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不唱戲 觀眾沒戲看紅火的豫劇給消沉的京劇發展哪些啟示


張火丁十年磨一劍的《霸王別姬》引起了京劇界巨大反響,有褒有貶,有的不以為然,有的張燈結綵。拋去藝術不談,至少轟動效應有了,一方面吸粉,一方面增加粉絲粘結度,唱的怎樣?舞的如何?其實並不重要,喜歡的依舊喜歡,看扁的還是看扁。

今天想說的不是京劇的演出質量,而是演出數量。

1971年出生的張火丁今年將近50歲,正處在一個演員的黃金年齡,不論是舞臺經驗、人生閱歷、身體狀況、嗓音都是巔峰時期,用十年的大好光陰去改編一出其他流派的代表劇目,是否有些本末倒置?難道程派戲全都會了?不夠唱的了?


演員不唱戲 觀眾沒戲看紅火的豫劇給消沉的京劇發展哪些啟示

(張火丁《霸王別姬》劇照)


答案是否定的。我在網上查了查,自2009年至今,有兩個數字很說明問題。

一是自09年到19年將近11年間,張火丁有記載的演出劇目其中《鎖麟囊》唱了近10次,其餘也還是《春閨夢》、《荒山淚》等。翻來覆去還是《鎖》、《春》、《荒》。

這且不言,想說的是第二點:十幾年間只演了幾十場戲,靠什麼吃飯哪?當然是國家發的工資了。作為一個京劇名家尚且一年唱不了3-4場,那些二路演員、底包零碎一年不演一場的大概比比皆是吧?《霸王別姬》公演至今,又是將近一年過去了,燈在忙啥?反正沒唱戲。

十年磨一劍,不會是一生唱一回吧?其實只是拿燈舉個例子,包括於院長又有幾年不曾粉墨登場了?


演員不唱戲 觀眾沒戲看紅火的豫劇給消沉的京劇發展哪些啟示

(京歌之王)


想當年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等大師級演員都是自己挑班組團,一個團少則4-50人,多則7-80人,全靠演出維持生活,一年至少演出上百場,赴外地演出連續上演一兩個月是常有的事,有時趕上時局動盪,上座不好還要加演日場,一天唱兩出。據資料記載,僅《奇雙會》一劇,梅蘭芳和姜妙香合作上演了大約800多場,其實該劇“吹腔”為主,也不是梅派特有,試想其他如《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宇宙鋒》等代表作,演出場次有多少?梅大師一年要唱多少場?


演員不唱戲 觀眾沒戲看紅火的豫劇給消沉的京劇發展哪些啟示

(梅蘭芳《奇雙會》劇照)


大量的演出不僅增加了演員收入,也增加了演員的舞臺經驗。更重要的是逼迫演員必須提高藝術水平的同時,不斷編演新劇目、挖掘傳統戲,以吸引觀眾,保證票房收入。像上海、天津這樣的京劇大碼頭,經常有2-3個戲院同時有不同的名家上演拿手好戲,呈現“打擂臺”的競爭局面,爭的是什麼?一是爭取觀眾,二是爭的自己的名頭,不能讓同行在藝術上壓過自己。

這種良性競爭不僅磨練了演員,也吊足了觀眾胃口。演員的藝術水平,觀眾的欣賞水平互相促進,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就從整體上提高了京劇水平,沒有數量的積累,哪來質量的提升?就如同足球運動員一樣,只訓練不打比賽競技水平是很難保證的,如果因為知道不比賽就更加放縱自己,連訓練也不積極認真了,那水平不下降、不滑坡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

網上有段視頻,是葉派小生名家李宏圖談京劇發展,說的很好:“國家每年投入到北京京劇院的資金有兩個億,可我們那?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我們花著納稅人的錢,可我們出了什麼好角兒、出了哪些好作品那?我們自己都慚愧,作為京劇演員晃晃悠悠一月拿一萬多,甚至還要多,我們做的非常非常之不夠”。李宏圖可算是業內有良知的演員,不為他的唱叫好,但確實要為他的話喝彩,

這回李宏圖真的是“說的比唱的都好聽”。


演員不唱戲 觀眾沒戲看紅火的豫劇給消沉的京劇發展哪些啟示

(李宏圖在一檔採訪節目中)


看來業內有識之士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這種衣食無憂的供養,本應讓業內人士在無後顧之憂之餘,全身心的投入到提高藝術水平,不斷推出超過前輩的藝術精品才是正理,也是當初設計政策的初衷,事實上恰恰相反。我們看到的卻是當前沒有好演員、沒有好劇目、沒有好機制的現狀。演員水平不斷下降、觀眾群體日益萎縮,演出劇目逐漸失傳,與此對應的卻是國家每年不斷增加的投入。

與京劇的死氣沉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豫劇。

現在的豫劇早已超過評劇、越劇、梆子、黃梅戲等,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劇團多,演員多,演出多,觀眾多,而且許多民營團體經營的非常紅火,這些演出團體根據演員的水平、號召力,準確的定位,或上演於大劇院,或上演於小園子,或搭臺唱戲送戲下鄉,不僅保證了從業人員收入,增加了舞臺經驗,豐富了民眾文化娛樂生活,同時培養了大批豫劇愛好者,觀眾也由這種近距離面對面看戲的親切與新鮮,慢慢成熟為懂戲、愛戲的戲迷。河南作為人口大省,外出流動人口甚多,我們可以發現,這些人走到哪把豫劇帶到哪,把喜愛的唱段下載到電子設備裡,不論是腰裡彆著還是手裡拿著,走到哪聽到哪。可見豫劇影響之深,乃至有“三天不吃饃,也得聽聽劉忠河”,“三天不吃飯,也要看看《白蛇傳》”之類的民間戲迷諺語,雖多屬戲言,但觀眾對豫劇喜愛之深可見一斑。而這種喜愛則是建立在豫劇演員大量的演出普及、培養出大批觀眾的基礎上的。

這一點很值得京劇界借鑑。


演員不唱戲 觀眾沒戲看紅火的豫劇給消沉的京劇發展哪些啟示


改革開放幾十年,一直在努力打破“鐵飯碗”、“大鍋飯”,但現在看來,無情打破的卻是廣大產業工人的飯碗,而京劇的“大鍋飯”非但毫髮無損,而且有“鍋”越來越“大”,“鍋”裡“飯”檔次越來越高的趨勢。要知道,即使如梅大師,當年蓄鬚明志不演出了,也只能靠典當家財、售賣自己的字畫為生。

京劇不推向市場,演員不唱戲的這種“精飼料溫室圈養”的模式,用一句馬列主義理論來講,那就是:生產關係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