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陈喜伟在雕刻创作中

因材施艺,也称为“巧雕”,讲究“七分天成,三分雕刻”,跟中国绘画中的应物象形异曲同工,根据木材天然的形状和纹理方向,结合创作者生活中的经验不断地推敲,赋予这块材料以特有的形象,再巧妙雕凿后便使其形象展现出来。来自福建仙游的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就十分擅长这门“巧雕”技法,已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创作构思过程中,陈喜伟擅于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提炼适合的创作灵感,从生活中挖掘美的表现形式来营造意境。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达摩千里传经》小叶紫檀

1979年陈喜伟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1994年开始跟随仙游民间艺人学习仙游洋塘雕花技艺,继承了仙游洋塘雕花的精湛技艺后,游艺各地,博采众长,吸取各家精粹技艺,不断进取,擅长雕刻寿星、达摩、观音、弥勒佛等传统人物题材,创作风格独特。2002年陈喜伟创办了仙游县大济阿伟根雕厂,2010年又创办了仙游县大济木思缘工艺品店,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创作的木雕、根雕作品在市场上受到众多木雕收藏家的好评。2015年6月,陈喜伟设计创作的根雕作品《万寿无疆》荣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优秀作品评比金奖。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长寿如意》小叶紫檀

没有文化积淀成不了传世的“大工匠”。多年来,陈喜伟还特别注重创意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学习,坚持撰写创作手记,参加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2018年5月撰写论文《“渔樵耕读”题材在中国木雕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探析》发表在《明日风尚》杂志,该论文还被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全文收录。2018年6月,论文《现代木雕艺术中生动传神之美的塑造探析》再次在《明日风尚》杂志发表。2018年8月,作品《岁月》、《空禅》、《达摩东渡》、《笑口常开》、《达摩千里传经》、《长寿如意》六幅在《艺术品鉴》杂志发表。因业绩突出,2018年12月经莆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审考核,陈喜伟被批准确认为中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对于仙游木雕的历史文化,陈喜伟熟稔于心,娓娓道来。仙游木雕又称为“洋塘雕花”,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技法多变,以写实人物雕刻为主,且非常讲究因材施艺,营造意境。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仙游木雕通过与其它地区的木雕艺术相互交流学习,既有共同的地方,又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寿星》崖柏

在陈喜伟看来,“巧雕”是一种适形的造型,其中因材施艺,追求自然的乐趣无穷,但要求满足某种限制和制约的条件,这种受约束的因素,有时候反而会决定形成其化朽木为神奇的艺术特点。如陈喜伟设计创作的作品《寿星》,能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很好地体现以量形取材,因材施艺的方法,带给人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空禅》海南黄花梨

一般来说,事物都可以看做是线的复杂组合,线条不但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轮廓和内部结构,还可以突出变现木材的肌理美,还能用数笔之间对形体和明暗进行高度概括。陈喜伟说,对于一些外形特征明显的材料来说,不仅可以直接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和灵感,而且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例如有些木料的“残片碎块”或者不规则形状,往往可以让创作者联想起某种独特形象的存在。所以,很多雕刻艺人们会把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头搜集起来,一直摆放在自己工作案头的显眼位置,并且时常琢磨和推敲,一旦考虑周全,就会拿起刻刀一鼓作气完成作品。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达摩东渡》越南黄花梨

在陈喜伟看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仙游木雕艺术连同中国绘画一样,其艺术表现形式除了通过以再现客观的形象外,还要通过作品自身的内涵气韵来抒发情感,并使这种性情思想到达一种特定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这是木雕创作方法中最难的一种,也是木雕创作的最高境界。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因此,陈喜伟在创造某个形象时,不局限外在的传移摹写,而是要在对自然的观察和把握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概括出某种内在生机。用空间包围互动,用作品的整体形象来倾诉,用作品的材质肌理、色彩和线的韵律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感染,以表达对于生活、人生的诗意追寻,用雕刻作品的有限空间,渲染出无限的意趣。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陈喜伟认为,仙游传统木雕、根雕长期受到仙游国画的影响,尊重材料的物性,并将材料的物质和塑造的形象提升到心灵的层次,既不执于心,也不偏于物,而是物我交融,象与意合,具有“行神合一”的倾向。陈喜伟会更注意对人物神韵的表达,把“意境”或“神韵”当做是最高的艺术准则,在立意和构思上突出“应物象形”,因材施艺。

专访工艺美术师陈喜伟:因材施艺,写实人物木雕原来这么有意境

仙游木雕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它的创作方法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陈喜伟的木雕作品,体现生生不息的生命节奏,让我们沉浸在审美的感动之中,让我们得以窥见尽善尽美的生命境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创作出更多独具艺术魅力的木雕、根雕工艺品,以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