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和理想,上班和梦想,为何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


现实和理想,上班和梦想,为何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

作者 | 罗sir

昨天和朋友聊天,谈到老罗的首场抖音直播秀。朋友直言:“我这辈子的第一次看直播,就这样献给了老罗。”

我与朋友一样,都是把自己的第一次看直播献给了老罗。尽管我没有买任何东西,但我依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声援”老罗。

我已经不太清楚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老罗的。就我个人而言,也许喜欢的是老罗身上的“理想主义”以及他从一介“平民”到现在成为现象级流量大王的跃迁。

只有高中文化的老罗,就像绝大多数没有文凭的年轻人一样。老罗毕业后折腾过二手车、干过蓝领、甚至还做过传销组织的授课。

但老罗身上的一项特质是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所不具有的。

那是一种自嘲和幽默,怀这种自嘲和幽默,老罗几乎是自学了英语。并以高中学历的身份以一封万字长言自荐信,加入新东方。

从此,老罗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逆袭路。


现实和理想,上班和梦想,为何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

但为什么,老罗能成为那个现象级的“网红”?

01

老罗和他的“朋友们”

罗sir第一次听到罗永浩的名字,已经是老罗开始准备涉足手机圈的时候了。

但真正让大众熟知老罗并建立人设的,还是要数老罗在课堂上幽默且风趣的讲话。一个自诩为知识分子和理想主义的老罗,一个幽默风趣且敢于发声的老罗。

老罗,他活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想活却不敢活成的样子。

老罗说,自己不会买房子。是的,老罗在四十多岁才在成都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套房子。老罗做过教师、开过英语培训班、开过网站。

可就是这样,即使赚了那么多钱的老罗,依然要为了自己的“私欲”义无反顾的做起了手机。

自学英语、自诩知识分子,老罗活成了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样子。

但真正让老罗被大众所喜爱的,还是源自于老罗的内心。那种真正和用户交朋友,真正把用户用心对待的人,才能得到大众的喜爱。

正因如此,老罗转身在抖音成为了“交个朋友”科技首席推荐官。也正是源于人们对老罗的信任,老罗在抖音的首战成交额就破亿,刷新了主播首次卖货的记录。

很多人对老罗打抱不平,认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竟然沦为了大众眼中的直播卖货。我想,这大概就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们总是会选择现实的原因吧。

初入手机圈厮杀的锤子手机,在经营了几年后依然破产;老罗作为法人,负债6亿人民币。遥想风光之时,锤子科技估值三十亿人民币,光老罗的身价就高达十亿人民币,天堂到地狱,有时候仅仅就是一线之隔。

但我们能说这是老罗经营不善吗?不一定,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下,更多的考虑其实是宏观因素和企业的积累量。

从某种角度来说,老罗的理想失败,为老罗带来了负债6亿的沉重债务,但这也是我所佩服老罗的地方。

2017年3月19日,也就是三年前,老罗应罗振宇之邀,两人联合做了一个八个多小时的对话节目《长谈》。

在节目中,那时还意气风发的老罗绝对不会想到,那个自己曾立志做东半球最好的手机公司会面临被贱卖还债的下场。

在《长谈》中,有段对话罗sir至今想来依然觉得不免悲凉。

【罗振宇】假设今天,这是锤子科技的第五年,五年前的你来找现在的你,现在的你会给当初的你(很有才华,但是脾气比较暴躁)一些怎样的创业建议?


【罗永浩】其实这几年是有人想创业,找我来问过这些话的,比如王自健问我关于做手机的事情,从理性的角度因为投产比不理想,不建议做;但是如果这是你的梦想,你下半辈子就想干这件事,那就没什么问题,那我就各种鼓励各种支持。

这段对话,可以说与如今的老罗,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喜欢老罗的勇敢和理想主义。


现实和理想,上班和梦想,为何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

02

当梦想照亮现实,才发现贫穷不是唯一的答案

朋友说,曾几何时自己也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当梦想照亮了现实,才发现贫穷是唯一的限制。

朋友之所以这么说,我想大概率是因为他曾坚持写了一年的书,但最后几番之下无人愿意接稿,导致朋友的理想碎灭。

但除开金钱的因素之外,罗sir发现绝大多数国人其实是根本没有所谓的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这个概念的。

表弟最近正在找工作,让我帮他做个职业规划,我知道表弟其实是非常迷茫的那种人。于是我结合表弟的兴趣爱好给表弟做了一份职业评估测评,选出了几种最适合表弟性格的职业岗位。

但当我具体询问表弟工作意愿的时候,表弟直接了当的告诉我:“我是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善于干什么,要不你就直接给我介绍推荐个工作算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表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我渐渐发现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在今天的90后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与其说他们迫于现实选择工作,不如说他们迫于“无知无爱”而选择工作。

当那些知识分子在担忧社会过于娱乐化功利化的时候,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和现在的年轻没有理想不知梦想是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的。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说,今天的社会和这种大环境下,让现在的年轻人放弃了理想主义和梦想。


现实和理想,上班和梦想,为何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

在过去,夜深人静独处的时候可能是我们认清自己认清现实的一种方式。但在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刷剧、看电影、玩手游来拒绝看清现实;甚至不愿去看到现实。

用老罗的那句话来说:“我们这代人早就没有了梦想。”

在过分追求娱乐化功利化的时代,我们把偶像明星推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的声音和威望,比任何时候都要低得多。

这带来的问题是,渐渐趋于日本年轻人的“宅文化”。既在家养老啃老一族诞生,或者又是随便找个工作,赚钱以免自己被饿死。

从一方面来说,这背后靠的正是互联网崛起带来的新的娱乐消遣方式。即使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着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的现实因素存在。

2019年的中国新生儿数量降到一个破纪录的新水平,仅1100万人。预计在未来两年内,中国新生儿的数量会急剧下降到千万以下。

这对一个人口基数数十亿的庞大国家来说,每年新生儿数量在千万以下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这意味着,中国人“未富先老”,也意味着劳动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的加剧。

这对未来的养老金制度和未来年轻人的生存压力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常常认为穷才是阻碍我们追寻理想的原因。但事实证明,贫穷其实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这背后更多的反而是那些没有理想毫无抱负的年轻一代。


现实和理想,上班和梦想,为何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

结语

马斯克需求理论中指出,生存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类才会往上继续追寻精神需求和自我价值最大化的需求。

从这点来说,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我们很多时候往往都会选择前者。

这既是人性,也就是现实。

作者:罗sir,你的每一步,都不应该毫无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