很有意思。

最后,还是轻浮地说:十日谈就是这样一部,淫者见淫,智者见智的人性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