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子虚乌有,背后折射的是刘备"以情驭人"的用人之道

"桃园三结义"子虚乌有,背后折射的是刘备"以情驭人"的用人之道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开篇故事,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卖草鞋的刘备、卖农产品的关羽、卖猪肉的张飞三人,在张飞家的花园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相约一起讨伐黄巾,共扶汉室,不求同生,但求同死。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桃园结义"后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流传千年,特别是旧社会,异姓兄弟拜把子统称"桃园结义",就是到民国时候,蒋介石还与张学良、阎锡山等军阀拜把子结义。

但"桃园三结义"不过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演义而已,正史上,刘关张从来没有拜把子结义过。《三国志.关羽传》说"先主与二人寢则同床,恩若兄弟",没有说拜把子结义的事;刘晔则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也没说他们是拜把子关系,说明时人也不认为刘关张是结义关系。因此"桃园三结义"完全是子虚乌有,历史上不存在的。

桃园结义虽然不存在,但是《三国演义》用这个故事开篇,引出主人公之一刘备,其实是暗喻刘备"以情驭人"的用人之道。

一、对武将,以"义"笼络人

刘备汉室宗亲出身,但到他这一辈家道衰落,落魄得只能靠织席贩履为生。但刘备少有大志,有帝王梦想,跟随郑玄、卢植学习后,一直在等待机遇。

黄巾起义,让刘备看到了机遇,拉起队伍就想通过平定黄巾实现创业梦想。要创业,就必须有本钱,正好有苏双、张世才资助,刘备有了第一桶金。除了钱粮外,还需要人才。特别是那些武力值高的悍将,更是刘备创业必须要笼络的中坚力量。

对武将,刘备主要通过"义"来笼络人。即通过培养兄弟"情义"、施以武将"恩义"的方式来培养武将的忠诚度、提升武将的积极性。

首先,刘备对早期跟随者关羽、张飞、赵云以兄弟情义笼络

刘备早期结识的重要将领主要是关羽、张飞、赵云,刘备把他们三都当兄弟。

由于攻打黄巾,需要的主要是武将,关羽、张飞就是在这个时候与刘备结识,成为刘备乡勇义军的一员,为刘备挡箭挡剑,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结下了生死情谊。

刘备对待这两员武将充满浓浓的"义"字,虽然没结义,但是等同于结义,三人睡觉都在一张床上,和亲兄弟无异。他们三,私下里是兄弟,公开场合是上下级关系。公开场合刘备坐的时候,关羽、张飞不敢坐,一个拿着刀、一个拿着蛇矛分立刘备后面,加上一张红脸、一张黑脸、衬着刘备的一张白脸,宛如两尊保护神。事实上,关羽、张飞平时也是充当刘备的大保镖角色。

刘关张私底下同榻而卧,公开场合刘备坐、关张侍立

刘备对关张恩同结义,对赵云也是。

赵云本属袁绍,为寻仁政投奔公孙瓒,与刘备相识,与刘备义气相投,后来赵云哥哥去世,赵云回真定。刘备在袁绍处时,赵云去找了刘备,刘备对待赵云如同关张,也是像兄弟一般"同床眠卧",并让赵云秘密发展私人武装。后来,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时,家眷就交给赵云照看,可见对赵云比关张还信任。赵云也不负刘备信任,两次救后主。

刘备把他们当兄弟的标志动作是,与他们三经常"同床眠卧",与兄弟同床多了,与老婆同床机会就少,也难怪刘备那么多老婆,子嗣却不旺,赤壁之战以前就一个儿子刘禅,还有两个女儿在长坂坡被曹纯抢走了。

其次,对待后期追随的武将以布施"恩义"的方式进行笼络。

马超的加盟让刘备提前拿下成都,刘备对待马超,也非常恩厚,以至于马超对刘备称呼很随意,不叫主公,直接叫刘备的字"玄德",为此还惹得张飞不高兴。

《三国志.马超传.引山阳公载记》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

刘备为了恩结马超及马岱,还提前指定安平王刘理长大了要娶马超的女儿,刘备、马超死后,刘理长大,刘禅把这件事给办成了。所以马岱对蜀汉非常忠诚。

刘备入川,重用黄忠

刘备对待黄忠,虽然不像关张赵云如兄弟般义气,但对黄忠非常信任,入川专门带着黄忠,其实就是要给黄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也是布施"恩义"。根据汉代的军功爵制度,封侯必须凭战功。刘备入川,专门压下关张赵云,让这三个亲如兄弟的人守荆州,自己带着庞统、黄忠、卓膺等荆州降将入川,就是要把建功封侯的机会给这帮新人,这对年纪已大的老黄忠来说,非常具有激励作用。而当黄忠斩了夏侯渊以后,刘备甚至挤掉赵云,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张马超并列"四军将军",让黄忠对刘备感恩戴德。

魏延原是刘备的部曲,随刘备入川后逐步崭露头角,刘备对魏延也非常欣赏,破格提拔,打下汉中后,谁当汉中太守成了热门话题,大家都猜肯定是张飞守汉中,张飞自己也跃跃欲试,但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让人惊掉下巴。

《三国志.魏延传》: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刘备最信任的关羽镇守荆州,最后大意失荆州,大家不看好的魏延守汉中,没让曹魏占到半点便宜,既说明了刘备对魏延看得准,也说明了刘备对魏延的"恩义"发挥了作用。

二、对文臣,以"诚"感动人

刘备对武将以"义",对文臣则以"诚"感动,从三个典型文臣事迹可窥一斑:

首先,三顾茅庐,用"真诚"感动诸葛亮出山。

刘备早期依靠武将打天下,虽然打了许多胜仗,但也打了许多败仗,特别是地盘,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实在打不过曹操就跑到荆州刘表那儿栖身,被刘表委托在新野帮助看守荆州北大门。

在新野的七八年时间里,刘备痛定思痛,发现自己缺乏顶级谋臣,因此利用曹操北征无暇南顾的宝贵七八年,在荆州到处寻访顶级谋士,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通过司马徽推荐他访到了诸葛亮,一名在南阳隆中躬耕、自比管仲乐毅的大贤。

三顾茅庐

刘备为了请出诸葛亮,放下汉室宗亲和左将军的架子,一连请了三次,才请出诸葛亮出山,也可以说,诸葛亮是被刘备的"真诚"感动出山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从《出师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窥探几个信息:

  • 其一,诸葛亮本来不想出山。

所以他说"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与徐庶、崔州平、石广元等为好友,连崔州平都看出大汉天时已去,刘备要兴复汉室是逆天而行,诸葛亮比崔州平高出一大截,当然不会愚钝到不识天时,而刘备当时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自己虽有隆中对在怀,奈何实施难度太大,因此他没有出山的打算。

  • 其二,出山是被刘备感动的。

刘备虽然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但毕竟血统高贵,汉室宗亲,又是左将军,领豫州牧,和诸葛亮一介村夫相比,高出自然很多。但刘备能够放下身份,连吃两次闭门羹依然不放弃,着实让诸葛亮很感动,因此才"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为诸葛亮被刘备感动,才出山为刘备创业呕心沥血。刘备死后,白帝城托孤,又被刘备感动,最后鞠躬尽瘁死、星落秋风五丈原。

其次,"坦诚"对待庞统,致使雒城落凤

如果说刘备对诸葛亮是"真诚",对庞统完全可以用"坦诚"来形容。

《三国志庞统传》有两个故事,说明了刘备与庞统之间非常"坦诚":

  • 其一,就是求证刘备过江借江陵时,东吴是否有扣留刘备的打算

赤壁之战后,周瑜用了一年时间才打下半个南郡,刘备夺取了荆南四郡,刘备为了借到江陵以便西出益州,不顾诸葛亮劝阻,亲自跨江找孙权提出借江陵。当时,周瑜、吕范就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作人质,孙权权衡再三,没有采纳周瑜、吕范的建议,不仅放刘备回来,还借了江陵给刘备,并"进妹固好"。后来庞统归顺刘备时,一次宴会上,刘备问庞统东吴是否真有心扣留自己,并让庞统坦承相告,因为庞统当时在周瑜手下当功曹。刘备怕庞统有顾虑,非常坦诚地对庞统说:"在君为君,卿无其隐"!庞统见刘备很"坦诚",就老老实实承认:确有其事!刘备怕庞统心里有结,就安慰庞统: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诸葛亮当时也担心,是我当时有求于孙权,不得不去,他们有扣留我这想法是正常的,但是那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是曹操,不是我刘备,因此,我才敢去。

  • 其二,涪城饮宴上坦诚相待

刘备入川,庞统献上中下三计,刘备采纳中计,出其不意杀了杨怀、高沛,夺得涪城,威胁成都。刘备可能感觉到成都唾手可得,就在涪城举行宴会,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不以为然,一来成都还没拿下,益州还没到手,只得一涪城不值得高兴;二来为了防止刘备"小富即安",就直接讽刺了刘备,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正好喝醉,大怒,就把庞统赶出宴会厅,不久就后悔,又把庞统请回来,庞统回来照样大吃大喝,刘备问:刚才我们吵架,是谁的过错?庞统说我们俩都有过错。刘备开怀大笑。

《三国志.庞统传》: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在庞统面前不用装,可以畅开胸怀地说出心里话,表露心里的愿望。因为本来打益州就是隆中对的规划,刘备只是顾忌面子和同宗基业,怕天下人说闲话,犹豫的时候是庞统坚定刘备的信心,因此,刘备在庞统面前也愿意袒露心扉。

庞统献取川上中下三计

刘备对庞统坦诚,庞统也是心怀感激,加上立功心功,在后来的攻打雒城的战斗中,庞统太过靠前指挥,结果不幸中流矢阵亡,让刘备丧失了一条臂膀。

如果庞统不死,三国历史真有希望改写。

再次,用"赤诚"对待法正,收服益州士族之心

法正是东州士族代表,东州士族在刘璋时代不受重用,又受益州士族排挤,心里不爽,法正和张松就利用出差机会,暗中结连刘备,帮助刘备谋取西川,立下了从龙之功,刘备对法正非常信任,可以说是赤诚相待:

  • 其一,法正在蜀中的地位比肩诸葛亮。

自打法正从龙,刘备出征都带法正,法正成了刘备的"张良",诸葛亮倒成了"萧何",留守后方,供应粮草,补充兵源。特别是汉中之战,是法正发现了战机,建议刘备取汉中。汉中之战时,法正又随军参谋,担当了相当于曹操阵营的郭嘉、程昱角色。并在定军山之战中,进一步发现战机,刘备命令黄忠出击,斩了夏侯渊。法正的奇谋善划让陈寿都赞赏。

  • 其二,包容法正的缺点。

法正这个人恩怨分明,打下成都后,刘备让法正当蜀郡太守,法正大权在手,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有恩的帮着升官发财,有仇的极尽打压甚至打死杀伤。诸葛亮不管,刘备不问,放任法正"作"。

  • 其三,听从法正建议,纳吴氏为后,收拢了益州士族之心。

刘备打下成都后,面对着的是荆州、东州、益州士族,荆州、东州士族有从龙之功,已归附刘备。而益州士族对刘备一直不服,法正就劝刘备纳刘璋哥哥的遗孀、益州名将吴懿妹妹吴氏为后,刘备觉得这有违礼数,法正就举晋文公纳侄子圉的老婆为例劝谏被刘备采纳,从而引得益州士族对刘备归心,益州初定。

刘备对法正的态度,其实是对整个益州集团的态度,益州的一些官员在成都还没攻下就纷纷投降刘备,像许靖在成都被围时要缒城投降,李严更是率领军队来投,对刘璋进行了釜底抽薪,加速了刘备夺取益州的进程。

三、对百姓,以"仁"争取人

刘备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创业的,但是刘备也知道,汉室大势已去,他需要做的,不是光喊空洞的"复兴汉室"口号,而是在行动上要与曹操等军阀不一样,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

刘备曾与庞统谈到他争取民心的方法,就是和曹操对着干:

《三国志.庞统传》: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刘备所说的"宽、仁、忠",归纳起来就是实行"仁政",通过行"仁政"争取天下士人之心和民心,特别是"民心",更是刘备的"仁政"金字招牌。

陶谦三让徐州

刘备的"仁政"之名早期就开始流传,曹操攻徐州,屠城,泗水为之断流,危急时刻,刘备救徐州,帮助陶谦管理徐州,陶谦死后,糜竺率领徐州百姓非得让刘备当徐州牧,如果那时刘备有诸葛亮,刘备哪里用得着依附刘表?

刘备依附刘表屯兵新野时,也注意用仁政治理新野,引得荆州的许多豪杰归附,刘表害怕,暗中提防刘备。曹操南下荆州,刘琮投降,刘备放弃新野、樊城,准备南下江陵,新野樊城的十几万老百姓跟随刘备南逃,这就是有名的"携民渡江"的故事。这也是刘备行仁政的最好体现。

刘备携民渡江

赤壁之战后,荆州为刘备、曹操共有,刘备占据了5个半郡,曹操占据了一个半郡,即南阳郡和半个南郡,结果两边的政策不同,曹操那边是暴政,重徭重赋,荆州轻徭薄赋,南阳人侯音叛乱,要率宛城民众投奔关羽,被曹仁镇压并屠城。

《三国志.武帝纪》: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曹瞒传曰:是时南阳间苦繇役,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刘备攻下益州后,众将都希望能分点浮财,有人提议把成都城外的土地房屋分赐众将,赵云反对,要求刘备把田地房屋分给百姓,刘备采纳,初步安定蜀中民心。

三国时期各大军阀几乎都有屠城记录,唯独刘备没有,每到一处都以"仁政"待民,因此收拢了一定的民心,刘备从无到有,从卖草鞋能成长为一方诸侯,并与曹操孙权三国鼎立,与他行仁政、收民心密不可分。

综上,"桃园三结义"虽然子虚乌有,但是背后折射的是刘备"以情驭人"的高超用人之道,刘备以"义"笼络武将,以"诚"感动文臣,以"仁"收获民心,最终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从"织席贩履"之徒成长为"汉昭烈皇帝",把汉祚又延续了40多年!成为职场人逆袭的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