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的书好吗,最值得看的是哪一部?

林雨75987279


你想让她写出伤痕文学以外或多种题材创作,估计会很难,她就熟谂那个年代,也就只能以女性角度并带有悲哀主义情怀诉说那个年代的苦痛,别的她也不擅长。严生于58年,严格意义上说,她少年时期对那个年代的亲历是一知半解或懵懂的,因此她作品的深度与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张贤亮、刘心武等差很多。

但需要指出的是,严渲染伤痕文学的疮痛感与压抑感,掺杂着西方人性意识的写作方式,却有过之无不及。女性的细腻心思、善于故弄玄虚的用文字撩拨读者脆弱情感则是她的优势。

做为男性读者,当然不会喜欢她的作品。


活着d知觉


莫言曾说过,作家不必写自传,因为TA所写的每本小说,都是自传的一部分。

严歌苓的《芳华》也不例外,无论在书中,还是在冯小刚的电影里,《芳华》都有严歌苓对人性的透视。

透视的后面,也是对自身心灵史的挖掘。要想知道《芳华》是如何创作的,不如先读读严歌苓的人生。

01

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一个文艺而浪漫的家庭。父亲严敦勋,笔名萧马,既是作家,也是编剧,母亲是一名极为勤奋的话剧演员。

严歌苓还在蹒跚学步之时,仰起小脸,便能看到父亲在窗前画画,在灯下拉小提琴,母亲则拿着《莎士比亚》的剧本,一句一顿地念台词。

上到小学一年级,文革来袭,学校里乱了,严歌苓便回家看书。

父亲的书柜里装满了世界名著,严歌苓想看什么都可以。哪怕充满少儿不宜的神秘与禁忌,父亲也绝不阻拦。

倒是母亲,时常悄悄来到她身边,将书从她手中抽走:“你现在这个年纪,看这个还早了点儿。”

小小年纪,她就看过了《唐璜》《战争与和平》《西厢记》,专挑喜欢的段落,等去了学校讲给小朋友听。

看漏的部分,自己想办法编一段接上去。她的创作才华,那时便埋下了种子。

▲严歌苓·少女时期

对人性的洞察,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个年月里,她听到的最多的事情,都是关于自杀的。

作协大院里,时常有人跳楼,记得有一次,一对老夫妇牵着手从楼上跳了下来,尸体被拖走后,地上还留下两个大坑,一阵风吹过,地面上的糖纸便飞了起来。

严歌苓听人说,两位老人赴死之前,将家里攒下的糖果都吃了。严歌苓站在楼下,看着那些被风吹起的糖纸,常常想象两人赴死之前的情形。破碎的五彩糖纸,让严歌苓记住了那个年代里人的绝望。

还有一位女作家,因不堪凌辱,服安眠药自杀。拉到医院抢救时,赤裸着身体被人放在楼道里,有好心人走上去,为她盖了一床被褥。

可偏偏有一个电工走过,故意将烟头掉在被褥上,然后若无其事地把被褥拎起来抖,为的是偷窥女作家的裸体。

那个画面深深烙在严歌苓的脑中。

“一个女人要自杀就自杀到底,千万别一半又被救活了,你都不知道在你的生命在死和活之间发生了什么。”

——严歌苓对女作家说

严歌苓天生有一种敏锐,那些旁人未

曾留意的细节,美好或邪恶的,明媚或黑暗的,她都能牢牢捕捉在心底。严歌苓擅长将它们储存起来,等待时间发酵,最终变成一个个故事。

但一开始,她并不清楚自己有这样的魔力。

02

12岁那年,严歌苓报考部队文工团,成为了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艺兵。那是她人生中最鲜活的一个阶段,跳舞成为了她的灵魂。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仓库里,严歌苓发现了好多发霉的书,她就偷偷将书绑在绑腿里,带回宿舍,特意将书封撕掉,套上毛选的壳子。在这些书里,有影响了她一生的《拜伦传》。

拜伦天生跛足,少年时代还是个很胖的瘸子,为了改变自己,此后短暂一生中,对自己的饮食十分克制,只为维持瘦削的身材。

拜伦的内在力,令严歌苓无比钦佩和激动:原来一个人天生的条件,并不能决定她最终的高度。只有用强大的自律和内在驱动,才能把人带到更好的地方。

在部队里,她不是形体最好的,但永远是练功最勤奋的一个。每天早上4点,她就爬起来,将腿拉成一条直线,脚高高地架在窗棂上,甚至连给人写信都会保持这种姿势,从不懈怠。

看上去被绑在一个无形的刑具上。——严歌苓《灰舞鞋》

8年间,严歌苓多次赴西藏演出,舞蹈给了她全部的青春幻想。

于她而言,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竭尽所能的最好。因为她知道,只有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才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每一滴汗水。

虽然到头来,团里并没有把最好的角色交给她来演,但她从未气馁,也从未停止努力。

▲《芳华》书封上的剪影,就是严歌苓

15岁那年,严歌苓迎来了人生最惨烈的一次爱情。直到多年后,她回顾那段懵懂而疼痛的恋情,也只给出了三个字:不值得。

当时,她爱上了一位大自己7岁的排长。短短6个月,就写出了160封情书。

在部队里,谈恋爱是明令禁止的,两人只能眉目传情,有时男兵和女兵碰头,严歌苓就摸一摸衣服上的第二颗纽扣,发一个暗号让对方去看信。

没想到的是,恋爱一事被上级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后,对方居然主动拿出情书,检举揭发了严歌苓。很快,严歌苓就被叫去,一遍又一遍地写检查。

写完一遍,上级说:“写得不够细,重写!”领导要求把细节写清楚,严歌苓只好写细节。

明明是恋爱的隐私,也只能一笔一笔坦白。一个少女甜美的心事,却要跟无关的人讲述。可想而知,严歌苓的内心是何等的屈辱。

领导看了,又说:“真的就只有这些吗?”严歌苓点头,对方怒道:“再写细一点!”每一次重写,都像是拿刀子剖开伤口。

领导看了,又打回去:“再挖思想源头!”当初恋情美好的片段,此刻都成了“罪孽”。

而所有的伤害,还来自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这对严歌苓的心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段初恋,令严歌苓有了赴死之心,在穿越了极大的绝望之后,她更加贴近了人性,看到了人性深处的漩涡,也习得了前所未有的坚强。

20岁时,严歌苓所在部队参加了自卫反击战。当时记者很少,抱着英雄主义的态度,严歌苓毫不犹豫都对上级说:“我想去!”

没想到,这成为了她一生的转折。

03

身为女兵,严歌苓没有去前线打仗,留在了后方当护士。正因为如此,她那些英雄主义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当一个又一个伤员被抬进包扎所,走廊和手术室里都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时,严歌苓才意识到战争的可怕。

严歌苓看到了战争死神的轮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失去了手脚,看到恐惧和绝望布满他们的脸庞。对个体的悲悯,彻底盖过了其他情绪。

在采访、照顾了3个月的伤员后。严歌苓一夜之间意识到,跳舞,受到的局限太大了,她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那就是写作。

回到成都后,她发表了一些诗篇和报告文学,然后又去云南。这一次,她看到同龄人被截肢,有的甚至被夺去生命…

随后,她被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担任创作员,成为一名军旅作家,一连写出了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获10年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解放军报最佳军版图书奖等,在文坛崭露头角。25岁退伍时,她已经是专职作家了。

但她在写作上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1988年,美国新闻总署向严歌苓发出邀请,让她有机会了解了美国青年作家和艺术基金会,还访问了七个城市。

从美国回来后,严歌苓带了一本《美国600所大学》,当即萌生了一个念头:去美国,考一所专门的艺术院校。

为了出国,她真是拼了。当时已经30岁的她,买了三本新概念英语和几本字典,每天抱着书死记硬背。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父亲说:“你出去走走,休息休息,顺便买一只鱼回来,我们烧着吃。”

严歌苓抱着字典就出门了,一路背单词,一路来到菜市场,买了鱼,又一路背着单词回家。结果一进门,父亲望着她:“鱼呢?”严歌苓早不知道把鱼放哪儿去了。

到了美国后,她报考了英语强化学习班,可托福才考540分。

眼看身上的钱快花光了,她听说在芝加哥、底特律、水牛城都有考试,而且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心想,豁出去了,剩下的钱我全部拿来买机票,这样我就还有三次机会。

严歌苓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死磕到底,居然从一个英语白痴,成为了考上两个艺术院校写作系的留学生。最后,她选择了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开始在那里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

她的英语文学基础,比起同班同学差了老远。别人一个小时读50页,她一个小时才读十页,别人一节课就能写一篇小说,她半天才磕出一段白描。

与此同时,她穷得半死,还要去打工赚钱。但似乎越是困难,越能激发严歌苓的斗志和潜能。她拼命补课,反复训练写作的技巧,到了期末,成了班上唯一一个拿满A的学生。

后来,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一个香港大学文学系研究生问:“您是怎么做到的?像我们这种基础来说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未必敢跑到美国去,还一下子拿到那么好的成绩。”

严歌苓说:“聪明人,用的都是笨办法。”

确实,越是聪明的人,越是知道这世间的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唯有不断地穿山越岭,涉险过河,一步一个脚印,花更大的力气去下苦功,才可能把别人远远甩在身后。努力不一定有等量的回报,但不努力,是绝对不会有回报的。

04

在中国,严歌苓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

在美国,她却要跪在地上给别人擦地。

克服语言障碍后,严歌苓打了各式各样的工来维持生计。

曾经在一个雇主家,因为看不懂清洁剂的英文,她把玻璃清洁剂当成了地板的打蜡液,雇主回家一看,指着她鼻子破口大骂。还有一次在餐厅打工,因为忘了关咖啡机,玻璃壶“砰”的一声炸了,她当即就被扫地出门。

一个30多岁的女作家,只能默默忍受他人的白眼。

那是我一生唯一一段干实际工作的时期,除此之外都是不务实的工作,比如早年跳舞,后来写作。而这段时期,我就像任何一个中国留学生、中国新移民那样,讨生活,挣饭钱。好像多出一条命来,是脱胎换骨的一种。

——严歌苓

在一个台湾雇主的家里,她有一次烧菜,差点烫伤了自己整张脸。每次拖地拖好一片,调皮的孩子就穿着袜子往上踩,她也只能无可奈何地重新擦地和清洗袜子。

一天,正拖地呢,只听一声巨响,头顶的天花板裂了。严歌苓不敢说,怕自己赔不起,战战兢兢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台湾人要辞退她了,她才说:“那工钱我也不要了,你们的天花板裂了,别让我赔就行。”

台湾人哈哈一笑,说:“钱你快拿着吧,这天花板从我们住进来就是裂的。”

生命的酸楚、慌张,生之维艰,尊严的可贵,种种情绪,严歌苓都在那时期得到了体验。她开始将那些情绪调动起来,着手写作。

在大街上,一个少年抢了她的项链。吓是吓坏了,但心静下来后,她伏案写出了《抢劫犯查理和我》。

一个阳光和雾气的交织的早上,邻居阳台上晾出一条透明的带蕾丝的睡裙,水滴一滴一滴坠落下来,严歌苓痴痴地望了一会儿,回屋就写出了《女房东》,把一个旅美华人老柴对女房东的暧昧臆想,写得入木三分,一举摘下台湾“中央日报文学奖”的一等奖。

在学校里,同学给她讲了个华人移民的故事,她回去一琢磨,写出了《少女小渔》。作品不但拿下台湾文学奖,还收获了3000美金。更妙的是,一天早上,一个导演专门打电话找她,说:“我想拿下这篇小说的版权。”

那时,严歌苓对电影和导演都还不熟悉,名字和作品对不上号,问:“请问你叫什么?”

对方回答说:“我叫李安。”严歌苓又问:“你拍过什么啊?”

“拍过一个《喜宴》,你看过吗?”“天呐!那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最后,严歌苓拿到了一笔钱,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足以让她在好长好长一段时间里,不再去打工,能够坐下来专心写作。而且从那之后,她又得到了一个新的身份:编剧。

后来有人问:“从一个名作家,到去美国给人打工拖地,你心理上不会有什么落差吗?”严歌苓说:“这有什么落差,我觉得完全OK 啊。”

严歌苓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个“写稿佬”,很少自称什么作家。一提作家,好像就把自己身份吊起来了。

人生在世,其实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枷锁一般的身份感。越是生命力饱满、专注于事情本身的人,越是不会拘泥于身份。

身份感越强的人,越像工资几千却挎着上万奢侈品的白领,奢求外界投来的艳羡目光,而不是内里对自我的充分肯定。

05

《少女小渔》给严歌苓打开了一扇门,让她的故事和影视作品生出了血亲。那一年,有三个导演来找她要版权,还有人请她去写剧本。此后她的作品,就频频被搬上大银幕。

除开电影,在影视剧领域,严歌苓的每部作品,都要掀起收视狂潮:《一个女人的史诗》《铁梨花》《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

1995年2月,严歌苓接到一个电话,是自己的好友,在柏林影展当评委的陈冲打来的:“我决定自己导片子,就拍你的《天浴》。”

严歌苓问:“为什么非要拍这个?”

陈冲说:

“看了好多影片,都是些现代人猥琐、变态,精神委靡的生活,没有一部使人感到心灵升华,连点诗意、浪漫都找不到。

我就要弄一部《天浴》这样的东西,提醒一下自己,我们曾有过一个神圣时期,哪怕自认为神圣。”

对这部电影,陈冲极为重视,激动得睡不着觉。从柏林回到旧金山时,她已经写完了剧本初稿。为了《天浴》,她推掉了一切角色,甚至连大导演伍迪·艾伦的邀请都给拒绝了。

最终,这部电影不负众望,拿下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在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提名,最后还被《时代周刊》选入年度全球十大佳片。

而那时,年仅17岁的李小璐,直接摘得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真正让严歌苓在大陆被人熟知的,当然还是跟陈凯歌和张艺谋的几次合作。

《无极》失败后,陈凯歌急着翻身,又回去拍他的文艺电影。他要打翻身仗,第一时间想到了严歌苓。

其实,当时严歌苓的电影编剧经验并不丰富。陈凯歌说:“没事儿,你先看看这几部。”随即给了严歌苓一页纸,上面写着:《莫扎特》《末代皇帝》《阿拉伯的劳伦斯》…

《梅艳芳》,最后打破了文艺片的票房纪录。

不久后,张艺谋又找到严歌苓,想把《金陵十三钗》拍成电影。当时严歌苓已经把版权卖出去了,但张艺谋又花了重金把版权买到自己手上,可见严歌苓的故事是何等动人。

但跟导演合作了几次后,严歌苓觉得,自己写起剧本来,并没有写小说时那么有激情。剧本是为导演服务的,不能掺杂太多的自由意志。

再次下笔时,她就想写一个“抗拍性”特强的题材,于是写了一本《陆犯焉识》。小说里有政治敏感的内容,严歌苓心说,这下你们拍不了了吧?

哪想到,张艺谋还是拿去拍,只拍了后半部分。《归来》上映首日,便拿下了3000万票房,创下中国文艺电影的最高首日票房纪录。

06

严歌苓能用自己的故事,收割一大片导演的芳心,离不开两个字,一个是狠,一个是真。

在写作这件事上,就像当初练跳舞一样,严歌苓是个对自己严苛到冷酷的人。读写作班时,老师要求学生写3页内容,她就一定要写到6页,一个接一个学生退课,她却能顶住压力。

成为专业作家后,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3点,她雷打不动地坐在桌前写作,一天都不曾荒废。这种高度的自律和内驱力,是做成一切事情的关键。

有时写到忘我了,早上丈夫出门她什么样,回到家,丈夫一看,还那样。丈夫就开玩笑问:“我今天是不是没去上班啊?”

有一段时间,因为写作,严歌苓严重失眠,断断续续有30来天睡不着觉。跟人聊天时,别人问:“你最近到底怎么了?”严歌苓一听,眼泪“哗”就下来了…

最痛苦的时候,她患上了躁郁症,觉得整个世界抛弃了自己。最后帮她撑过来的,还是小说。

写作之于她,就是生命。她说:“要是不写作的话,那我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死了。”

除了上面的狠,再有就是真。

严歌苓是个体验派的作家,每次下笔写一部作品之前,她都会不考虑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花大量的精力去考据和体验:

● 为了《寄居者》,要写上世纪40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生存场景,她翻遍了资料,连当时的香水牌子、裁缝店构造、舞厅情况都一一记下。

● 为了《老师好美》,她跑过全国5所中学,跟学生一起听课,用最现代的语言跟老师、学生交流,看高中生怎么说话,孩子们如何生活。

● 为了《妈阁是座城》,她往澳门赌场中跑了4次,只为感受一下赌徒的心理,输了几万块钱。还攒下了无数富翁自残戒赌的故事。

● 为了《第九个寡妇》,她直接去乡下体验生活,跟河南农村老太太同吃、同住、种番薯。后来,将父亲曾经的剧本《铁梨花》改成小说时,用的居然是河南的方言。

● 为了《小姨多鹤》,因为早年没钱支持调查,她酝酿了20多年。前前后后,她去了三趟日本,光翻译就150美金一天,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最后赚来的钱,一多半与调查费用相当。

▲《小姨多鹤》剧照

严歌苓之所以坚持调查,是想找出人物的魂。在日本乡村老人的一举一动中,她挖掘出现代城市日本人不可能保留的精神气质。那一刹那,她才觉得多鹤从自己心头活了过来。

1993年的一天,严歌苓等丈夫吃饭时,在约定地附近看到一个箭头,指向中国移民博物馆。在地下室的陈列馆,她看到一幅巨大画像,其中焦点是个身穿华服、身形比较高大的中国妓女。

这个妓女端庄的体态和神秘的气质,一下子给了严歌苓难以名状的巨大冲击。

照片中的女子,被称为“一代东方名妓”。

妓女的身影久久挥之不去,严歌苓特别想知道这个女人是谁,于是看了无数的报刊和资料,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女人的名字。

但在寻找的过程中,她对中国移民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不断收集资料的同时,一个人物的灵魂,就在她心头悄然建立了起来。这个人,就是扶桑。

《扶桑》可以说是严歌苓最牛的小说。创作《扶桑》时,严歌苓患了严重的抑郁症,陷入近乎疯狂的写作状态,写完之后更是非常怀疑这部作品。

后来,她看到台湾《联合报》征文启事,还不敢拿真名投稿,没想到最后却斩获第一名。

高晓松读完作品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说:“这真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像我这种人,一直都是卖艺的,从来不会花钱跟人买艺,但看完书,我是赶紧拿钱买下了《扶桑》的音乐剧版权,这是第一次,也八成是最后一次。”

一个这么美的女人,不怜悯自己,不怜悯这个世界,也不怜悯她笔下的人物,我觉得这是成为伟大作家的素质。

——高晓松读完《扶桑》后谈严歌苓

严歌苓是个特别能写的作家,几乎每年都出一本书。之所以写得多,写得好,离不开她高度的自律。

她很早就懂了内驱力对一个生命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保持内驱力,拥有高度的自律和耐心,付出的汗水,才能开花结果。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出版人张立宪就说:“严歌苓每次回国,空运来的都是耳光,响亮地告诉这群生活在北京的朋友,看啊,你们又虚度了多少光阴!”

07

在《开讲啦》里面,有人问严歌苓:“现在人们几乎不怎么读书了,对于这件事您怎么看?”

严歌苓说:“我希望大家还是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青春时代姣好的容颜都是一时的,过了这个年纪,人就要靠气质来支撑。”

无论什么场合,严歌苓都保持着自己的优雅与端庄。青春虽然褪色,但一眼望去,她身上有着动人的光彩。想必这一点,就足够打动当初追她的美国外交官,她的丈夫劳伦斯。

严歌苓去美国之前,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当好友说要向她介绍劳伦斯时,严歌苓内心是有点排斥的。好友劝道:“认识一下有什么关系?成就成,不成就拿他练练英文嘛!”

见了面,严歌苓才发现他与众不同。劳伦斯操一口标准国语,此外还会其他7国的语言,谈吐幽默,对文艺、科技各类话题都很有见解,几乎每三句话里,就有一句要逗得严歌苓哈哈大笑。

之后,两人成了朋友,常常一同去参观各种博物馆,看看电影和画展。

久而久之,两人感情逐渐加深。不料一天早上,严歌苓到了写作班,同学对她说:“刚才FBI来找过你,好像还是反间谍部门的。”

严歌苓一头雾水,不久,FBI找到她,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人来问话。第一次用英文问,第二次用中文问,第三、第四次,再把问题打乱了问一遍,故意看严歌苓的回答是否有漏洞。劳伦斯只好对她道歉,说这是部门例行公事。

可没想到,FBI最后竟要对严歌苓测谎。严歌苓连表都填了,劳伦斯却动怒了:“这是对你的侮辱!不行,这份工作我不能再干了!”说罢,将职位牌剪成四瓣,丢在信封里,提交了辞呈。

这一举动,自然俘获了严歌苓的芳心。可实际上,严歌苓倒是对测谎仪很好奇。

后来,丈夫复职,她便对丈夫说:“是不是真有那么灵?我倒想试试看。”劳伦斯说:“你要是想试的话,可以再申请,不过要交270美元。”严歌苓哈哈大笑,“还要收钱?那还是算了!”

婚后,严歌苓与劳伦斯不是没有过矛盾。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常常带来一些小别扭。

但彼此之间,充满了包容。严歌苓时常丢三落四,有一次烧着汤,接到电话说有演讲,火没关人就走了,差点引发火灾。劳伦斯没有动怒,而是在门上贴了个纸条,提醒她出门关好灶火。

严歌苓在家写作,常有蓬头垢面的时候,起初劳伦斯回家,她并不在意,后来才意识到,丈夫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回家却看到老婆这副模样,自己实在太不“人道”,于是每天写完东西,都会精心收拾一番。

对于爱情的保质期,严歌苓觉得,好的爱情,一定要两个人共同成长,才能长久。

也曾有人对严歌苓说:“你丈夫那么能干,你也不用为了写作把自己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吧?”

严歌苓却说:“一个思想自由、内心独立的人,问人家讨要任何东西,心里都是不舒服的,自己挣钱自己花,你的享受才最甜美。”

每一次拿到稿费,严歌苓都会带全家一起旅游,去一个城市小住。在她的内心深处,永远在追求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创造的财富。

她觉得,自己花的钱也好,享受到快乐也好,必须是自己挣来的,包括爱情,也不能凭白得到。

严歌苓深知,一个女人,只有保持人格上的独立,才能更主动地经营爱情,掌握命运。

08

有人问严歌苓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她说:“像王葡萄那样的,敢爱敢恨,勇敢、大气。”

还有人问严歌苓最欣赏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她说:“聪明,但是肯下笨功夫。”

在一次采访中,严歌苓感叹道:“这个时代,一切都太快了,太昙花一现,出现的很快,成熟的很快,盛开的很快,怒放的很快,最后凋谢也会很快。我不恨它,只是觉得太缺少诗意。”

从外表的优雅,到内里的坚韧,严歌苓都有。但最为幸运的是,她用自己的笔,构筑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王小波说,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严歌苓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不停地追索人性的光,刻画人性的暗,体验更多的生老病死。因为有它在,她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将生生不息地燃烧,甚至照亮更多的人。

在这样一个潮水四起、泥沙俱下的时代,或许每个人,都该以独特的方式,为自己构筑这样一个内心世界,在那里藏储自己的激情,栽培自己的热望。

哪怕它无法为你带来物质回馈,无法让你变得坚不可摧。但那里射出的光芒,可以帮你拨开厚重的云雾,看清心的方向


大鲨鱼资讯


个人觉得严歌苓最好的一部作品是《小姨多鹤》。



我是先刷了好几遍电视剧《小姨多鹤》,然后才开始读书的。读书的过程中完全带着孙俪的多鹤形象代入,所以有更深的感触。严歌苓的笔力自不必说,想谈谈这本书里两个女人的命运。



小环——一个看似将懒惰、泼辣、不讲道理等脾性集中到一起的女人。



实际上她是最懂得包容隐忍和取舍的,这是中国女人特有的生存智慧。联想到我爸妈的相处模式和处事方式:家里弟妹因为工作的地方赖账不结工资,我妈气冲冲到了人家店里。这时候老板在吃午饭,我妈进去双手叉腰说着“再不结算工资就把店砸了”的豪言壮语。闹腾一番后,我爸菜伺机进去佯装劝和。最后在我爸和我妈一唱一和的演戏中,老板边赔不是边客客气气结了工资。

后来,我爸说,他就是喜欢我妈这种泼辣劲儿,因为有时候处理事情正需要这种蛮劲儿。小环就是这样的,通过严歌苓的描写也能看出她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是爱到骨子里的。


多鹤——一个是男人都会爱上的女人吧。


她隐忍、温柔、善良、勤劳,但是她委屈求全。一切都以牺牲自己为前提,除了疼爱自己的婆婆,要看小环的脸色,不能和亲生骨肉相认,而这些牺牲当被男人们当成理所当然的时候,就不足为道了,也是个让人怜惜的悲剧人物。

不过这些她都不在乎,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颗需要被亲人温暖爱护的心,而她拥有亲人的办法,就是成为别人的生育工具,生下一个又一个亲人。

当然,《小姨多鹤》更多的是常读常新。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觉得多鹤是最可怜的人儿,而现在生活在继续,反而更能理解小环的不得已,一个女人为了男人所谓的传宗接代,眼睁睁看着两个人在自己面前缱绻,这种痛苦唯有她自己懂得。


面包和汤


严歌苓的书,多数创作于特定的背景之下。作为早期移民者的一份子,她亲眼目睹了美国的前期文化,所反映的事实,必须要读过三四本书,才知道她的写作灵感,不仅来源于其他民族对中国的敌对恶意,还来源于内心对中美文化融入的渴望与期盼。

今天給大家推荐两本书:

第一本《扶桑》

一年前,在灯火辉煌的多伦多对夜晚,我看完了最后一页。并没有像看她的其他书一样,也仅仅是无眠一段时间。

十一岁的美国男孩,爱上并不知道自己是被拐骗进境的中国女人,不贪求任何回报,不奢求任何补偿,总是在楼下一隅看着她脸上的痴笑。女人叫扶桑,花色是赤焰的红。少年总在扶桑被一群街头无赖肆意欺负时援救。她没有光明磊落的生存技能,是社会的最底层,却宽厚,温柔,善良。她被人任人玩弄,也没有忘记寻夫的念想。她不去埋怨,也不痛哭,那段遭人唾弃的异国不对等爱恋,仿佛是一个魔咒,困住了少年,但解脱了扶桑自己。

很多人似乎对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有异样排斥感。文学作品反应社会现实,而社会现实要通过各阶层的人才能体现完全。做为读者,我不敢保证每个人都喜欢,但如果坚持看完这一本书,相信你会慢慢接受严歌苓的写作风格。兴许再过一年,你会像我一样,爱上她。

第二本《少女小渔》

这本书的阅读感悟是,人生苦短,不是单纯让你珍惜时光,要及时行乐。

是让你学会善待身边的人和事物。稍纵即逝的,天长地久的, 什么海枯石烂的……时间不是问题,是不是用心爱它,才是最本质的出发点。 毕竟谁都不欠谁。所有的爱,都需要回报。

过了放荡不羁的年纪,是不是也应该稍作控制下自己的心绪。没有谁能陪谁长大。那似曾相识的问候,多半是出于情理。若于情于理的关切都不存在了,是不是太失败了。事物有好有坏,人有新有旧。千日过去后,物件还在,因为它们没有感情,所以对于冷言冷语,它们不在乎。可是人不一样,他可以离你很近,但你永远都不值得走进他心里。因为不值得。然后驱赶你。无数的人和无数的酒,却没有人能救得了你。






R自媒


我有个朋友跟她吃过饭,60多,还很优雅温柔。看过不少她的书,包括最近的《老师你好》《小姨多鹤》《妈阁是坐城》《寄居者》《陆犯焉识》………最先看的是《一个女人的史诗》在写作上,严歌苓喜欢也擅长写女人,“女人比男人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她的很多广为人知的角色也都是女性,扶桑、多鹤、王葡萄、小渔……有人评价她笔下的女人都有一个共性,“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

她的作品大多改变成电影了,如《陆犯焉识》改变成了张艺谋的电影《归来》……在影视圈炙手可热的她,依然很坚持自己作为一个文学作家的身份,“我不喜欢做编剧,编剧也不是我的强项,越做越觉得我适合做文学。

她的写作不是传统意义上中国作家式的写作。她旅居国外,受过西方式的写作训练。中国传统作家大多是体验式写作,技巧好坏不一而足,中国作家很是忽略训练式写作。这跟严歌苓是不一样的。




丹丹的文苑漫步


严歌苓是一位美籍华人著名优秀女作家之一。60、70、80年代在中国大陆生活学习。

1979年,她主动请缨,赶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成为一名战地记者。目睹在战场和越南战地医院的生死、惊心动魄,“潜伏”在严歌苓身体里的“作家基因”一下爆发了,她把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写进小说处女作《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中。

1、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9年末她共创作了长篇小说20多部,中短篇小说20多部。

是中国少数作家中作品多产、高质、涉猎范围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有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也有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对历史的客观重新评价。

她的作品中语言大都高度精密、又不乏诙谐幽默的风格,其犀利多变的写作视角和叙事的艺术性,目前成为文学评论家及学者的研究课题,在多个国家已开展严歌苓文学研讨会。

严歌苓曾说:“我到了国外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写的。我不想控诉某个人。我只想写这样一段不寻常带有荒谬的历史运动,让读者看到一种非凡的奇怪的人性。我对人性感兴趣,而对展示人性的舞台毫无兴趣。”

2、她作品中创作的“王葡萄”、“扶桑”、“多鹤”等主人公,开创了中国文坛全新的文学形象。她的大多分作品在国内和国际获得殊荣。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赴宴者》、《扶桑》、《天浴》、《霜降》、《少女小渔》等。严歌苓身兼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其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泰,荷,西等多国文字

所以,她的书是大众值得一看的,值得品读的,虽然我没有全部拜读过她的作品,但是从几本书中学习到了不少东西。她独特的视角、艺术再现了一些少有作者能够切入的人性和历史客观的真相。

我认为值得一看的是《芳华》

1、《芳华》一书描写了一群正值芳华之年的男兵女兵们的青春轶事。《芳华》包含了严歌苓的青春期与成长期,她在四十余年后回望这段经历,笔端蕴含了饱满的情感;是人到中年的严歌苓再次向青春岁月的回眸凝望;也是她对蕴含在家国历史之中的个体记忆的再度审视——对它的“山山水水”展开一次深度挖掘、打捞。


通过对质朴善良的“好人”刘峰、因不良习气被集体歧视的何小曼以及林丁丁、郝淑文、萧穗子等情感的缠绕、交集,大相径庭又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小说用四十余年的跨度,展开人物间命运的流转,这本书有着对一段历史、一群人及历史潮流更替、时代境遇变迁的复杂感怀。

2、作为“有我”第一人称突破性写作的一次倾情抒怀,《芳华》的可贵是它回到了成长的“原点”,从“身心”出发,追溯悲剧的根源,既呈现了权力、公共意识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塑造和俗成规约,也呈现了这种“塑造”和“规约”怎样造成个体人格的极度扭曲和残缺性。这种“触痛”既是刘峰、何小曼等人成长的巨大代价,也是迫使、促成他们终于走上自我确证和救赎之路的出发点和转折点。 从而创造出了复杂丰富的审美效果。

所以《芳华》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书。


兰珊yxh


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创作中篇小说)

《金陵十三钗》是作家严歌苓著中篇小说。

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南京大屠杀时的故事。小说名中“金陵”指南京,“十三钗”指的是故事中13位侠肝义胆的妓女。2011年,该作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张艺谋执导。

 内容简介

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大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故事,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大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最终十三名女子除了玉墨之外无一生还。

严歌苓是一位美籍华人,著名旅美作家 ,美国21世纪著名中文、英文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经历与经验都成为了她的创作“矿藏”,甚至她和劳伦斯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搅局”的爱情故事也写成了长篇小说《无出路咖啡馆》。张艾嘉执导影片《少女小渔》原作者,张艺谋新执导影片《金陵十三钗》原作者,《天浴》、《梅兰芳》 原作者及编剧,《小姨多鹤》等多部小说改编为热播电视剧。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一起转圈圈VVIP


严歌苓的小说,很多已经搬上荧幕。她的很多小说都值得一看。推荐《扶桑》、《寄居者》、《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归来》等。

严歌苓的作品多挖掘人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在恶劣生存空间中的不断向上的挣脱。看起来会比较难受,但给到人的震撼,可以说有点张爱玲的叙述张力。

可以先看一下严歌苓的生平简介,会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一些滞重的人物生存状态。

很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作家本人在为自己寻求生存的答案。


图腾读书


她的小说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刻画细致入微,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小说情节很有故事性,引人入胜。小说语言很精致,个性化。我读过她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芳华》,觉得还不错。



江山js


.严歌苓的书看过几篇。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只能谈下对作者作品的感受。在五六十年代看书是唯一业余生活。她的书大都与人物生活女性题材为主线。对人物描述深刻细致充滿时代背景。女性的情与悲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华儿女传统文化的精华。呼喚时代,呐喊人性真啼。她的作品有许悲伤感触。但悲伤的沉甸可积发人的心灵感悟!充实人性的前程奔向希望的远方。她的作品是时代担負,心灵的召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