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子虛烏有,背後折射的是劉備"以情馭人"的用人之道

"桃園三結義"子虛烏有,背後折射的是劉備"以情馭人"的用人之道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開篇故事,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賣草鞋的劉備、賣農產品的關羽、賣豬肉的張飛三人,在張飛家的花園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相約一起討伐黃巾,共扶漢室,不求同生,但求同死。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桃園結義"後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流傳千年,特別是舊社會,異姓兄弟拜把子統稱"桃園結義",就是到民國時候,蔣介石還與張學良、閻錫山等軍閥拜把子結義。

但"桃園三結義"不過是羅貫中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演義而已,正史上,劉關張從來沒有拜把子結義過。《三國志.關羽傳》說"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沒有說拜把子結義的事;劉曄則說"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也沒說他們是拜把子關係,說明時人也不認為劉關張是結義關係。因此"桃園三結義"完全是子虛烏有,歷史上不存在的。

桃園結義雖然不存在,但是《三國演義》用這個故事開篇,引出主人公之一劉備,其實是暗喻劉備"以情馭人"的用人之道。

一、對武將,以"義"籠絡人

劉備漢室宗親出身,但到他這一輩家道衰落,落魄得只能靠織蓆販履為生。但劉備少有大志,有帝王夢想,跟隨鄭玄、盧植學習後,一直在等待機遇。

黃巾起義,讓劉備看到了機遇,拉起隊伍就想通過平定黃巾實現創業夢想。要創業,就必須有本錢,正好有蘇雙、張世才資助,劉備有了第一桶金。除了錢糧外,還需要人才。特別是那些武力值高的悍將,更是劉備創業必須要籠絡的中堅力量。

對武將,劉備主要通過"義"來籠絡人。即通過培養兄弟"情義"、施以武將"恩義"的方式來培養武將的忠誠度、提升武將的積極性。

首先,劉備對早期跟隨者關羽、張飛、趙雲以兄弟情義籠絡

劉備早期結識的重要將領主要是關羽、張飛、趙雲,劉備把他們三都當兄弟。

由於攻打黃巾,需要的主要是武將,關羽、張飛就是在這個時候與劉備結識,成為劉備鄉勇義軍的一員,為劉備擋箭擋劍,在"血與火"的戰鬥中結下了生死情誼。

劉備對待這兩員武將充滿濃濃的"義"字,雖然沒結義,但是等同於結義,三人睡覺都在一張床上,和親兄弟無異。他們三,私下裡是兄弟,公開場合是上下級關係。公開場合劉備坐的時候,關羽、張飛不敢坐,一個拿著刀、一個拿著蛇矛分立劉備後面,加上一張紅臉、一張黑臉、襯著劉備的一張白臉,宛如兩尊保護神。事實上,關羽、張飛平時也是充當劉備的大保鏢角色。

劉關張私底下同榻而臥,公開場合劉備坐、關張侍立

劉備對關張恩同結義,對趙雲也是。

趙雲本屬袁紹,為尋仁政投奔公孫瓚,與劉備相識,與劉備義氣相投,後來趙雲哥哥去世,趙雲回真定。劉備在袁紹處時,趙雲去找了劉備,劉備對待趙雲如同關張,也是像兄弟一般"同床眠臥",並讓趙雲秘密發展私人武裝。後來,劉備到荊州依附劉表時,家眷就交給趙雲照看,可見對趙雲比關張還信任。趙雲也不負劉備信任,兩次救後主。

劉備把他們當兄弟的標誌動作是,與他們三經常"同床眠臥",與兄弟同床多了,與老婆同床機會就少,也難怪劉備那麼多老婆,子嗣卻不旺,赤壁之戰以前就一個兒子劉禪,還有兩個女兒在長坂坡被曹純搶走了。

其次,對待後期追隨的武將以佈施"恩義"的方式進行籠絡。

馬超的加盟讓劉備提前拿下成都,劉備對待馬超,也非常恩厚,以至於馬超對劉備稱呼很隨意,不叫主公,直接叫劉備的字"玄德",為此還惹得張飛不高興。

《三國志.馬超傳.引山陽公載記》曰: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

劉備為了恩結馬超及馬岱,還提前指定安平王劉理長大了要娶馬超的女兒,劉備、馬超死後,劉理長大,劉禪把這件事給辦成了。所以馬岱對蜀漢非常忠誠。

劉備入川,重用黃忠

劉備對待黃忠,雖然不像關張趙雲如兄弟般義氣,但對黃忠非常信任,入川專門帶著黃忠,其實就是要給黃忠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這也是佈施"恩義"。根據漢代的軍功爵制度,封侯必須憑戰功。劉備入川,專門壓下關張趙雲,讓這三個親如兄弟的人守荊州,自己帶著龐統、黃忠、卓膺等荊州降將入川,就是要把建功封侯的機會給這幫新人,這對年紀已大的老黃忠來說,非常具有激勵作用。而當黃忠斬了夏侯淵以後,劉備甚至擠掉趙雲,封黃忠為後將軍,與關張馬超並列"四軍將軍",讓黃忠對劉備感恩戴德。

魏延原是劉備的部曲,隨劉備入川后逐步嶄露頭角,劉備對魏延也非常欣賞,破格提拔,打下漢中後,誰當漢中太守成了熱門話題,大家都猜肯定是張飛守漢中,張飛自己也躍躍欲試,但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讓人驚掉下巴。

《三國志.魏延傳》: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劉備最信任的關羽鎮守荊州,最後大意失荊州,大家不看好的魏延守漢中,沒讓曹魏佔到半點便宜,既說明了劉備對魏延看得準,也說明了劉備對魏延的"恩義"發揮了作用。

二、對文臣,以"誠"感動人

劉備對武將以"義",對文臣則以"誠"感動,從三個典型文臣事蹟可窺一斑:

首先,三顧茅廬,用"真誠"感動諸葛亮出山。

劉備早期依靠武將打天下,雖然打了許多勝仗,但也打了許多敗仗,特別是地盤,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實在打不過曹操就跑到荊州劉表那兒棲身,被劉表委託在新野幫助看守荊州北大門。

在新野的七八年時間裡,劉備痛定思痛,發現自己缺乏頂級謀臣,因此利用曹操北征無暇南顧的寶貴七八年,在荊州到處尋訪頂級謀士,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通過司馬徽推薦他訪到了諸葛亮,一名在南陽隆中躬耕、自比管仲樂毅的大賢。

三顧茅廬

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放下漢室宗親和左將軍的架子,一連請了三次,才請出諸葛亮出山,也可以說,諸葛亮是被劉備的"真誠"感動出山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從《出師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窺探幾個信息:

  • 其一,諸葛亮本來不想出山。

所以他說"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與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為好友,連崔州平都看出大漢天時已去,劉備要興復漢室是逆天而行,諸葛亮比崔州平高出一大截,當然不會愚鈍到不識天時,而劉備當時連立足之地都沒有,自己雖有隆中對在懷,奈何實施難度太大,因此他沒有出山的打算。

  • 其二,出山是被劉備感動的。

劉備雖然落毛的鳳凰不如雞,但畢竟血統高貴,漢室宗親,又是左將軍,領豫州牧,和諸葛亮一介村夫相比,高出自然很多。但劉備能夠放下身份,連吃兩次閉門羹依然不放棄,著實讓諸葛亮很感動,因此才"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因為諸葛亮被劉備感動,才出山為劉備創業嘔心瀝血。劉備死後,白帝城託孤,又被劉備感動,最後鞠躬盡瘁死、星落秋風五丈原。

其次,"坦誠"對待龐統,致使雒城落鳳

如果說劉備對諸葛亮是"真誠",對龐統完全可以用"坦誠"來形容。

《三國志龐統傳》有兩個故事,說明了劉備與龐統之間非常"坦誠":

  • 其一,就是求證劉備過江借江陵時,東吳是否有扣留劉備的打算

赤壁之戰後,周瑜用了一年時間才打下半個南郡,劉備奪取了荊南四郡,劉備為了借到江陵以便西出益州,不顧諸葛亮勸阻,親自跨江找孫權提出借江陵。當時,周瑜、呂範就建議孫權扣留劉備作人質,孫權權衡再三,沒有采納周瑜、呂範的建議,不僅放劉備回來,還借了江陵給劉備,並"進妹固好"。後來龐統歸順劉備時,一次宴會上,劉備問龐統東吳是否真有心扣留自己,並讓龐統坦承相告,因為龐統當時在周瑜手下當功曹。劉備怕龐統有顧慮,非常坦誠地對龐統說:"在君為君,卿無其隱"!龐統見劉備很"坦誠",就老老實實承認:確有其事!劉備怕龐統心裡有結,就安慰龐統: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諸葛亮當時也擔心,是我當時有求於孫權,不得不去,他們有扣留我這想法是正常的,但是那時,孫權的主要對手是曹操,不是我劉備,因此,我才敢去。

  • 其二,涪城飲宴上坦誠相待

劉備入川,龐統獻上中下三計,劉備採納中計,出其不意殺了楊懷、高沛,奪得涪城,威脅成都。劉備可能感覺到成都唾手可得,就在涪城舉行宴會,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不以為然,一來成都還沒拿下,益州還沒到手,只得一涪城不值得高興;二來為了防止劉備"小富即安",就直接諷刺了劉備,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劉備正好喝醉,大怒,就把龐統趕出宴會廳,不久就後悔,又把龐統請回來,龐統回來照樣大吃大喝,劉備問:剛才我們吵架,是誰的過錯?龐統說我們倆都有過錯。劉備開懷大笑。

《三國志.龐統傳》: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在龐統面前不用裝,可以暢開胸懷地說出心裡話,表露心裡的願望。因為本來打益州就是隆中對的規劃,劉備只是顧忌面子和同宗基業,怕天下人說閒話,猶豫的時候是龐統堅定劉備的信心,因此,劉備在龐統面前也願意袒露心扉。

龐統獻取川上中下三計

劉備對龐統坦誠,龐統也是心懷感激,加上立功心功,在後來的攻打雒城的戰鬥中,龐統太過靠前指揮,結果不幸中流矢陣亡,讓劉備喪失了一條臂膀。

如果龐統不死,三國曆史真有希望改寫。

再次,用"赤誠"對待法正,收服益州士族之心

法正是東州士族代表,東州士族在劉璋時代不受重用,又受益州士族排擠,心裡不爽,法正和張松就利用出差機會,暗中結連劉備,幫助劉備謀取西川,立下了從龍之功,劉備對法正非常信任,可以說是赤誠相待:

  • 其一,法正在蜀中的地位比肩諸葛亮。

自打法正從龍,劉備出征都帶法正,法正成了劉備的"張良",諸葛亮倒成了"蕭何",留守後方,供應糧草,補充兵源。特別是漢中之戰,是法正發現了戰機,建議劉備取漢中。漢中之戰時,法正又隨軍參謀,擔當了相當於曹操陣營的郭嘉、程昱角色。並在定軍山之戰中,進一步發現戰機,劉備命令黃忠出擊,斬了夏侯淵。法正的奇謀善劃讓陳壽都讚賞。

  • 其二,包容法正的缺點。

法正這個人恩怨分明,打下成都後,劉備讓法正當蜀郡太守,法正大權在手,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有恩的幫著升官發財,有仇的極盡打壓甚至打死殺傷。諸葛亮不管,劉備不問,放任法正"作"。

  • 其三,聽從法正建議,納吳氏為後,收攏了益州士族之心。

劉備打下成都後,面對著的是荊州、東州、益州士族,荊州、東州士族有從龍之功,已歸附劉備。而益州士族對劉備一直不服,法正就勸劉備納劉璋哥哥的遺孀、益州名將吳懿妹妹吳氏為後,劉備覺得這有違禮數,法正就舉晉文公納侄子圉的老婆為例勸諫被劉備採納,從而引得益州士族對劉備歸心,益州初定。

劉備對法正的態度,其實是對整個益州集團的態度,益州的一些官員在成都還沒攻下就紛紛投降劉備,像許靖在成都被圍時要縋城投降,李嚴更是率領軍隊來投,對劉璋進行了釜底抽薪,加速了劉備奪取益州的進程。

三、對百姓,以"仁"爭取人

劉備是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創業的,但是劉備也知道,漢室大勢已去,他需要做的,不是光喊空洞的"復興漢室"口號,而是在行動上要與曹操等軍閥不一樣,最大限度地爭取民心。

劉備曾與龐統談到他爭取民心的方法,就是和曹操對著幹:

《三國志.龐統傳》: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劉備所說的"寬、仁、忠",歸納起來就是實行"仁政",通過行"仁政"爭取天下士人之心和民心,特別是"民心",更是劉備的"仁政"金字招牌。

陶謙三讓徐州

劉備的"仁政"之名早期就開始流傳,曹操攻徐州,屠城,泗水為之斷流,危急時刻,劉備救徐州,幫助陶謙管理徐州,陶謙死後,糜竺率領徐州百姓非得讓劉備當徐州牧,如果那時劉備有諸葛亮,劉備哪裡用得著依附劉表?

劉備依附劉表屯兵新野時,也注意用仁政治理新野,引得荊州的許多豪傑歸附,劉表害怕,暗中提防劉備。曹操南下荊州,劉琮投降,劉備放棄新野、樊城,準備南下江陵,新野樊城的十幾萬老百姓跟隨劉備南逃,這就是有名的"攜民渡江"的故事。這也是劉備行仁政的最好體現。

劉備攜民渡江

赤壁之戰後,荊州為劉備、曹操共有,劉備佔據了5個半郡,曹操佔據了一個半郡,即南陽郡和半個南郡,結果兩邊的政策不同,曹操那邊是暴政,重徭重賦,荊州輕徭薄賦,南陽人侯音叛亂,要率宛城民眾投奔關羽,被曹仁鎮壓並屠城。

《三國志.武帝紀》: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曹瞞傳曰: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劉備攻下益州後,眾將都希望能分點浮財,有人提議把成都城外的土地房屋分賜眾將,趙雲反對,要求劉備把田地房屋分給百姓,劉備採納,初步安定蜀中民心。

三國時期各大軍閥幾乎都有屠城記錄,唯獨劉備沒有,每到一處都以"仁政"待民,因此收攏了一定的民心,劉備從無到有,從賣草鞋能成長為一方諸侯,並與曹操孫權三國鼎立,與他行仁政、收民心密不可分。

綜上,"桃園三結義"雖然子虛烏有,但是背後折射的是劉備"以情馭人"的高超用人之道,劉備以"義"籠絡武將,以"誠"感動文臣,以"仁"收穫民心,最終實現自己的創業目標,從"織蓆販履"之徒成長為"漢昭烈皇帝",把漢祚又延續了40多年!成為職場人逆襲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