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是類風溼因子升高,需要治療嗎?

類風溼因子是類風溼關節炎標記性抗體之一,約60%~80%的患者血清中可以檢測出類風溼因子陽性。

目前發現,患者出現血清類風溼因子陽性的時間要明顯早於關節腫痛症狀出現時間,也就是說先出現血清類風溼因子陽性,然後才出現關節腫痛症狀。


僅僅是類風溼因子升高,需要治療嗎?


由於類風溼因子並不是常規體檢項目,對於大部分患者而言出現了關節腫痛症狀才會去醫院檢查類風溼因子,發現陽性後才會被確診類風溼關節炎。


但也有一部分人,或因為家族長輩中有類風溼關節炎病史,擔心會遺傳給自己;或因為某些特殊症狀,如關節怕風、怕冷等,擔心自己患有類風溼關節炎,於是他們進行了類風溼因子檢查,結果提示陽性,他們很想知道自己需要接受抗風溼治療嗎?


僅僅是類風溼因子升高,需要治療嗎?


目前風溼學界對於發生這種情況的人群是否需要接受治療並沒有統一的認識,而是建議需要結合多種因素具體分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吧。


1.看類風溼因子升高幅度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類風溼因子陽性並不完全等同於患有類風溼關節炎。目前發現除了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以外,少數老年人及育齡期女性、肝硬化患者、感染乙型病毒性或結核菌的患者體內也可出現類風溼因子陽性,由於這部分人群不是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因而也不需要接受抗風溼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人群類風溼因子一般多為輕度升高,即升高幅度多在類風溼因子正常值3倍以內(類風溼因子正常值一般為<15IU/ml)。如果類風溼因子升高幅度超過3倍,甚至達到幾百幾千的水平,那麼是否需要接受抗風溼治療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僅僅是類風溼因子升高,需要治療嗎?


2.看是否有關節腫痛症狀


依據目前分類標準,關節腫痛症狀是診斷類風溼關節炎的必備條件,即使類風溼因子高達幾百幾千,如果沒有關節腫痛症狀也不能明確診斷為類風溼關節炎。因此,不少風溼病學家認為,對僅存在類風溼因子升高的人群是不應該進行抗風溼治療的。


但也有風溼病學家發現不少類風溼因子高度升高的人群會逐漸出現關節腫痛症狀,並最終發展成類風溼關節炎,他們認為這是類風溼關節炎的一種發病過程,而通過抗風溼藥物對這一過程進行干預或可延緩病情發展,推遲類風溼關節炎發病。


僅僅是類風溼因子升高,需要治療嗎?

再加上目前抗CCP抗體對類風溼關節炎診斷的高度敏感性與特異性,對於那些沒有關節腫痛症狀,但存在類風溼因子和抗CCP抗體均陽性的人群,也被認為需要高度懷疑類風溼關節炎診斷。因此,如果發現類風溼因子升高,需要進行抗CCP抗體檢查,如果二者均為陽性,即使沒有關節腫痛症狀也要懷疑類風溼關節炎診斷,應該完善自身抗體譜等一系列免疫學檢查,視情況給予抗風溼藥或中藥抗風溼治療。


如果類風溼因子升高的同時存在關節腫痛症狀(即使僅有單個關節腫痛),無論抗CCP抗體檢查結果如何,都可歸屬“未分化關節炎”或“未分化結締組織病”範疇,一般需要進行抗風溼治療。


3.定期複查,觀察症狀變化注意生活起居


對於僅存在類風溼因子輕度升高的人群,如果不考慮類風溼關節炎診斷,一般也要每隔1-3個月進行復查,動態觀察類風溼因子水平是否存在變化,生活起居中注意關節保暖,避免勞累,保證睡眠充足及飲食均衡,同時進行適當體育鍛煉。對於存在類風溼因子升高且伴有關節腫痛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也需要定期複診,觀察關節症狀變化,控制病情發展。


僅僅是類風溼因子升高,需要治療嗎?


如有異議 聯繫刪除

僅僅是類風溼因子升高,需要治療嗎?

大家好,我是韋尼醫生,希望我在這裡分享的所學所知可以為大家的健康提供幫助。請大家持續關注我,我會每週為大家分享一些健康知識。如有疑問,歡迎大家在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