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請孔明共破曹兵,孔明不住周瑜軍營,卻安身一葉小舟,為何?

原度拾趣


孔明跟周瑜初次交往,就已看出周瑜心胸狹窄,雖然也很有才,也有智。但是對於能夠看透他心思,並且某種程度下比他聰明的人,他是絕對不能容忍。並且要想方設法置孔明於死地。但是由於正值孫劉聯合,並且共同想出火攻的方法後,周瑜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實施手段了。但是出於大義,他又不能明殺,所以就叫諸葛亮三天內要造出十萬多支箭,這在當時當地情況下是無話如何也辦不到的,所以才引出了草船借箭的傳奇故事。一計不成又施一計,步步追殺。火攻要借東風,當時要有東風是很難的。但是諸葛亮鬼才之神,驚天之材,這種情況,熟知天文地理的他諳熟於胸,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間瑜又怎能看出其中的奧妙呢?諸葛亮聰明就聰明在料事如神,事先準備一小舟就是備不時之需。所以借完東風后,立馬開溜,這就是大材之智,也只有諸葛亮才有這本事。事實已證明,諸葛亮這種做法是絕對正確的。


劉海1688


主要是安全和清靜和避嫌。

諸葛亮先生身負孫劉結盟的重要使命,去東吳談判。

劉備的實力和孫權沒法比,劉備當時最大的優勢就是仁德劉皇叔的好名聲,部隊比較少,大概只有萬把人。而孫權的軍隊大概在三萬以上,數倍於劉備。

孫權周瑜其實是藉助於劉備的名聲,而不是實力。

1.安全問題

雖然孫權周瑜,在一般情況下,不會殺掉諸葛亮,或者把諸葛亮捆綁起來送交曹操,但是也保不齊不會這樣做。所以,住在小舟之上,跑起來方便點。

這個是次要原因。

2.清靜
這個是主要問題。軍營之中,人來人往,人喊馬嘶,不是敲鑼就是打鼓,比起江邊小舟要亂騰的多。

3.避嫌

周瑜的軍營、大帳都是軍事機關,保密機關,所以諸葛亮如果住在軍營,周瑜要派人,名為保護,實則看管,對周瑜和諸葛亮都是不方便的。

如果諸葛亮住在江邊,大家都放心。


陳健4396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他著名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詞句。羽扇綸巾,留給後人的印象是諸葛亮裝束的標準形象,很多人認為說的是孔明,其實蘇軾指的是周瑜。

歷史上孫劉聯合抗曹、赤壁之戰確有其事。年長諸葛亮九歲的東吳大都督周瑜才是主帥,諸葛亮則是盟軍派出的一個高參而已。

由於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寫的過於精妙,以致書中被再塑造的人物和巧編的故事,一直被後人當做史來讀。影響極深。

赤壁之戰做為一個重要章節寫的更精彩。借刀殺人、離間計、苦肉計、連環計更運用到出神入化。孔明和周瑜做為兩個主要人物,著墨最多也相當精細。。

諸葛亮在人們的心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書中更被描寫成料事如神。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呼風喚雨的神人。故魯迅先生對這些描寫,己把諸葛亮當做"多智近似妖"的人。

而對周瑜的塑造,則是對孔明的一種陪襯。雖才華橫溢,卻氣量狹小,容不得高過自己的人。這就是人們後來說的"瑜亮情結"。周瑜至死還在向天發問:"既生瑜何生亮"?

弄清了這些就不難解釋題中的問題。

周瑜的計謀豈能瞞得住孔明?這也是周瑜幾次欲加害他的原因。不住周瑜軍營大帳,是為避遭殺害保全自身。祭壇借來東風后,孔明不知去向。在周瑜決定痛下殺手時,他早已乘坐預備的小船駛向江心,趙雲依計前來接應。周瑜的追兵已望塵莫及。原來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的預料掌控之中。周瑜的後悔應是多餘。


晚亭與落霞同暉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

說周瑜聽完諸葛瑾的話後,更想要殺諸葛亮。第二天點齊軍將後,周瑜進入吳侯府拜辭孫權。孫權說:“都督先行,我隨後立即起兵。”周瑜和程普、魯肅領兵起行,便邀請諸葛亮同往,諸葛亮欣然跟從。大家一同登舟,駕起帆檣,迤邐朝夏口方向行進。離三江口五六十里,戰船依次歇定。周瑜在岸邊安下營寨,岸上依西山結營,在周圍屯住,諸葛亮不隨營同住,只是在江邊一葉小舟中安身。

諸葛亮瞭解周瑜個性,事成之後定容不下自己,自己安身小船之上方便日後撤退!





今生情


周瑜請孔明共破曹兵是《三國演義》中第44回,孔眀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片段。是破曹操前期的思想鬥爭階段,思想是破敵的前提,只有思想統一了,破敵才會成功,否則一片混亂,顧此失彼,周瑜請孔明共破曹兵,孔明不住周瑜軍營,卻安身一葉小舟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使他顧慮。

一、雖然當時與東吳聯合破曹操,但當時東吳上下思想不統一,在他的激將之下,周瑜才肯聯合抗曹,起初周瑜嘴上說是不抵抗的,但說到曹操要迎娶二喬時,才動怒要破曹操,他是真心抗曹,還是為一時之氣,諸葛亮不住周瑜大營,可暗中觀察他真實的動向。

二、是賓主問題,他和周瑜雖然達成了破曹協議,但畢竟他身處異鄉,在別人的帳前指手劃腳,調動兵力,一山不容二虎,住周瑜營中,誰為主帥?誰為副帥?士兵該聽誰調遣,徒添不必要地猜疑,會影響士氣。

三、他可以靜下心來謀略,如何使周瑜的將士奮鬥力戰,我方如何配合,具體用什麼方法破敵,假若這個方案不成立,還會有什麼萬全之策可破曹軍,人馬調配問題,糧草運營問題等,這些靜下心來才會想得面面俱到。

四、住在周瑜營中,周瑜肯定會相商破曹大計,兩人肯定會有意見分歧的地方,就會爭論,費時還會造成誤解誤會,不如各自思量,到時綜合考慮對待。

五、是避免爭功之嫌,他坐舟中實則是在周詳考慮,表象上看起來悠閒無事,鎮定自若,這樣一來周瑜會更加的周密計劃,互相不推諉猜疑。

從以上五點就分析岀,諸葛亮不愧為傑岀的軍事家,一言一行,都關乎軍情變化,他這一做法,去掉了猜疑,顧全了大局。


木火燊輝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周瑜為吳國大都督,其雖深諳軍事,足智多謀,忠勇可嘉,但其心胸狹窄,妒賢嫉能,多次想對諸葛亮下毒手,去除”攔路虎”和競爭對手,以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就在吳、蜀兩家交好,欲請孔明共破曹操、開啟著名的赤壁之戰之時,孔明卻早已看透周瑜過河拆橋、包藏禍心、缷磨殺驢的一貫險惡,在入誤後不去住周瑜的軍營,就是害怕周瑜藉機加害自己。

除此之外,諸葛亮安身小舟,一者方便自己研究部署作戰計劃,確保蜀國的軍事機密不被敵國竊取;二者可以在自己的空間中深思熟慮,觀氣象借風候,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三者作為蜀國的大軍師,為了本國利益與周瑜共謀破曹,不願寄人籬下,以維護自己的聲譽和蜀國的形象。

總之,兵者詭道也。孔明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其之所以能輔佐劉備由弱到強,出奇制勝,建立蜀國,屢建奇功,令人敬服,其決策行動往往奇稀鮮詭,髙深莫測,這也正是許多軍事家的高明迥異之處。




侯爵文泉


孫劉聯合破曹,諸葛亮作為聯合的發起者和劉備代表,可以說對自己的使命和處境清楚得不能再清楚。

前往討論抗曹事宜,諸葛亮代表的是一個國家,而不是一個幕僚身份。外交禮儀和處事細節方面,諸葛亮可算老謀深算。

一,住在周瑜的軍帳,身份不合適。當時沒有現在的“大使館”機構,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代表,身份使然必須和東吳保持適當距離。

二,當時雖然兩國聯合大局已定,但是事事難料,保持適當的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諸葛一生唯謹慎”拿自己小命開玩笑,這不是孔明的性格。

三,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共御外敵時,親如兄弟,但是鳥盡弓藏的事情屢見不鮮。孔明也料定大戰之後無論輸贏,自己的小命都有風險。幾十人住在軍營,周瑜滅口太容易了。

住在船上,就有逃跑的可能,周瑜如不能全部斬殺輿論和道義上會受到譴責,這不是周瑜所希望看到的。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判斷是對的


濟元教育


劉備與東吳孫權最終聯合抗操,諸葛亮功不可沒,諸葛亮前往東吳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和周瑜下決心聯合抵禦強大的曹操!

孔明不住周瑜軍營,安身一葉小舟,主要是為了不受制於周瑜的牽絆再者能夠與自家人聯繫方便、也能避免周瑜的不良傷害!事實證明孔明完成破曹大計順利脫身、安身一葉小周是正確的選擇!



泰安方圓


自衛,防止暗殺……


甜瓜20875


孔明不住在東吳大營。原因有兩個。

第1個。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很顯然三國演義裡也寫了。赤壁大戰勝利了,終於就想把孔明幹掉。那個時候孔明已經駕著小舟逃跑了。

第2個。孔明在小舟裡出謀劃策。不僅是為東吳出謀劃策。還要為劉備出謀劃策。

當這裡東吳和曹操乾的正起勁的時候。

劉備那裡已經在為謀取荊州做準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