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把老人送進養老院是不孝嗎?

黃土地人文攝影


辛苦一生、人到老年,誰都希望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把老人送進養老院也許不是最理想的養老方式,但至少也是是最佳的養老方式之一。

在農村工作,我們可以稱為“老年工作隊”。這裡離城市的距離只有15公里,在村人口還算集中,大概由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多點,而且平均年齡在55歲以上。長住人口,60歲最多、70歲常見、80歲偶見、20-30歲罕見,兒童十多個。可以說,老年人在村全靠相依為命、兒孫再多平常也見不到,更不要說養老了

我們村條件還算可以,有四家農業園區時常僱用在村的老年勞動力。由於山區居住相對分散,如果不是到園區幫忙,大家只能雞犬相聞、不見人影。有了園區,在村的老年人不僅可以取得一份較為不錯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得到一個交流的機會。山高路遠、沒有勞動力的老年人,整日就只能孤苦伶仃,十天半個月碰不上一個活人,除了電話問問兒孫,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突發什麼情況,外界根本不知道

把老年人送進養老院,可以給老年人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生活有人照料,健康有人關懷,老年人可以相對體面地頤養天年。孝與不孝是一個相對概念,與在家養老相比,養老院不那麼自由、溫馨,至少也比孤苦伶仃一個人生活要好。養老院也不是免費的,如果不是生活迫不得已,誰不願在父母身前多盡一份孝心,去花那份冤枉錢?

唯一的問題是老年人是否願意住養老院。我們村的一位退伍軍人、無兒無女,享受五保待遇,各種補貼已經足夠他生活只用,但本人堅決不住養老院。直到去世前一年,還堅持種菜種糧、獨自生活。到臨終,才由外甥女陪伴住院了半年。

有些老年人確實不習慣被拘束的生活,這就需要做好老年人的思想工作,如果確實不習慣還是要尊重老年人的個人意願。強行送住,老人也會整日鬱鬱寡歡,花錢買罪受;不如讓他獨立生活,自己常回家看看


歡迎關注“四時農諺”,探討更多鄉村話題!


四時農諺


在農村,養兒防老根深蒂固。別說去養老院,去閨女家都不自在。

我爺爺前年去世的,享年96歲,退休前,還是一國家幹部。三個姑姑,也一個比一個孝順,吃的,穿的,用的都給買。

一次,爺爺住院出院後,二姑想接她家住一段。畢竟,市裡條件好,冬天有暖氣,洗澡什麼也都方便。但任誰做工作也不同意,寧願回老家生煤火爐。

在他們心裡,有兒子就不住閨女家,沒面子。饒是幾十年的老革命,骨子裡還是兒子家才是家。

我公公,七十歲,除了有事,從不登閨女家門。

在農村,把老人送養老院,村裡人也會背後瞎說,說什麼的都有。他們分不清養老院和敬老院,在他們心中,無兒無女才去養老院,骨子裡排斥。

現在的七零後八零後老後,估計養老院已成社會剛需,是一種養老趨勢,這一代人也會接受。人本就是群居動物,抱團養老也會是趨勢。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接受新的養老機制吧!



晴銘鋮


要看情況吧。如果養老院條件好,老人進去能夠得到好的照料的話也是可以的。當然對於我們傳統的在家養老來說,去養老院現在很多人還是不怎麼能接受的。

不管是去養老院還是在家,對老人最好的孝順就是陪伴和關懷。我一同學的爺爺十幾年前就去住的養老院,因為老人家老年痴呆生活無法自理,她爸爸在外工作,她媽媽一個人在家照料不方便,相比請一個護工養老院更省錢。過年過節或者放假的時候他們都會帶著家裡最的飯菜去看爺爺。

那時候去她家玩聽說她爺爺在養老院,我當時也覺得他們有些不孝,但是現在想起來又不一樣了。因為如果我老了,走不動了,不能自理如果沒有能力請護工,那麼養老院是最好的選擇。既可以減輕孩子們的負擔,也能得到合適的照料。而且隨著老齡社會的到來以後的養老院條件也會不斷完善,去養老院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艾娃等等


根據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今後無論城鄉,兒女將老人送養進老院是一種必然的和無奈選擇。這與兒女的孝與不孝應該說沒有多大關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大量年輕人都在一線工作崗位上上班,老人的養老問題愈來愈加突出。

老人進養老院怡養天年,這將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正常社會現象,原因不外乎長達幾十年的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家庭的下一代根本無暇顧及一對夫妻面對四個老人這種局面。

並且這一對年輕夫妻Te們也有自己事業和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假如就是兩人不外出工作,侍奉四個老人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作為已經老了或接近老人年齡段的人,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必為所謂的兒女孝與不孝而異想天開。現實情況就是這樣,孝能怎樣,不孝又能如何?進養老院也不是上刀山下火海,沒有什麼可怕的。

別說在農村,就是在城市也是如此。現在農村生活的人除了兩頭外,即老人和小孩。哪裡還能見到年輕人。

題主不可猶豫,在個人對老人力所不能及的情況下,將父母或岳父岳母送養老院也是一種選擇。前題是徵得他們同意,儘量做好老人家的工作,切忌牛不喝水強摁頭,好心變成了驢肝肺。(2019/12/03)


吉祥如意


現在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老年化進程在加快

很多的子女都因為工作和生活習慣的原因,沒有和老人住在一起

如果自己或者子女的經濟能力允許住在養老院,或者好一點的養老社區,比住在自己家裡更舒服,也更方便,如果有慢性疾病的話,也會得到及時的救治

所以說,除非自己堅持在家裡養老,在養老社區的話,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當然也可以自己去體驗一下,如果不喜歡再回來也是可以的


勿忘初心任意


在農村把老人送進養老院的根本就沒有!

一,沒有錢把老人送進院,有送老人進養老院的錢,在家養老也就足夠了,還有兒女倍伴在哏前!

二,及就是兒女再有錢或養老院免費不收錢,也有很多人不願意送老人進養老院,把老人送養老院這樣會帶來不孝兒的臭名。

實際上是化錢——不養老!


liujianweng


不是。要轉變“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的觀念。這樣,老人不用為孩子的彩禮、房子買單也能過好晚年生活。否則,一生積蓄、包括晚年光陰都為子孫付出了,到頭來還得看子女臉色養老。而將一生積蓄作為後半生的保障,既將養老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給子女找麻煩,又促進了社會進步。


手機用戶51505506809


在農村,一般家庭還沒有能力把老人送養老院,多數情況了“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陪伴”,把老人送養老院的,都是子孫在外掙錢比較多,但是沒有在城裡買房子又沒時間侍候老人。過去農業為主,老少一家在一起,俸養老人是順帶的事,現在年輕人大都打工,這種便利沒有了,老人只能自己侍候自己。夫妻雙全還好,走一個單一個最難,碰到發病更難。兒女條件差的老人是硬扛,兒女條件好的,也只能花錢送養老院。都是無奈,跟孝敬不孝敬關係有大。


坂上草


事有幾說幾講,反正我不想把自己的老人送進養老院,我覺得那是我的失職!


全心全意216815442


在農村把老人送進養老院不是不孝,我認為是社會的進步。現在在農村很多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結婚後,雙方都離開老家外出打工,老人能自理是不會進養老院,但一個老伴去世,另一個偏癱又不能自理。兒女在家照顧老人十天半月還行,長時間就不行了,因為兒女還要打工爭錢,養活老小。所以,在農村把老人送進養老院不是不孝,而是給老人找到了一個安樂能更好生活的地方,只要兒女經常給老人打個電話,回家後把老人接回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