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也叫旅行

旅行,說實話,對我而言,沒有那麼熱衷,只有實在很無聊的時候才做的事。前幾天看了梁實秋的散文集《跌一跤且坐坐》,裡面有一篇關於旅行的文章。我覺得他說的很在理。

他說,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鬧饑荒的時候都不肯輕易逃荒,寧願在家鄉吃青草啃樹皮吞觀音土,生怕離鄉背井之後,在旅行中流為餓殍,失掉最後的權益--壽終正寢。至於席豐履厚的人更不願輕舉妄動,牆上掛一張圖畫,看看就可以當“臥遊”,所謂“一動不如一靜”。

走出家,也叫旅行


雖然我沒有那麼恐懼,但無論如何,出門終究要承擔一些風險,你要考慮很多細節,吃喝住行,確保安全,確保溫飽和舒適,要付出一些代價,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這是很正常的。對我來說,我也覺得懶,過去看牆上畫,現在在網絡上游。想看啥,應有盡有。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很經典,樊登引用它,用於讀書。梁實秋引用它,用於旅行。他說,號稱山川形勝,還不是幾堆石頭一汪子水?還記得做小學生的時候,郊外踏青,是一樁心跳的事,多早就籌備,起個大早,排成隊伍,鼓樂前導,事後下星期還得作一篇《遠足記》,才算功德圓滿。

走出家,也叫旅行


他的話句句落入我心坎。經常去一些久仰大名的地方,不去還好,心裡還有一些美好的印象,去了,失望至極,連一點惦記的感覺都沒有了,不如不去。不少名勝古蹟,只適合拍照掛朋友圈。等我學會PS作圖,以後朋友圈日日世界各地遊,讓大家咬牙切齒去吧。

第三個不喜歡旅行的理由,出門要帶很多行李,各種裝備,提前都要準備好,生怕出去了沒帶焦慮感頓生,破壞了旅行心情。每次到一個地方,總是要先考量一下入住酒店情況,硬件設施,軟件配套等等。

走出家,也叫旅行


比如我爸,他出去旅行的首要條件,酒店要有游泳池,因為他每天都必須游泳,即使出門,也要保持運動量,防止血壓上升。記得上次去英國,有一家酒店和游泳池距離有點遠,穿著泳衣行走幾百米,實在感覺很不方便,我覺得麻煩。無論如何,還是在家好。

第四個不喜歡旅行的理由,理想的旅伴很難找。和家人朋友一起出遊,旅行的50%時間用於人際關係,樊登說他有社交恐懼症,我感覺我也有,寧可一個人躲在家裡,不想和外界打交道太多,因為感覺恐慌、窒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旅行,卻是最近的距離和最長的時間接觸他人的一種方式,除了熄燈睡覺,大家分分鐘陪伴在一起,一開始還好,有新鮮感,有吸引力,時間長了,刺蝟效應立馬出現,各種不舒服和矛盾衝突頻發,還是那句話,距離產生美。

梁實秋說,真正理想的伴侶是不易得的,客廳裡的好朋友不見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侶。理想的伴侶須具備許多條件,不能太髒,也不能有潔癖;不能終日喋喋不休,整夜鼾聲不已;不能油頭滑腦,也不能蠢頭呆腦。要有說有笑,有動有靜,靜時能一聲不響地陪著你看行雲、聽夜雨,動時能在草地上打滾像一條活魚!這樣的伴侶哪裡去找?

走出家,也叫旅行


看完這段話,我突然想起,我嫂子完全符合這個條件,她絕對可以算是我哥的理想伴侶,給個五星好評。每次全家出遊,吃喝拉撒都是我嫂子全包了,我哥挑剔,我們家裡人個個都難伺候,我嫂子幾乎能有求必應,確實已經達到可以開個私人定製高級旅遊公司的水平了。

朋友說,要不你就一個人出遊吧。說的也是,可以一個人出遊。可是我沒有一個人出遊的需求和動力。在家天天都感覺很舒服,很溫暖,爽的不得了,根本沒有想要逃離的心。倒是每次出門後,大概不超過第三天,就只想著捲鋪蓋逃回家,更加惦記家,深刻領悟,在家千般好,出門真辛苦。

我們家每年過年都出遊,每次出遊前,都要費盡心思說服我媽,各種威逼利誘,能使的辦法都使上了,因為她對旅遊的恐懼和厭惡比我嚴重的多。每次回來,媽總說,下次,我再也不去了,但每次都拗不過我們。

寫完這篇文章,我對我媽每次的被旅行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她最喜歡的事,菜市場一日遊。而我,最喜歡的事,一本書一日遊,瑜伽一日遊,運動一日遊,電影一日遊,寫作一日遊,如此的生活,足矣。

走出家,也叫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