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的,为什么?

这说科技


有段时间,我逐渐认识到我的表达能力可能有所下降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了!

初高中时期,在我的大作文还写的有情有意的时候,当时的我很喜欢看一些青春文学。后来选择理工科后,逐渐没有对文学的渴望了,看的书便越来越少了。

所有的答题内容开始变得追求逻辑,简洁明了。渐渐的,对一些话题丧失了侃侃而谈的能力,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词穷的窘境。当我看到一些公众号大佬、大v的创作内容时,真的有发自肺腑的羡慕,真真是个文化人啊!

我也渴望变成那样,在行云流水间传递自己的想法,这大概就需要多读多积累了吧!


让我想想zz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以前真的没感觉自己阅读的少,只是最近来了个新同事,因为我们每天见面都会用语言来互怼对方。

其实我原来挺爱表达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变的沉默了,在同事面前称为“老实人”。别人说什么我都不怎么反驳,哪怕说到我的痛点我也会不计较的过去。这样一来,我变成了真正的“老实人”。每次都会感到很憋气。总想他们为什么老是来逗我。有的时候甚至我一句话都没说,他们也能把话题转移到我的身上来。

这个新同事其实我们关系很好,就是喜欢互怼。这时我才发现我自己的缺点在哪,不是我不想用语言来说。是我的知识面太少了。说话也是一门课程。有时候说话说了半天别人没搞懂你想说啥。

虽然已经30了。但是我还是尝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语言表达。还想着试试自己能不能进步。

最近每天阅读一个小时。不论是什么书,我都会大声朗读出来。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能告诉我,我这有有用吗?能提高自己吗?有没有什么建议?



老K大叔


通过读书治愈了自己,让自己变得自信。小时候经历过三年校园霸凌,一直被一群人欺负我的梦魇困扰,那时候心理很变态:只要大家愿意和我做朋友,我哪怕被欺负死我都乐意,直到有一天我的脸被同学划出了满脸的血,那次我哭了,因为事态严重,施暴者的家长带着我上医院,买水果,看我外公外婆(答主本人三年级后一直在外上学)从那以后没人敢欺负我了,因为他们怕欺负我不知轻重而惹麻烦,我也不知道这影响会这么深,后期上大学,上高中总是哭,外向的孤独患者,表面上外向实质上内心敏感,后面看了很多心理学,从武志红开始,我理解了我每种行为的原因,但是同时我也感谢我那段经历吧,正因为被这么伤害过,我现在更能准确感知到别人的需要,同理心是用感性的触角发现问题所在的钥匙,包容度更高了,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但答主现在还是很嫩,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每个人的自信都始于内心,可以见证人心险恶,但从来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如此甚好


悲伤的本质


我是在视频作品拍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说到阅读,我首先想到学生时期老师们苦口婆心的教海:要多看多读多背,书中自有颜如意,书中自有黄金屋。可当时有几个人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有谁又认识到阅读对人生最大的功用: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人生智慧,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可惜人生是单行道,己无法回到学生时代的青葱岁月里。最近,工作之余又搞起了情景喜剧的创作拍摄,每天为剧本结构的安排,镜头的使用,特别是为台词语言的注入、取舍绞尽脑汁,毕竟一个人的学识是有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今日头条的问题回答环节,才发现每个回答的背后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情感的升华,且思维跨度大,形式多样,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更灵活多变,或抽象,或严谨,或诙谐,或调皮,均从不同角度、深度对一个问题进行了全面禅述。阅读他们的文章,让自己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是多么浅薄,别人又是多么锐智,多么优秀,真是高下立判。通过阅读也再一次让我认识到,阅读是一次系统的学习,是强基固本的再次锻练,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能力的最佳途径,并从中打磨了思想,碰撞出灵感,为自己作品的精练和升华起到了决定作用。我爱阅读,更爱今日头条各位老师们的见解和思想,真的爱你们,谢谢你们。



凤人张


王二少上一年级开始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王二少的哥哥从小受我这个当妈妈的影响,比较喜欢读书,阅读能力没问题,自然理解能力也不错,入学后基本不操心。

等到了王二少,都说“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所以管教的比较随意了,根本不爱读书,爱玩手机(惭愧啊)阅读能力可想而知啊!简单说吧,脑子和嘴配合不上。

不爱阅读,阅读能力差,学习上就有些吃力,起码读题都费劲,不能按要求做题,这个倒也问题不大,相信随着识字量加大,慢慢会有进步

但是,没有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明显感觉到王二少性子比较毛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即使集中,时间也很短,做作业也容易马虎。总之,这半年学上的让我很疲惫。

看来,照猪🐷养是不可取滴!但愿现在培养也不晚!让孩子爱上阅读!


王二少上一年级


人最重要的精神,是独立思考,当你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的时候,阅读是丰富你的阅历,提高你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径。

老祖宗们,老早就,简单粗暴的告诉我们,“书中自有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的物质欲望可以通过阅读取得。大文豪黄庭坚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你的精神世界同样来自于阅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阅读。阅读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甭管有多少人教过你读书的方法,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老人家讲的简单直白,通俗来说就是用心去阅读,带思考着去阅读,这样你就可以做到,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带着思考去阅读,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最后纯属个人观点,少看一些所谓成功学和鸡汤类的书,多看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传记和工具类的书,毕竟怎么成功是教不了的,失败的经验或者人性的弱点才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代志大条


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多读书,去图书馆看看,去坐一天,要不去一些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去坐坐,那时候你会感觉读书是有必要的。

有几次我在武汉市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对面坐着一个70岁左右的大爷,慢慢从破旧的包中拿出一个那种很大很破旧的本子本质,拿着一本厚书戴上老花镜,趴在那里看,每一次我遇见那种场景我都后悔我以前没怎么读书。

我现在在大学的时候,每次都有空闲就去图书馆,历史,经济,哲学,小说等等,有名的书读,喜欢的书就读,不在乎考试考不考,大一大二空闲时间读了一百多本书,感觉书读多了脑子清楚一些,思路也开阔有的,大二去公司做销售在外面遇见谁都能聊几句,因为比较喜欢历史,考高中历史的时候,专业课书只用了几天随便翻翻就够了。


不会学习的小可同学


上学的时候,就喜欢上了阅读,那个时候,阅读是为了应对高考,扩展知识面,所以必须要很多很多得来阅读。高考结束后,没有太紧迫的时间,也无需去被迫阅读,一切都要主动去学习,去阅读。到现在,我也没放弃阅读,时不时地就随手拿起一本书,晚上要读书,我认为阅读总是陪在我身边,他好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其实不仅仅是阅读书籍,阅读任何有用取得东西都是可取的,只要不虚度不浪费,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当然,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我阅读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又记不住,那是你没有发现,不管你什么时候阅读什么东西,他都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记忆,说不定在某个时候就会闪现在你眼前,就可以派上用处,那时,你可能不知道这是从从哪里得来的,但是,就这样脱口而出了,没错这就是你脑海深处的记忆。“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多去阅读吧,爱上阅读吧,他不会对你有坏处,只能让你越来越优秀!亲爱的你,一定要爱上阅读,他是你唯一一个不会辜负你的!


小傻姑娘


无法回答准确时间,是越来越觉得阅读很重要。

首先读书的时候,不阅读,考试成绩就下降,当然也默默读了很多课外读物,比如《三毛全集》,三毛描写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新奇好玩、印象实在是深刻。

其次工作了,为了弄懂工作中的难题,就开始买工具书,买前辈写的经验书,工具书需要经常翻阅,随时查找,经验书看过一遍即可,还是需要实践,变成自己真正的实践经验。

最后是闲暇时,比如等车、坐飞机时,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有一次在飞机上看《小姨多鹤》的小说,哭的稀里哗啦,旁边的人给递纸巾,很是感谢和尴尬。

越来越觉得,书能成我我们的好朋友,很俗但是很有道理的话:唯有读书和运动不能辜负,有人认为是美食,本人也赞同。因为需要灵魂和身体有一个在路上。

每个人喜欢的书不同,本人喜欢破案、逻辑强的小说,如《嫌疑人x的献身》,强烈推荐,还有散文、杂文、管理类的、纪实类的。

是越读越觉得重要,阅读越觉得自己知道的有限,在有限的生命力,能督导自己喜欢的书是幸运的。

很多人找碎片化的时间读碎片化的书,不能说不好,但是很多好书,很多心思和故事,需要完整的呈现才更科学,吸收的才更深,所以建议两者结合:碎片化和完整的读。

最后,因为家里有小孩子,也想着说做一个榜样的作用,还有一个私心,等孩子长大了,能做到自己安安静静的读书,我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读书真的是经济实惠的好的独处方式、提升自己的方式!

以上是为什么选择读书的原因,加上一条:因为喜欢!


胡明明律师


1. 阅读能够让你更快乐吗?

阅读能够让你更快乐吗?这是Ceridwen Dovey(编者注:切里德温·多菲,出生于南非的女作家)于2015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一篇文章,提到“读疗”(Bibliotherapy)可用来对付日常焦虑。

什么是“读疗”呢?和其他的therapy(疗法)一样,会有一个读疗师(Bibliotherapist)问你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你日常的情绪波动有关,当然也可能是一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联的问题,但实际上有助于诊断,然后根据你的回答,推荐给你一堆书去阅读,通过阅读进行治疗。最后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通过阅读使得你更加开心幸福,摆脱焦虑。我个人觉得这想法真是棒极了。

在这个世俗时代,阅读虚构作品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升华的途径,所谓升华就是你和世界的距离缩短了。读书作为一个疗救过程,在世界与我之间创造出一个空间。一方面,阅读使你忘却自我,尤其是沉浸在虚构作品中的时候,你暂时抽离了对自身的执着;另一方面,阅读又反过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我,从而不断提醒自己要与自己和解。

“读疗”的历史其实不短了。古希腊底比斯(Thebes)图书馆的入口处就刻着“灵魂疗救处”(The Healing Place of the Soul)。这么说若是过分勉强的话,读疗的历史也至少超过百年了。1899年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随后在一系列的心理治疗中,弗洛伊德开始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文学作品。

1916年《大西洋月刊》登过一篇Samuel Crothers(编者注:塞缪尔·克罗色尔斯,美国人)写的文章叫《文学诊所》(A Literary Clinic),讲述了一个叫Bagster的人,就常常向他人推荐有疗救价值的书籍。例如他曾向一个食古不化的中年人推荐:“你要阅读大量的小说。并且不是那种好读的小说,而是那些让你能够忘却自我的,不怎么愉快的小说。”乔治·伯纳德·肖的小说位列榜首。在Bagster看来,读疗是一门新科学。

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这篇文章,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篇专门讨论读疗法的文章

当然读疗得到大规模应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后满目疮痍,士兵们从前线回到家乡之后,饱受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折磨,其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给士兵们开书单,让他们沉浸到阅读里。这可能也是简·奥斯丁的书在战后畅销的部分原因,因为奥斯丁往往被列在英国战后读疗书单里。

一本书总是能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与你产生勾连。有些人通过美食缓解焦虑,有些人通过运动缓解焦虑,那么自然而然的,有些人就可以通过阅读缓解焦虑。时至今日,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从给囚徒开设的文学课到老年人治疗老年痴呆而自发组织的读书会,都可算是读疗。

Ceridwen的读疗师叫Ella Berthoud(埃拉·伯绍德)。Ella最早有这个读疗的想法,是因为在剑桥大学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好朋友Susan Elderkin(苏珊·埃尔德金)。两人一见如故,当然一开始只是各自推荐给对方觉得好的书籍;友情随岁月增长,她们开始为对方“开书方”,尤其是对方在爱情和工作受挫折的时候,书籍就是疗伤圣药。慢慢地,她们互荐书籍的范围扩展到对方的家人和朋友圈。时光流转到了2007年,她们和另一个剑桥同学一起,将这个非正式的书籍推荐做成了一个正式的“读疗所”(Bibliotherapy Clinic)。

基于她们在读疗所的经验,2013年她们发表了The Novel Cure: An A-Z of Literary Remedies一书,随后被译成各国文字。这本书的书名不好翻译成中文,因为Novel在这里是个双关语,既有新奇又有小说之意,或许可以译为《小说药:文学治疗A-Z》。各个国家的读疗师随后因地制宜,推出了各自本地化的读疗书单。

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作品的中文版《小说药丸》

2. 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对那些长期与伟大书籍为伍的人来说,这些读者早就开始了读疗。读书一直被认为有助于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你处理人情世故。然而,这些所谓读书的好处,到底有什么证据呢?

19世纪中叶,对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的研究表明我们对他人能同情共感。他人的一个行为能让我们感同身受,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做同样行为的时候有自己的感受,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镜像神经元投射到他人的行为上,就像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一样。

进入2000年以后,大量基于核磁共振(fMRI)对人类大脑扫描的研究,都发现类似的结果:人类脑部神经元在书上读到一种经验的表现和在实际生活中经历同样经验的表现是一致的。这就能解释何以我们从书上读到的东西,能打动我们。我们脑部活跃的神经元才是读疗有效的基础。

例如,2013年,David Kidd(编者注:大卫·科默·基德,心理学家)和Emanuele Castano(编者注:埃马努埃莱·卡斯塔诺,心理学家)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阅读经典小说能改善心智》(Reading Literary Fiction Improves Theory of Mind),证实了阅读更多文学虚构作品能提高我们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更能让我们对他人同情共感。小结起来,后续的经验证据多方面证实了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当然,从对他人的感同身受到更进一步去帮助他人,增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这是需要迈很大的一步。就算所有人都有同情心(empathy),但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不是所有人都是慈善家、捐赠人或志愿者。不管读多少小说也不会改变这一点。

但即便阅读小说不能让我们对他人好一点,也的的确确能让我们对自己好一点。尤其是抽离日常焦虑,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总体来说,比起那些不读书的,经常阅读的人睡得更好、自尊程度高、焦虑程度更低、更不容易抑郁。小说和诗歌就像是良药,通过想象(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治愈我们。

3. 囤而不读的书有价值吗?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假如读疗中开设的一系列书单,你没有时间读完怎么办呢?书太多了,难道不会产生新的焦虑么?比如我的朋友圈里,本力兄的网站就推出了100本经济学书籍,这还仅仅是2019年;而徐瑾的读书会推出的足足有167本之多,她自己年度选了10本。

我过去十几年几乎每年都推荐10本。所有这些,其实都会给人一种新的焦虑。

或者让我换个稍微不同的问题:你拥有的书籍明显超过了一生的阅读能力,怎么办?你买买买,但有些书买回来就束之高阁,甚至连塑封都还在,有意思么?日语里有个词叫tsundoku (積ん読),就是“买了书堆在家里没有看”的意思。

对付“囤书癖”有两种办法:一种当然是变得越来越挑,挑经典来读大致不错。当然这一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大概率行不通,因为即便只是选经典,也很多啊。试问你难道不会“惊恐地想起还有那么多名著没有读过”?

另一种则是随他去吧。

不管怎么样,“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焦虑感是无法通过另一张读疗书单来解决的。只是按照《黑天鹅》作者塔勒布(Nassim Taleb)的说法,囤而不读,也许并没有那么糟糕。你换个思路,可能另有收获。

《黑天鹅》

据艾柯(Umberto Eco)自己的说法,他家里大概有30000藏书。但艾柯仔细算过,假如一个人从十岁认得差不多七七八八的字,能开始读,而且活得也不短,读到八十岁,平均而言每天读一本书,大概只能读25000本出头。所以3万本藏书当然是超过了艾柯能阅读的量。

那么艾柯为什么要占有那么多书呢?我的一个猜想是:艾柯并不是想要展示自己读了多少,而是展示自己想读多少的雄心。而按照塔勒布更进一步的说法,这种雄心甚至比你读了多少书更重要。

艾柯在他的书房

另一方面,那些你架子上没有读过的书(日语里的tsundoku,塔勒布笔下的“antilibrary”)日日夜夜都在盯着你,提醒你对未知的东西保持敬畏。这种“敬畏未知”的提醒鞭笞你继续不断阅读学习,永不满足于已知,从而能让人不断调整对自己的评价,在人生的一系列决策中,作出更好的选择。

而反过来,那些不囤书的人,实际上没准已经放弃了智识上的追求,满足于已知的东西,甚至还沾沾自喜,并不能助益人生决策。

我那些从【读品】时代一路走来的朋友们,日常也经常会和我提及“囤书”最大的苦恼,倒不在于书,而在于房。在中国的大城市,书多或许只是一种表面焦虑,用来放书需要房子才是真焦虑。

我通常宽慰几句,现在觉得这问题还有点公共性,就干脆小结一下。首先,从装修成本的角度来看,家中多几面书架为墙,也许还是省钱的;其次,要考虑代际效应。大部分情况下,家中有书的家庭,小孩子的整体学习能力会强一些。因为家中有书其实是一个信号,表明父母愿意在孩子身上投资。而小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是终身受益的(参见本文第一部分对“阅读使你更快乐吗”的回答)。

囤而不读的书当然是你无知的象征,但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你就已经远远远胜于绝大部分围观群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