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12年考公屢考不中:苦苦堅持總是失敗?問題可能在這裡!


35歲,12年考公屢考不中:苦苦堅持總是失敗?問題可能在這裡!

文|趙曉璃


一、


來訪者崔女士(化名)談及自己的過往經歷,不禁淚水漣漣。


崔女士,35歲,13年前畢業於一所普通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的第二年,崔女士就開始了長達12年的公務員考試之路。


不幸的是,這12年的考公務員之路,最終以失敗告終。


  • 前來諮詢的時候,崔女士從事的還是畢業那年家人通過關係給找的一家國企的綜合管理崗工作,這些年來,她的工作也始終乏善可陳,她覺得非常枯燥無聊,不過由於這12年來崔女士的重心一直在備考公務員上,這種負面感受不那麼明顯。

如今考了12年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滿35歲了,等於公務員這道路徹底沒了希望——可想而知,崔女士的負面情緒爆棚,比之更可怕的,是她覺得自己突然失去了奮鬥目標,萬分焦灼之下,前來向我們求助。


35歲,12年考公屢考不中:苦苦堅持總是失敗?問題可能在這裡!

隨著諮詢的推進,我們發現崔女士並不是為了心中的理想部門的理想崗位,只要是那種不限專業門檻的她都會報考,崔女士說:“堅持這麼多年,其實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為一名編制內的公務員。”


崔女士告訴我們,她的老公曾經不止一次問她:“你是不是打算考到最後一年才死心啊?”


崔女士一直不以為然,始終堅持考公務員。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


一個人堅持多年都不曾達成心願,為何不重設目標或者改變方法呢?


對崔女士而言,這12年來,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了她12年來和自己“較勁”呢?


二、


經過諮詢瞭解,崔女士出生於一個較為殷實的家庭:父親是一名公務員,母親在銀行上班——她的父母是大學同學,都是農村出身,即便適應了城市裡的生活節奏和習慣,但骨子裡“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一直根深蒂固。


崔女士母親在生了女兒之後,始終對她各種不滿,但迫於自己和老公的公職身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法再生育二胎,這讓崔女士母親掛懷於心。


  • 每每,母親看到崔女士笨手笨腳的樣子,就會有意無意地說:“唉,都說老大憨老小精,你要是有個弟弟啊,八成是個成大器的料......”
  • 而崔女士的父親和女兒的相處時間非常有限,而在相處時又總是流露出一種“要是男孩就好了”的意味,讓崔女士更是刻骨銘心。

因此,雖然崔女士是家裡的獨生女,但是從小到大並不受父母喜歡,她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討父母歡心,例如,她看出來父母希望子女讀經濟類專業,便渾然不顧自己喜歡語言的偏好,報考了經濟類專業。


35歲,12年考公屢考不中:苦苦堅持總是失敗?問題可能在這裡!

從我們經手的諮詢案例來看,很多出身於重男輕女家庭的女性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質:由於這部分父母較少在女兒身上投入必要的情感方面的關注及感知力,很容易給女兒造成一定的心理壓迫,她們會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擔心自己不夠優秀從而讓父母失望,害怕有一天父母將自己“拋棄”。


這樣的女性結婚生子之後,在家庭中也容易出現“他人對我不公,我反而拼命付出”的現象。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崔女士屢考不中?難道僅僅是因為她不夠自律嗎?


問題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三、


如果一個人堅持多年依然做不好一件事,深挖下去,可能的原因如下。


1、投射性認同的需要:將“無能”發揮到最大化;


精神分析大師克萊因提出,所謂“投射性認同”指的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作為反應行為模式。


在崔女士這裡,單看她制定的複習時間表(每天至少保證複習5個小時以上),你會覺得她非常勤奮了。


但問題在於,即便如此勤奮,為何連連失敗?


  • 你不妨想象一下,一個從小備受父母冷眼和打壓的孩子,慢慢養成了唯唯諾諾的性格,長大後能夠學會對抗父母嗎?


大概率上是不會的,因為有些觀念已經悄然滲入到了當事人的潛意識中。


從崔女士的成長經歷中我們發現,從小到大,父母總是認為她“不行”、“沒出息”,總是拿她的短板和其他孩子的長處作比較,久而久之,崔女士雖然表面上對父母偶有怨言,但多數時候,她依然不敢撼動父母對自己的這份定義。


35歲,12年考公屢考不中:苦苦堅持總是失敗?問題可能在這裡!

在崔女士的內心深處,她覺得只有把事情做失敗了才貼合父母給自己的標籤,藉此表明自己對父母的“效忠”。


所以,崔女士“成功”地通過一樁樁一件件的事例,不斷地印證父母對於自己的定義。


  • 從高考發揮失常淪落到普通大學,到畢業後通過關係來到國企上班表現的乏善可陳,再到連續12年考公失利......崔女士“成功”地獲得了人生的各項失敗,潛藏在她內心深處一個隱秘的念頭就是,她覺得唯有失敗,才能對得起父母給到自己的諸如“不行”、“沒出息”等這樣的定義。


一個殘酷的真相就是,這些年來,被父母嫌棄的崔女士一直致力於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斷地通過各種努力證明自己“不行”。


2、滿足父母潛意識的願望:進入體制成為公務員;


從崔女士父母通過關係給她安排國企的工作開始,他們就不斷地和女兒強調一點,那就是,如果進不了體制內,有這份工作墊底今後相夫教子也能說得過去。


甚至當老兩口得知女兒在結婚生子之後依然在考公,他們反倒勸說起她來,讓她不要那麼“死心眼”,考不上就不要考了,好好照顧家庭也是可以的。


然而父母越是這樣表態,崔女士反而越是不想放棄。


35歲,12年考公屢考不中:苦苦堅持總是失敗?問題可能在這裡!

事實上,如果你仔細揣摩崔女士父母的話,你會發現:表面上父母告訴崔女士不要考公了,但潛意識卻在告訴女兒最好考上公務員。


但現實卻似乎總是在和父母的意志作對。


比如,有些家長不斷地和孩子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但往往事與願違。


其實,這種有意無意的強調會讓孩子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出現問題,漸漸地,學習對於孩子來說不再是快樂的源泉,反而變成了外界的壓力和負擔。


  • 而崔女士父母所謂“不要考公了,好好相夫教子”之類的說辭實則藏有不甘和期盼的意味在裡面,這讓崔女士更加感受到了父母對於自己的期待:當他們越是勸說崔女士放棄考公相夫教子,越是在鞭策女兒繼續考下去......


也就是說,崔女士表面上看起來違背了父母的勸說,本質上恰恰是對父母的深切認同——她渴望自己能夠早日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簡單來說,崔女士失敗背後的根源是這樣的:


  • 一方面,她希望通過考公進入體制成為公務員滿足父母的期待;
  • 但另一方面,她骨子裡又無比認同父母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這兩股意志相互撕扯,讓崔女士陷入了無窮無盡的自我消耗中,過程看似努力勤奮,結果卻收效甚微。


四、


綜上所述,就崔女士目前的情況而言,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內心深處的撕扯和糾結,毫不誇張地說,她去做任何一份工作,並不會有實質性的改善。


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那就是,這個社會最後所有的競爭都可以歸為人格層面的競爭。


  • 最殘酷的事實莫過於,缺乏健康人格基礎的職場人,最終會在競爭中以最慘烈的方式失敗。


對於目前的崔女士以及千千萬萬的“崔女士”們而言,他們最需要做的,恰恰是放下這份多年以來和自己“較勁”的相處方式,在關係層面逐步進行修復,唯有如此,很多困境才能慢慢改善。


35歲,12年考公屢考不中:苦苦堅持總是失敗?問題可能在這裡!

1、理清自己內心的價值,確立自我邊界;


對崔女士而言,她迫切需要進行的一項任務就是,從外界雜亂的聲音中去分辨哪些是他人強加給自己的、哪些才是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慢慢地,給自己的心靈樹立一道邊界,並不斷地捍衛這個邊界,削弱外在的雜音,內心才能慢慢恢復力量。


2、建立客觀全面的自我認知;


在崔女士這裡,她坦言自己從小到大也有被人誇獎的時刻,但這些正面反饋總是被自己習慣性地無視,總是用父母的評價淹沒其他的評價。


諮詢過程中,我們帶著崔女士重新進行了一番自我認知的調整,慢慢地,她發現自己並非一無是處,這讓她開心不已。


3、看到其他可能性;


對崔女士來說,她通過12年的考公試圖讓自己獲得外在(尤其是父母)的尊重和認可。


但事實是,獲得父母的尊重和認可並非只有考公這一條路可走。


在我看來,尋找關係上的和解和認同比考公來得更為直接有效。


“完美和不完美都是我,對自己,我總是說Yes。”——凱特·布蘭切特


35歲,12年考公屢考不中:苦苦堅持總是失敗?問題可能在這裡!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等。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