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像失去了生活動力,怎麼辦?

A欣璟源


疫情期間每個人過的恐慌,但也過的安逸,平常上班的時候早出晚歸的,身累心也累,現在突然有時間休息這麼長時間,天天宅在家裡,徹底放鬆放鬆了,晚上打遊戲、追劇到深夜!一覺醒來或許已經是中午!頭不梳、臉不洗、穿一件睡衣就這樣過一天!這樣的日子過得多滋潤,一兩個月歇下來再去工作,或許會不適應那個快節奏,所以需要調整一下。人都是有惰性的,需要我們節制,看看身邊忙碌的人,再看看自己閒的沒事幹,首先自己就要擺正心態,如果不工作自己是否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靠近正能量的人帶給你的也是正能量的一面,當你忙碌起來的時候,人也更有激情。




wjh格林童話


並不是說只有疫情過後才會造成你這個現象,曾經有位英國心理學家海德費說:“絕大多數疲勞,都是由於心理的影響,純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勞是很少的。

疲勞,不僅是身體和體力的透支。聽聽自己疲勞中都有些什麼東西,你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如果能理解了,會幫助你更從容地生活。

一、區分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

生理性疲勞,一般是由於生理上的超負荷而引起的,比如,一個兒童參加了消耗體力的勞動或踢了一場足球賽,會感到疲勞。不過,由於孩子們精力旺盛,能在短暫的休息之後很快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心理性疲勞,一般是由於心理上的弦繃得太緊而導致的,它不僅會引起人的生理疲勞,還會導致我們對周圍的事物,或之前很感興趣的事情,產生一種瀰漫性的厭倦情緒,甚至有悲傷、壓抑、空虛、抑鬱等情緒。

二、心理疲勞可能跟過度責任有關

疲勞在心理學的意義上往往跟過度責任有直接關係,即,該你負的責任你負,不該你負的責任你也負。若不該負的還超出了你的能力範疇,就很容易發展成疲勞,有的還發展成拖延、撒謊、遲到……

這種過度責任往往跟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有關係,當一個孩子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才能獲得父母的重視和肯定,當一個孩子需要承擔父母婚姻不幸的責任,或承擔家庭貧窮的責任,他們就會無意識中覺得很多責任需要自己揹負,若自己沒有達到,便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和罪惡感。

這種心理機制被帶到了成年人的世界,明明很多事情已經超出了TA能承受的界限,明明很多人不需要他負責,但TA心理上不接受,意識上也意識不到,還是在不斷地承受,最終身體就會以疾病、疲勞等方式來提示。

三、掌控感低,也容易產生疲憊感

房貸能不能還上?同事都買車了,我還沒車;公司效益不好,要斷糧;他們都混得不錯,我還不行……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來,不斷憂慮,陷入自我攻擊的心理緊張狀態,往往會消化我們巨大的能量,讓我們產生疲憊感。

許多人內心覺得“渺茫,空”,不知道自己將來要怎麼樣,也不知道會怎麼樣。當我們對自己的時間、精力、身體、金錢的自由支配度不夠,掌控感低,容易做什麼都有疲勞感。這種疲勞感跟心氣不足有關,就像氣不足的氣球,自然飛不起來。

一般來說,心理疲勞比生理疲勞更為複雜,也更難以恢復。心理疲勞同生理疲勞一樣,本身是一種阻遏性機制,迫使機體進入休息狀態,從而避免受到繼續傷害,對機體起著一定的保護作用。

但如果此時人們未能正視這一點,不及時採取措施緩解心理疲勞,而任其一再發展下去,過度的心理疲勞便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成為各種生理、心理疾病的致病因素。

四、“只有生病了,我才能理所當然的休息”

在我們傳統文化所構建的邏輯裡,只有成績好的孩子才值得生存,只有勤奮的人才值得生存,我們的休息都需要理由——項目完成、公司結業、公眾假期……很多人內心是想休息,但又覺得不可以懶散下來,於是矛盾就產生了。

因此,我們會發現,許多平時身體健康,但工作特別忙的“工作狂人”,可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生一次小病或大病。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為對方由於太忙,免疫力下降,才導致生病。但心理學更傾向於解釋為一種提示,身體在提示:你太累了,該休息休息了;如果不休息,我就給你製造點事端。當他病了躺在床上之後會得到一種特別強的釋放感和放鬆感,因為他可以不負責任了,“我病了嘛,就是想負責也沒辦法了。”

正是鑑於此,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旗手羅傑斯曾旗幟鮮明地說,身體永遠比頭腦可靠。

預防和解除心理疲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注意勞逸結合

工作要合理安排時間和輕重緩急,生活要有規律,重視積極性休息,適時參加一些體育鍛煉,如跑步、游泳、打球和步行等,以提高機體的活力、精力和人體在應付複雜枯燥工作時的適應能力,從而避免因從事的活動過於單一而產生單調、消極的心境。同時,每天儘可能保證7~8小時的睡眠,這對消除疲勞有明顯的效果。

2.培養對所從事工作的興趣

興趣的產生與大腦皮層上的興奮點相聯繫,對從事感興趣的工作不易疲倦,而對從事沒興趣的工作易於疲勞。

在工作中,如果發現自己對本職工作和一些科目不感興趣,也不必緊張、憂慮而形成思想負擔,可想辦法努力培養自己的興趣。

3. 良好的社會支持

經驗表明,當人生活在融洽、快樂的氣氛中,更能有愉快的心境、開朗的性格、健康的身心,才不易產生疲勞,即使感到疲勞也容易很快消除。

4.敢於接納和放鬆

嘗試瞭解自己: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敢於接納和放鬆,去做一些看起來沒有意義但你卻能夠享受其中的事情;不管事情進行到什麼程度,該休息就得休息;敢於對一些人和事說不,反思自己是否為了討好某人或害怕關係的破裂而承擔了一些不該承擔的東西······

當我們不斷碰觸自己真實的樣子,把很多障礙移除,本來就在我們身上的活力和情感,自然就開始流動,人會活得更輕鬆,更從容。





蘇小心裡趣味測試



寶爸傳播正能量


這是正常現象,就像我們在跑馬拉松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中途停下休息,再站起來想跑的時候會肌肉痠痛很難跑完全程,這是因為在運動時身體內細胞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使得肌肉痠疼,所以說馬來松不僅是對體能的考驗也是對意志的考驗。同樣因為疫情我們在家休息的這段時間精神上的放鬆以及放鬆之後所產生的懈怠就像是在跑馬拉松過程中身體中產生的乳酸。

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調節一下重新起航:

1.環境

我是一個做什麼是就要在什麼環境中的人,也就是吃飯要在飯桌上、睡覺要在臥室、辦公要在書桌前…… 這是一個強大的心理暗示,當你處在一個環境,就暗示自己該做什麼事情。所以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天定一下任務然後營造出之前的自己的學習工作的環境,來完成任務。

2、工具

(1)桌面時鐘:在工作或者學習的桌子上放一個時鐘(ps:不要放手機),每天定好鬧鐘定時起床安排今天的計劃。

(2)便籤:使用便籤把自己一天的學習或者工作任務記錄下來合理劃分時間並隨時提醒自己。

3、運動

運動可以很好的提升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早上起床喝杯水後做適當時間的運動,在家保持有節奏的鍛鍊,可以很快幫你走出疲軟狀態。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今天說努力,第三天又回到原來的狀態。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來,給自己一點緩衝也不要有太大壓力,堅持得長一些,把這些事情都變成習慣之後,才能真正受用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