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家就要抱抱,不然就哭?可根据依恋机制,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葵葵满两岁了,虽然年龄是大了一岁,但是孩子还是总是喜欢黏着妈妈;妈妈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的五点。

早上妈妈要出门的时候葵葵就会抱着自己的妈妈的不让走,每天的这样的情况也会让妈妈很担忧。所以导致妈妈都会早一点起来,趁着孩子还在睡梦中,妈妈就早点出门。

下班回家的妈妈,葵葵就会第一时间的来抱住自己的妈妈,本来上一天班的妈妈就已经很疲惫了,但是葵葵的热情已经不能阻止了,回来就伸出手冲着妈妈大喊大叫,求妈妈的抱抱,不然就会哭起来。妈妈对这样的孩子不晓得应该怎么安慰。

一回家就要抱抱,不然就哭?可根据依恋机制,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在很多家庭中我们其实都能看到这样情况出现,很多的家庭孩子是依赖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要自己的姥姥等。很明显的一点就是那个家庭的孩子,都会有着无比的强烈依恋着自己抚养人,这不是孩子的一个坏的习惯。

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情感能力,是孩子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孩子出现的是过分依恋的话,那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对家长产生依恋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果孩子是产生了过分的依恋,家长就需要多多注意这种情况了。

一回家就要抱抱,不然就哭?可根据依恋机制,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v 了解什么是依恋以及发生的机制

依恋一般的定义就是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指的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感情关系。

现代研究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是一个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不仅可以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还会有助于建构婴儿终生适应生存的特点。

并且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的是一个生存的方向发展。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就指出预防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领域相结合指出“人在早年期间不仅需要物质抚养。

更需要进行心理抚养”观点,并且认为“在孩子处于0-3岁敏感期的时间内,心力抚养是最关键的时候,因为是建立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一回家就要抱抱,不然就哭?可根据依恋机制,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根据相关资料的的显示,心理学家最早关注到依恋对心理问题的影响是源自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出现的孤儿。

因为战争的影响导致这些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从小就是在养育园长大的,从小没有家人的陪伴就会缺少了依恋的关系。

这些的孩子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比如会焦虑、暴躁、敏感。抑郁等等心理上的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少关爱没有陪伴,就没有产生依恋的条件。

依恋是一种生物性的需要,是孩子本能反应的结果,因为孩子需要与照看者的亲密感。从孩子出生开始,孩子与母亲之间不断地深化的互动模式,就会让孩子与母亲形成依恋关系。

简单的来理解到孩子的依恋模式就是;孩子与抚养者(通常是母亲)在日复一日的辛苦抚养过程中,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孩子通过不同的途径;比如气味、声音、相貌等让孩子对抚养者产生依恋的眷恋。

一回家就要抱抱,不然就哭?可根据依恋机制,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v 依恋关系形成的阶段以及类型

孩子在早期的依恋关系的产生虽然是一个本能的产生,但是也是需要逐步的发展强化的。依恋理论创始人鲍尔比将依恋关系的发展划分了为四个阶段:

l 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的婴儿其实在这个阶段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只要是有人满足了孩子在有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及时的帮助,以及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可以,虽然孩子会通过气味、声音对抚养人进行识别,但是并不会进行特殊的对待。

l 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到6-8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开始选择性,对母亲和对熟悉的人就会开始有了更多的反应与微笑。因为孩子自身的生理条件开始逐渐强大的起来同时,个性化的心理情感也开始变得更加的丰富,他们就会开始从熟悉的人身上获取更多的安全感。

l 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到2岁,婴儿开始特别的愿意和依恋对象在一起,这个依恋对象大多数都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和其他给予婴儿情感呵护的照看者。只要是母亲在身边,婴儿就会更加安心的能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

l 交互观念形成时期:2岁以后,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喀什获得了自我的观念,并且已经开始理解到某些观点了。知道母亲是爱自己,知道交往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到母亲的需要和兴趣,同时还要根据此反应要调解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的反应。

一回家就要抱抱,不然就哭?可根据依恋机制,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v 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1. 家长需要重视孩子成长的的参与

利用母亲的天性本能,在教导宝宝的时候,家长应该要学会呼应孩子的感情,引导孩子参与互动与玩耍。一定要让孩子与父母建立感情联络网、促进依恋关系的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

2. 让宝宝有比较固定的依恋对象

在孩子产生依恋关旭之中都会经历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成年人持续照顾,在一个家庭中最好是能有两个人同时担当“母亲”的角色,这样就可以在替换的时候,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心理上的过渡。

一回家就要抱抱,不然就哭?可根据依恋机制,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3. 谨慎对待孩子的过分依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过分的依恋甚至变态依恋,家长就需要格外的注意到。因为这种依恋行为不会是经常地。

但是家长如果多多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遇到了就要采取措施阻止发生,家长可以从孩子的独立性入手,家长引导孩子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孩子会出现的依恋,这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孩子会产生依恋是本能也是与母亲的关系的深厚。家长只要分清楚孩子不是过分依恋,多多注意到孩子的行为变化就可以,多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