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格兰特研究|拒绝"清单式"育儿,还孩子幸福人生

最近微博上有个话题:"你怎么看待父母安排式的教育?"引发网友热议。

大家众说纷纭,有人羡慕,有人愁!

父母安排式教育,其实,就是斯坦福大学教授朱莉在TED演讲中提到的"清单式"育儿。

所谓"清单式"育儿,是父母为了管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给孩子制定一张清单,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监督孩子照着这张清单去做,以确保孩子能够吃好、喝好,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确保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好班级,将来找个好工作。

父母安排管理孩子的一切。不需要孩子做任何事情,只管听从父母的指令完成父母定制的任务,把学习学好。

孰不知这种教育方式,正在悄悄地夺走孩子的快乐,偷走孩子的人生。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哈佛格兰特研究|拒绝

|01 "清单"式育儿带给孩子的伤害

(1)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神童魏永康,3个月大时,母亲就教他写字。2岁时就已经会写1000多个汉字;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读高中;13岁以高分考进大学。

在此过程中他的母亲一路陪伴,包揽了魏永康所有的日常。为不耽误他看书,还亲自为他喂饭。

17岁,魏永康考取硕博连读研究生,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深造,他的妈妈不再陪读。

没有了妈妈的照顾,魏永康的生活一团糟。不能按时吃饭,冷了不知道加衣服,热了不知道减衣服,衣服不会洗。

没有了妈妈的指令,他会忘了考试的时间,甚至忘记写论文。最终硕士学位都没拿到,被学校劝退。

魏永康的母亲,成功给魏永康戴上了一顶顶耀眼的光环,也成功把他塑造成一个完全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这是过度帮助和过度保护的悲剧。

心理专家李雪说:"只要父母侵犯孩子的界限,对孩子自己的事情指手画脚,就会造成对孩子自我功能的阉割。"

哈佛格兰特研究|拒绝

(2)不能建立自我能效,没有自信心

朱莉教授说:"自我能效是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不是父母代表他们做出的行动,是他们自己的行动能产生结果。自我能效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远比通过父母赞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

一个长期被父母过度指导和过度关怀的人,会对父母形成依赖。

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会陪伴在孩子身边。当孩子独自面对生活时,因为没有独立体验生活的经验,出现了问题,他没有信心自己解决,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问父母,而不会自己试一试。

没有了父母指导,他们就像暗夜里大海上行进的帆船,找不到方向,更不知如何应对未知的风险。

哈佛格兰特研究|拒绝

(3)失去了成长的快乐

在一期《奇葩说》中,傅首尔谈起自己的童年经历,感慨万千。她生下来就被妈妈设置了关键词"争气",从此她的人生唯一的目标就是优秀,她在妈妈的规划里过着自己的人生。

她说:"现在我变成现在的我,我妈特别高兴,因为我成为她灰暗人生中唯一的一个亮点,我现在混的挺好,你们看结果是不错,可是我心里的那些遗憾,我那些想干没干的事,我被偷走的快乐,除了我自己,又有谁真正在乎呢?"

因为痛过,失去过,做了妈妈后,她给儿子设置的关键词是"快乐"。希望儿子在自己的谱里写人生,一生快快乐乐!

哈佛格兰特研究|拒绝

(4)心灵脆弱 不堪一击

心理学博士张智丰说:"从小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其挫折承受能力更差。"

曾经读过一则寓言:翠鸟移巢。开始翠鸟妈妈为了自己的安全,往往把鸟巢恐在高高的地方。

小鸟出生后,翠鸟妈妈怕它们从高处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往低处移动一些。

待到小鸟羽翼丰满学飞时,翠鸟妈妈害怕不会飞的它们跌落摔死,所以就把鸟巢恐的更低了。

翠鸟妈妈因为对小鸟的爱,全然忘记了危险的存在,挖了个深坑让小鸟跳了进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父母给予孩子再多外力,不如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拥有谋生的能力,不如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阳光,自信,有责任心,内心强大的大人。能享受的了生活的甜,也能从容面对生活的苦。懂得珍爱生命,感恩父母!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确保孩子幸福一生?

哈佛格兰特研究|拒绝

|02 正确的教育方式

朱莉教授说:"关注孩子们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在哪里都成功。"

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哈佛格兰特研究,跟踪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又引入斯坦福大学教授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试图寻找一个答案值:

那些成年后有成就且过得比较幸福的人,童年都有什么相似之处?

(1)做家务

哈佛格兰特研究发现:"专业上的成功,也就是我们期望孩子达到的,取决于小时候做的杂活,越早开始越好。可以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

曾经与邓丽君齐名的陈美龄,不仅自己取得了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也成功把三个儿子送进这所名校。

三个儿子不仅成绩优秀,更是自信、乐观、有责任心的人。她说她的三个孩子都会做家务。

特别是他的大儿子三岁时就对做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她就把孩子带到厨房,给他专用的工具,开始教他,不厌其烦地让他参予其中,引导孩子主动思考,长大后,他的大儿子还成了美食专家。

生活并不会总是得偿所愿,许多时候,我们为了谋生,不得不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拥有主动思考的能力的孩子,就会欣然接受这一切,并且想办法把事情做到最好。从而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更大的保障,生活更有底气。

哈佛格兰特研究|拒绝

(2)父母无条件的爱

哈佛格兰特另一个重要发现是:"人生的幸福,来自于爱,不是对工作的爱,是对人的爱。"

10月17日晚,徐州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成绩考的不理想,一气之下把10岁的儿子仍在路边,独自回家了。结果孩子迷了路。这位妈妈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爱的是分数,而不是他。

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孩子才能感受到被爱,从而学会爱,爱自己,爱他人。

教育学博士陈美龄的大儿子曾经有一次考试不理想,回家后并没有告诉陈美龄。他的考卷明明发了下来,但是他害怕因为自己考的不理想妈妈就不爱他了,所以他跟陈美龄撒了谎。

陈美龄知道后,并没有责怪儿子,只是把惊恐的儿子紧紧搂在怀里,告诉他:"无论你是怎样的小孩,妈妈都是最喜欢了,你完全没有必要隐藏自己。要相信妈妈的爱。为了隐藏一个谎言,就得撒第二个谎。这样下去,妈妈和你的心会越来越远……"

她耐心地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感知到,她对他们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但是对他们的行为是有要求的,有约束的。

陈美龄无条件的爱着她的三个孩子,在母爱的滋润下长大的他们,个个自信乐观,有着良好人际关系。

哈佛格兰特研究|拒绝

|03

朱莉说:"我们的孩子不是盆裁,是未知品种的野花。我们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环境,通过家务和爱让他变强大。我们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的个人,不是我们的附属品。

所以身为父母,不要去安排孩子的人生,剥夺孩子的快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和陪伴,做好孩子安全的后盾,让孩子勇敢的去体验自己的人生,待到羽翼丰满,振翅高翔,为自己赢一个幸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