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精華論述,值得認真研究、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推手理論約在二百年前左右,山西人王宗嶽便著有三百六十二個字的《太極拳論》文字簡練,含意頗深,技擊要領概括性強。這是武林中的寶貴遺產。值得認真研究、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太極本無極,無極而生太極。這是宋朝周敦雲所著《太極圖說》一文中無中生有的客觀唯心主義宇宙生成觀的哲學。而陰陽學說則是中國古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周易·繫辭上》裡有一句:“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古代的兩點論,也就是對事物的一分為二。太極拳也符合這一規律。太極拳理論家武林老前輦顧留馨老師,把《太極拳論》中的陰陽,用馬列主義的觀點解釋為剛柔、動靜、虛實、開合、化打、粘走、曲直、急緩、蓄髮等等為對立統一。它們彼此是互相矛盾,互相鬥爭,而又互相聯繫,互相制約,互相轉化的。這一辯證的觀點,為太極拳理論提供了馬列主義的哲學依據。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原著的意思是一動就分陰陽,就是太極。靜時渾然無間,陰陽又合,便為無極。《莊子·天下篇》有一句:“飛鳥之景,未嘗動也。”世界上就是這樣一個辯證法,又動又不動。淨是不動沒有,淨是動也沒有。動是絕對的,靜是暫時的,有條件的,推手也是這樣。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動量的變化相等於力與時間的乘積。”例如發動的動作放慢若干倍,看上去就像靜止不動了。它除自身的量外,毫無慣性的衝擊力。如加速若干倍(即加速度),這不但看上去是動,而且大大地加強了慣性的衝擊力。像太極拳的抖動,快速、螺旋、氣足、力猛、勁長、動短,意遠的暴發力便是這樣。我們應運用辯證的、科學的方法去理解動與靜的關係。太極推手理論講:“以靜待動,以御待攻”,“靜中求動,動中求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拳推手精華論述,值得認真研究、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對方一動我便即知,決不放過,做到彼進我隨。思想高度集中,內固精神,外視安逸,隨時留心對方的動向,要使對方的剛勁失去作用,必先使對方由順為背,而我由背轉為順變為主動,趁勢粘住他,使他繼續向落空的方向失去平衡移位。這些,講易做難,在鍛鍊時先從鬆柔作手,還要抽一些拳勢動作專練發動。久之便能做到不剛不柔,亦剛亦柔,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剛柔相濟的境界。柔時要處處跟對方粘住,不但擁勁不可丟防止被對方壓匾。剛時要做到內三合外三合,全力集中於一點,暴發力兇猛沉著達透。但要做到對拉拔長、以減少自身慣性。要有蓄時如開弓,發時如放箭,柔過勁,剛落點的剛柔勁。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


對方以快速的手法攻我,我也要用快速的手法去接應。對方以緩慢摸勁的方法來逼我,我同樣要用緩慢的手法跟隨他。總之要以對方的緩急為緩急,切忽自動,沾粘不脫,做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靜待動,後發先至”。快:要鍛鍊中樞神經反應的靈敏度。慢:雖慢但意勁又要處處走在對方的前面,控制住對手的行動:無論快慢也都要從輕柔著手,這叫重裡現輕。化時要使對方失重,攻時不使對方察覺。練拳和推手都要養成用意識引導動作,全神貫注。“精神能提得起,則無滯重之虞,”“意須換得靈,仍有園活之趣。”從而達到“縱放屈伸人莫知,因敵變化是神奇。因為推手是沒有什麼固定套路,而且各式各樣。每個人的性格和技術水平又不等同,真是千變萬化,在得機得勢時便發。雖然太極推手攻防的技術方法方向變化萬千,而道理卻只有一條,就是始終貫串沾粘連隨,不丟不頂,不匾不抗,先化後打,邊化邊打,化打結合這一原則。防禦是手段,進攻才是目的,防禦是為了更好的進攻。光防不攻是右,光攻不防是左,要不左不右,運用得當,恰到好處,才能取得勝利。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顧留馨老師在這裡強調,這是推手實踐的三個階段。“著熟”就是拳勢動作的熟練,能把拳勢折開來準確運用。第二階段便是懂勁,“懂勁”就是能知道對方來的勁路而掌握對方的虛實之處。否則是起不到對對方有威脅的作用。虛實開合剛柔等等還要和呼吸密切配合,發勁才能沉著達透,化勁才能園活不滯。第三階段便是“階級神明”。多練多實踐就能掌握規律性,就會愈練愈精,便產生一次飛躍,但不是一次完成,要不斷提高,不斷飛躍就是指“階級”所謂“神明”,就是熟能生巧,產生條件反射,無需判斷便能發出適當動作應接自如。要達到這一水平光練拳是不行的,非要通過推手相互餵養,推的人次越多,經驗越足,和其他運動項目的運動員一樣,經常參加友誼比賽,臨場經驗必然豐富。瞭解各門各派。見識多了,就能應付萬一,並能取得勝利,這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騰。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如果不通過日長時久地苦練實踐和深入專研,以上的功夫是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則右查。”


要得到以上的技能,需要練就一身基本功(特別是樁功),有些非經過苦熬苦練方能得到。要虛領頂勁,不俯不仰。氣沉丹田,重心下沉。不偏不倚,沒有歪斜。只有頂得高才能沉得深;只有尾閭中正才無失重之虞。“忽隱忽現”是講虛實變化,出沒無常。拳論中說出擊重的一邊便是失去平衡虛的一邊,這是利用慣性、離心力,向心力和力隅的規律打擊對方。所以說:“左重左虛,右重右查”。無論對方從那一邊用力,我應在對方用力的一邊不用頂勁,粘住柔化,引進落空,同時在對方虛的方向加力,以加速他落空失去平衡而移位。“虛籠詐誘,只為一轉”。被擊者如不以柔化的功夫而用力頂抗,被擊之處一硬,便觸之即出了。但“接勁”與“頂勁”是兩回事。當對方發動時,我的意識和勁力均搶對方發動之前的剎那,用小圈抖勁,便能將對方彈出,這“接勁”是技高表現的一種。一般在盤手時是運用棚履擠按大小螺旋劃圈,螺旋內收為柔,螺旋外伸為剛。拳論說:“胳膊令其骨轉,方能真勁引動”。這也叫弧形走化,直線發勁。這就是螺旋的特點。但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沒有提出“纏絲動”,"螺旋動”的練法。顧留馨老師在《怎樣練習太極拳》一書中指出:“要刻刻注意裡邊不動,外邊不發兩句話,這種由內及外的練法,完全是螺旋勁的作用,這是太極拳鍛鍊方法上的精華所在,也是我們把開合虛實研究清楚的理由。”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對方仰攻時,我高以引之,他總覺得我高不可攀,使他凌空失重。對方俯攻時,我低以引之,他覺得如墜深淵。對方進攻,他又覺得我愈長,有勁使不上,對方退去,又覺得我跟得很緊,無處可避。要做到這點,聽勁要好,要在沾粘連隨上下功夫。搭手如落槽,如膠似漆,粘住不放,敵攻多少,我化多少。敵退多少,我跟多少。切勿自動。周身上下概要連成一氣又要靈活,兩手心和意力始終有合的意思對住對方,咬住不放。確實做到敷蓋對吞四字(這是盤手)。待對方轉得不園時,在稜角處撓硬,使其不得靈活,意和力對其後腳跟推出。(這是發動)。這些動作都是以意導動,這意不但引導自己的動,還要引導對方的動,這意要走在對方之先,放得長,放得遠。以意導動要貫徹始終,對方雖已被髮出,但發出的意勁也不能馬上就收,以防對方再起。

太極拳推手精華論述,值得認真研究、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太極推手練熟精通了,便能有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常求柔軟之於外,自得堅剛之於內的功夫。就絲毫沒有頂勁拙力之處,靈敏度也非常之高,形容加一根羽毛和落一隻蠅蟲這些微不足道的份量i都能感覺得到。有了這樣好的聽勁,進攻時便能做到縱放屈伸人莫知。防守時敵情頂曉提早防禦。那當然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了。如盲人識字,也是首先要做到放鬆,通過手指,末稍的觸覺神經,把信息傳達到中樞神經,判斷是什麼形狀,最後作出結論。如手指棚緊末稍觸覺神經的靈敏度就變遲鈍了,便不能作出正確結論。推手也是如此,接觸部份一硬,就聽不出對方的勁路,中樞神經便發不出正確的命令來對付外力,便會產生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杜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師有為也”


雖然練武術的派別拳種很多,但他們不外乎以強欺弱,以快勝慢,力氣大的佔便宜,手快的多撈幾記,這些都是每個人的本能,自然現象。這都不是通過學力的道理而得來的。事情總是一分為二,弱總是弱,強總是強,以弱勝強是戰略戰術,上的取勝。但通過鍛鍊,我們的目的是要轉弱為強,由慢變快,這是推手中能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宗嶽把太極拳作為正統、把其他拳種稱之為“旁門”。或者說:指不是練太極拳同一門子的叫"旁門”。反之,練別的拳種者稱太極拳門子,也可以稱之為“旁門”。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太極推手的勁,不使拙力笨勁和死拼硬項,而是使用巧勁取勝,這種巧勁就是利用對方來力加以利用的。這跟力學原理有密切關係。就是說“四兩撥千斤”也就是“巧克力”。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來講:“宇宙間的一切運動都是圓周運動”。太極拳也是圓周運動,推手時不但要把對方比作園形物體,同時還要把自己比象一隻打足氣的皮球,要無凹凸處,無缺陷處,無斷續處?觸之即轉,使對方來勁撲空。另一方面,因為人是活動的物體,所以也受地球重力的作用,一活動就比不動物體的重心容易移動,這時無需多大的力氣便有機會打擊對方了。


“觀意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枰準,活似車輪”


看有些七八十歲的老人,能對付幾個小夥子,決不是靠力氣取勝的,你看他站得那樣平穩,虛實調整得多麼準確,他以腰為軸,手腳是那樣的自然圓滑,活像車輪在運轉似的,處處靈活,意明力正,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偏沉則隨,雙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


氣沉丹田,重心降低,保持平衡.虛實分清、實來虛化,就是偏沉則隨。如兩腳站得死板板地,重心在兩腳之間或兩手均力硬推硬挺,不知使用半邊的虛實勁,這當然就呆滯了。怎麼能做到柔化自如呢?有些人練太極拳已多年了,但化勁不好,往往被對方逼煞失勢,主要的毛病就出在雙重上面。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明,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情勁。”


若要去掉雙重的毛病,就要向虛實之功專研。陰陽就是指虛實剛柔,要敵虛我實,敵重我輕,粘著便走,走亦能粘,虛實之間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是:“直來橫還勁落空,橫攻直破其根動。來自“武宗”公眾號·引實發虛螺旋勁,亂環裡面不離中”。無論是直對橫,還是橫對直,直對直,橫對橫的擊法,都必須用圓圈螺旋形的動作來過渡,潛移默化。否則就不是懂勁而是頂勁。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要多苦練,多實踐,多研究,多交流。實踐出真知,竅門抓到了,規律掌握了,空間時間會運用了,逐漸地就能隨心所欲,得心應手。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要掌握“從人則隨,從已則滯”的規律。就要順著對方的勁路,利用對方的慣性去打擊他。如從己,便產生頂勁,這根本談不上“沾粘連隨”四字的運用了。有些人在推手時不是挨何處以何處擊之,而是捨近求遠。如明明在粘住的部位可用化打併進的手法取勝的,而他反將手撤回,從另一遠的部位去擊對方。其結果,不但遠處未起作用。反而近處被對方切入,使自己失利,所以要沾住不丟,粘住就走,得機得勢,觸之即發。

太極拳推手精華論述,值得認真研究、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這句話概括性很強,從力學角度來說就要充分運用力學上的:彈力、摩擦力。向心力,離心力,力隅,互成各度力,反作用力。力的分解,慣性,槓桿原理等等。發勁時還要準確地掌握力學,上的:“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還要了解人體的筋膜,骨骼結構,切實做到我順人背。拿法不侷限於反筋背景,穴膜痠痛、並發展為拿對方的勁路,乘.勢借力為主使對方不得靈活。手法上運用:螺旋,斷路,聚焦。以上這些幼用不到點子,上,那怕是“差之毫釐。”都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學者要不斷地深入專研!


(各位愛好者,您們好!本賬號將向大家呈現各類搏擊、功夫、散打、武術等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以及國內外搏擊、散打等賽事新聞、評論。歡迎關注本賬號!請點擊右上方“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