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都……每一句“反正”背後,都滿是失落啊


反正……都……每一句“反正”背後,都滿是失落啊

電影《哪吒》畫面

下面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家庭衝突時都在上演:

兩個人平平靜靜地聊著天,A向B說了一句什麼話,B沒get到點子上,A瞬間上頭,爆吼:“反正我說什麼都是錯!”B一懵,對著吼:“那你就別說話!”談話戛然而止,氣氛陷入冰點。

“反正我做什麼都沒有用!”

“反正我怎麼做他都不會在乎!”
……

“反正”一出,溝通雙方都好似受到來自無邊暗夜的一百點傷害,溝通秒變衝突。

不但是成年人,就是在孩子與大人之間,孩子一方也常常會說到“反正”二字。

反正,站在喜歡說這個詞的一方,可以理解為:

1、潛意識裡為無助的自己奪取一丟丟的話語權;

2、表達失落與受傷情緒,因為對對方有潛在的期待,不如意才會如此失落啊;

3、一種妥協與求助的信號,而不是對抗,希望對方看到自己、在乎自己,幫助自己減少受傷害的感覺。

往往是話語權弱、權力小的一方,更容易說“反正”,一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二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其實,所有“反正”句式,都可以改用“希望”句式翻譯,例如:

“反正你不會去的”→“我希望你可以去”

“反正你不會聽的”→“我希望你可以聽”

“反正你就是覺得我不如別人”→“我希望你覺得我比別人好”

“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我希望你不要認定都是我的錯”

……

如果,孩子常常說“反正”,或者家庭成員中有人常常說,作為話語權更大的一方,都應該考慮到一個問題:“是不是對方對我有什麼期待?是不是我令對方感到失落了?”

聽到“反正”,能夠感受到說這句話的人內心失落與恐懼的情緒,是艱難的一步,但如果有了意識,相信這一步將不忍而解。

關係中,處於弱勢一方的成員,是相對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成員,孩子一而再再而三感覺自己不被在乎、不被看見,為了讓自己不再受到傷害、不再感到難過,會漸漸對溝通失去期待,有的孩子會將情緒都收在心裡,有的孩子會無所顧忌跟家長對著幹。

如果子女或者伴侶常常在溝通的時候說“反正”,要有所警覺,因為這可能預示著,他們日後會漸漸疏遠你,減少與你的交流和溝通,以達到不再受到傷害的目的。

讓強勢的一方,去看見弱勢一方的需求,去理解與滿足弱勢一方,這本來就非常困難,而且即便是親如父母子女,也往往不可能時時刻刻都看見並且滿足孩子的每一個期待,況且弱勢一方的期待也未必都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我們只能求取折中,也就是,不管你能不能滿足對方的期待,都儘量不要完全無視關係中更為弱小一方,讓他們知道你是看見了的,即便你不去滿足對方,對方也會因此得到安慰,也就不會感覺受到傷害

若自己就是那個常常說“反正”的人呢,那首先就要問問自己:“我對這個人是不是有過多的期待?”“為何我總是感覺得不到滿足?”

不管分析出的原因是什麼,現狀都已經形成了,那就是你和這個人的關係已然出現了障礙,由於你相對弱勢,所以你感覺受到傷害,但對方卻並不一定有同感,可能是因為對方沒有能力給予你回應,也可能是因為對方不夠在乎你。

這不是頃刻之間可以解決的問題,改變別人並不現實,最快能幫助自己從問題中站起來的辦法便是收回放在對方身上的過多期待,將這些期待的主體一一轉換成自己,例如:

“反正你不會去的”→“我希望你可以去”→我自己去,你去不去隨意

“反正你不會聽的”→“我希望你可以聽”→我講自己的,你聽不聽隨意

“反正你就是覺得我不如別人”→“我希望你覺得我比別人好”→我認為自己比別人好,你是不是這樣認為隨意

“反正什麼都是我的錯”→“我希望你不要認定都是我的錯” →這件事不是我的錯,你是不是這樣認定隨意

……

對別人有期待,就好比把自己的脈搏交給別人來掌控,起起伏伏全部由別人的心情來控制,電影哪吒裡有句話放在這裡極好:“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們無法預期別人的狀態,所以不能將太多的主動權交給別人,也必須有B計劃,當別人無法讓我們感覺呼吸不暢、心跳異常時,就必須將控制權收回來,自己來掌控自己的命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