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我关注过国外几个有意思的实验,在文章开头简单概括几个。


1.“野兽实验”:1939年,有22名孤儿被送去实验室,其中有10位小孩是天生口吃,他们被分为四组,管理生活起居的研究者不断否定正常孩子的说话,而鼓励口吃患儿,两年后,一名孩子逃离为此实验划句号,而此时被否定的6个正常孩子已经成为严重口吃。


2.“娘娘腔男孩实验治疗”:一名五岁小孩因为从小有“娘娘腔”的行为,父母同实验者一起对他进行“同性恋”矫正,鼓励他做“男孩的事情”,责罚他的“女孩行为”,20岁时男孩向媒体表明自己是同性恋,38岁上吊自杀。


3.有人拿监狱死刑犯做实验,在死刑时没有告诉他,而是用电击模拟了疼痛,再用假血撒下模拟伤口流血,过一会就他真的去世了。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先介绍到这里,具体情节有兴趣自己百度。毕竟是一篇影评,要扯也得扯电影。这次说的电影讲述的也是真实发生的、在“残忍实验”排名有一定地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2010年,有位大神出版了一本书,中文译名为《路西法效应》,讲述作者本人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实验,把招募来个几个斯坦福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模拟犯人,一组模拟狱警,进行为期两周的模拟生活实验。实验完全模拟真实的监狱生活,以至于真正的警察开着警车把他们从家带去监狱进行实验。但才过了六天,实验就被迫终止了,因为这些学生已经进入到了角色当中,狱警用暴力威胁犯人,犯人崩溃到了极限。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本片改编自这个实验的真实过程,情节有微小的调整,但基本还原。整部电影节奏就像是几万里的深海下,一层一层看不见的漩涡不停地、慢慢的、毫不退让的逼近,加上缓慢的悬疑电子配乐,一个音符一个音符蹦出来,推动叙事,让观众看起来十分压抑。而在前面的电子乐和黑暗画风的铺垫后,矛盾慢慢爆发,临界到终点时,镜头几乎全部使用特写,特写角色麻木的表情和僵硬的动作,几乎用特写讲述完了最后的这一次激烈“碰撞”,效果可以,缺点是演员关系交代不清,直观感受很混乱,加重了观众的“不舒服感”。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相当讽刺的一点是,在这一周的监狱实验里,有较大反应的都是“囚徒”一方,近视却不允许戴眼镜,一些小癖好全部被同化,情绪崩溃的他们进行的一些反抗都没起作用,因为“狱警”一方的行为得到了研究者的许可,并且为他们“支招”,挑拨关系让囚徒不团结,以便对付某一个人。于是狱警的行为越来越过分,但他们却表现的相当“称职”,符合这个角色,并且在角色中迷茫。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影片发展到最后,其实所有人都变成了实验的对象。扮演狱警的孩子发泄和支配别人的欲望不断被实现,而对象,就是这九个扮演囚徒的孩子。正如一个离开的黑人研究者说的,他在支配别人行为,掌握他们思考的时候,有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罪恶的深渊。入戏最深的那位“警长”,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就是宣布实验结束之后,还傻傻的问了一句,那我们都能得满分吗?薪酬是不是都可以拿?看到这里,我才想起来,他们只是单纯的学生。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我曾经跟别人说,如果我有钱了,我要去拍一部纪录片,记录不同文化阶层和经济阶层都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小孩。可是突然发现人都是一样的,不论年龄性别,除了从基因里得来的那一点微妙的性格,在脱离了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之后,就是个赤条条的孩子,在暴力里服从,在挑唆中默认,差的就是那么点基因里的性格。比如“囚徒”其中有一位学生,刚开始挑衅狱警,后来教唆朋友一起反抗,最早崩溃的也是他;而另一位则逆来顺受,承受能力高。在这些脱离的社会关系的平等人当中,突然给予一些人很高的权利,比如扮演“狱警”的学生们,才一个星期,他们滥用暴力直到疯狂,还逼迫囚徒性交。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忘记了身份,深深沉迷于这场游戏。可这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实验。他们的悲剧,是实验研究者促使的,而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勤奋,爱财,或者洁癖......你的三观是身边什么样的人悄悄促使的?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最后,建议不要深夜观看这部电影,因为影片极其充满负能量,看完很震惊,会想很多,然而并没有.........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有多少种可能——浅析《斯坦福监狱实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