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时代背景

禇遂良虽与欧阳询、虞世南等人同为“初唐四大家”但实际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相比,年龄要小上一些。

李世明在虞世南等人去世后说过以后再也没有人跟他讨论书法以及研究王羲之了,而后来魏征便跟他提议禇遂良也很不错。

在初唐四家中,禇遂良跟薛稷的字体风格相对来说要相像一些,看禇遂良存世的早期作品,还能看出有欧、虞的一些影子,后期便与二人完全不一样了。

他与中唐时期,特别是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几位书家相比,其书写风格也明显的不同。因为唐中期流行以胖为美,而这种审美取向在书法上也是有所体现的,但禇遂良的字多是清秀为主。

禇遂良在所处的时代,非常受唐太宗的气重,李世明在当时收集了很多书法作品,特别是王羲之的作品,禇遂良都有机会看到,偶尔还会帮着李世明去鉴赏,也正是如此,这时期褚遂良在书法是有很多感悟的。

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从晋到隋朝这一期间,所有学习书法的人,多数崇尚”王字“,王羲之在书法上一改前人古朴的书风,变得飘逸、潇洒,李世明作为一名“西粉”对王羲之的字是极力推崇。

我们知道,特别是有在博物馆工作或者经常看古人书法作品的人,那么肯定会对某个人在某个时期的书风相较旁人来说要清楚很多,因为看多了,那么眼界自然就会提高。所以我们常说学书法的人,一定要多看古人的作品,切不可只知道拿着一本字帖没头没脑的临。

而禇遂良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对其书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是继承了魏晋的书风。

唐太宗是“二王”书法的发烧友,其费尽一生都在搜寻他们的存世作品,在设立弘文馆的同时,让虞世南、禇遂良等人临摹王字,在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兰亭》五大摹本中,禇遂良所摹虽不是最像的,但却深得兰亭神韵,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脱。

“临”跟“摹”

在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当中,前期多少会将临摹混为一谈,其实“临”跟“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摹”指的是完全对着字帖,亦或者将纸张盖于字帖之上,后一笔一画的跟着写,在“摹”的过程中是不能有丝毫差异的,需做到“一摹一样”

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而”临“不同,它可以允许书写者在适当的范围内添加个人的一些书风审美进去的,只要意思到了,在结字笔法上略有差异是允许的,这就是”临“

所以我们现在去看历来所有《兰亭》的摹本中,基本上王羲之涂改过的地方,临摹者也要照着涂改一下,几乎所有的摹本都会有这种情况。

而禇遂良的摹本个人感觉更好的地方在于他将《兰亭》的意境都体现进去了,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的。在摹的过程当中既要把它摹得像,又要把笔画之间的照应、牵丝尽可能的分毫不差的体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易的。

从摹本来看,最出名的可能是冯承素的摹本,但是历史上最推崇的其实是禇遂良的摹本。他摹的《兰亭》既保有原来的书风笔意,也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在里头。

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孟法师碑》

禇遂良的字,尤其是早期的《孟法师》,初看之下会发现这件作品跟隋朝的《龙藏寺》、虞世南的《夫子庙堂》以及欧阳询的一些字特别的像。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观察的话,禇遂良在这件作品当中其实明显的有将欧、虞二人的书风融在一起的感觉。

我们知道欧阳询的书风有非常明显的北碑风格,结字用笔刚健硬朗。而虞世南其人其字已经到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境地,看他的字,已经感受不到什么火气,四平八稳中又含有一种柔美。

禇遂良比这二位年龄要小,所以在学书期间是一直在不断的吸收他俩精华之处,而《孟法师碑》是禇遂良在学习二人的同时又尝试形成自己风格,只不过此时他自己的风格还没完全形成,所以我们通过这件作品的字里行间,既能找到虞世南的影子,又能找到欧阳询的影子。

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就楷书而言,欧阳询体现了严谨法度的理性之美,而虞世南体现了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而禇遂良体现的则是率性笔意的飘逸之美。他的线条有着非常明显的生命力,既有灵魂之魄,又有飘逸灵动,明代袁中道曾说:“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而禇遂良的书法便有这种慧黠之气”

线条大师

有人说如果欧阳询是“结构大师”的话,那禇遂良便是“线条大师”。欧字被人认为增之一分则长,少之一分则短,他对间架结构,笔画的安排非常讲究。当然禇遂良的字在结构上也是非常注重的,他在结构的处理上其实一点也不差,但是他在注重结构的同时,又非常讲究线条的感觉。通过《雁塔圣教》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而且此碑一直保存在大雁塔之中,没经过太多的破坏,所以千百年来,此碑还保留了很明显当时作者的风格特征。

《雁塔圣教》的刻工也特别灵巧,这样的刀法刻工很好的将书写者的牵丝、笔划惟妙惟肖地呈现了出来,很好的还原了书写者的笔墨书风。所以通过这样一件作品,我们能够看到禇遂良有些笔划下笔很粗,但收笔却很轻,还有就是一些下笔不算很重,而中间却特别特别的细,而最后又以重按收笔。这样一样,在线条上就有了很明显的轻重提按。

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但要注意的是,他的这种轻并不是说笔力放松了,他在笔画线条当中的线还是非常有力度,有力感的,不是松垮无力的。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会忽略到,导致非常多的,学禇字的朋友学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就很像那些跳芭蕾舞的人,外人看起来芭蕾舞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轻盈的、非常灵动,好像不要用什么力一样,但其实舞者本人的力度全体现在脚尖上,这就像我们执笔一样。

《倪宽赞》《大字阴符经》

据清代《石渠宝笈》当中的记录,《倪宽赞》此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等人跋记。此字笔画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静绝俗的高士。

《倪宽赞》是一件墨迹,但这件作品其实历来还是有争议的,从明开始便有人怀疑这是宋代的一个摹本。因为此帖里面有些线条、有些笔画有点类似于颜体的写法。在宋以前,初学写字多是从学王开始,而从宋开始,初学书法的人,学王的就开始少了,多数是从颜体入手。

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而《大字阴符经》也是一件非常有争议的作品,有说是后人用禇遂良的笔法来临摹的一件作品。不同的是虽然有人说《大字阴符经》是一件伪本,但也难以掩饰后人对此作品的推崇。这件作品是多数学禇的入门砖,因为这件作品是一个书帖,它相对碑文而言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墨色,这种墨色在纸上形成的这种痕迹,在碑里面是看不到的,但是透过纸本是可以看出来的。

墨分五色,轻重缓急,干湿浓淡都可以通过纸本清楚直观地感受到。所以姑且不论此帖是否出自禇遂良之手,就用笔用墨而言,书写者应当是跟禇遂良处于同一心境,这种写法与《倪宽赞》的拘谨是有所不同的。


我前面有一篇文章是说欧阳询的《九成宫》不适合初学的,而这里也要说一说,其实​禇遂良的字亦不适合初学,我们看他的字就像是在跳舞,如果从学习来说的话,至少得先会走路,不然你跳不起来。

封面 学了楷书后写不好行书,可能问题出现在这里

​所以要学褚遂良的字,一定的学习者本身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行,所以初学者一般可以从颜、柳、欧字入手,等达到一定程度时,想改变一下风格的话,一般而言都会开始去学褚遂良。因为褚遂良这种在纸上跳舞的感觉对于学习者以后学行草书会有很大的帮助,对笔画的变化、线条的流动,以及节奏的把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初学写字,但求平正,其后务追险绝,而在务追险绝这个阶段当中,​褚遂良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范本,所以很多人在写了颜、柳、欧等楷书后就直接去写行草书,往往会相对吃力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没有学褚遂良的这么一个过程。

最后说一下,小编其实写的这些文字,多数是在茶饭之余胡说乱写的,当然有些是以前学习时在书本上看到过,记的不是很全,还有些也查阅过相关资料,并非凭空乱说,或有不合理之处,望多加指正。小编纯粹就是当日记在写,写完全也没检查,文中也很多错字,或者语法不顺的句子,望体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