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请孔明共破曹兵,孔明不住周瑜军营,却安身一叶小舟,为何?

原度拾趣


孔明跟周瑜初次交往,就已看出周瑜心胸狭窄,虽然也很有才,也有智。但是对于能够看透他心思,并且某种程度下比他聪明的人,他是绝对不能容忍。并且要想方设法置孔明于死地。但是由于正值孙刘联合,并且共同想出火攻的方法后,周瑜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手段了。但是出于大义,他又不能明杀,所以就叫诸葛亮三天内要造出十万多支箭,这在当时当地情况下是无话如何也办不到的,所以才引出了草船借箭的传奇故事。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步步追杀。火攻要借东风,当时要有东风是很难的。但是诸葛亮鬼才之神,惊天之材,这种情况,熟知天文地理的他谙熟于胸,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间瑜又怎能看出其中的奥妙呢?诸葛亮聪明就聪明在料事如神,事先准备一小舟就是备不时之需。所以借完东风后,立马开溜,这就是大材之智,也只有诸葛亮才有这本事。事实已证明,诸葛亮这种做法是绝对正确的。


刘海1688


主要是安全和清静和避嫌。

诸葛亮先生身负孙刘结盟的重要使命,去东吴谈判。

刘备的实力和孙权没法比,刘备当时最大的优势就是仁德刘皇叔的好名声,部队比较少,大概只有万把人。而孙权的军队大概在三万以上,数倍于刘备。

孙权周瑜其实是借助于刘备的名声,而不是实力。

1.安全问题

虽然孙权周瑜,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杀掉诸葛亮,或者把诸葛亮捆绑起来送交曹操,但是也保不齐不会这样做。所以,住在小舟之上,跑起来方便点。

这个是次要原因。

2.清静
这个是主要问题。军营之中,人来人往,人喊马嘶,不是敲锣就是打鼓,比起江边小舟要乱腾的多。

3.避嫌

周瑜的军营、大帐都是军事机关,保密机关,所以诸葛亮如果住在军营,周瑜要派人,名为保护,实则看管,对周瑜和诸葛亮都是不方便的。

如果诸葛亮住在江边,大家都放心。


陈健4396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他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词句。羽扇纶巾,留给后人的印象是诸葛亮装束的标准形象,很多人认为说的是孔明,其实苏轼指的是周瑜。

历史上孙刘联合抗曹、赤壁之战确有其事。年长诸葛亮九岁的东吴大都督周瑜才是主帅,诸葛亮则是盟军派出的一个高参而已。

由于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写的过于精妙,以致书中被再塑造的人物和巧编的故事,一直被后人当做史来读。影响极深。

赤壁之战做为一个重要章节写的更精彩。借刀杀人、离间计、苦肉计、连环计更运用到出神入化。孔明和周瑜做为两个主要人物,着墨最多也相当精细。。

诸葛亮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智慧的化身。书中更被描写成料事如神。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呼风唤雨的神人。故鲁迅先生对这些描写,己把诸葛亮当做"多智近似妖"的人。

而对周瑜的塑造,则是对孔明的一种陪衬。虽才华横溢,却气量狭小,容不得高过自己的人。这就是人们后来说的"瑜亮情结"。周瑜至死还在向天发问:"既生瑜何生亮"?

弄清了这些就不难解释题中的问题。

周瑜的计谋岂能瞒得住孔明?这也是周瑜几次欲加害他的原因。不住周瑜军营大帐,是为避遭杀害保全自身。祭坛借来东风后,孔明不知去向。在周瑜决定痛下杀手时,他早已乘坐预备的小船驶向江心,赵云依计前来接应。周瑜的追兵已望尘莫及。原来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掌控之中。周瑜的后悔应是多余。


晚亭与落霞同晖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说周瑜听完诸葛瑾的话后,更想要杀诸葛亮。第二天点齐军将后,周瑜进入吴侯府拜辞孙权。孙权说:“都督先行,我随后立即起兵。”周瑜和程普、鲁肃领兵起行,便邀请诸葛亮同往,诸葛亮欣然跟从。大家一同登舟,驾起帆樯,迤逦朝夏口方向行进。离三江口五六十里,战船依次歇定。周瑜在岸边安下营寨,岸上依西山结营,在周围屯住,诸葛亮不随营同住,只是在江边一叶小舟中安身。

诸葛亮了解周瑜个性,事成之后定容不下自己,自己安身小船之上方便日后撤退!





今生情


周瑜请孔明共破曹兵是《三国演义》中第44回,孔眀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片段。是破曹操前期的思想斗争阶段,思想是破敌的前提,只有思想统一了,破敌才会成功,否则一片混乱,顾此失彼,周瑜请孔明共破曹兵,孔明不住周瑜军营,却安身一叶小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使他顾虑。

一、虽然当时与东吴联合破曹操,但当时东吴上下思想不统一,在他的激将之下,周瑜才肯联合抗曹,起初周瑜嘴上说是不抵抗的,但说到曹操要迎娶二乔时,才动怒要破曹操,他是真心抗曹,还是为一时之气,诸葛亮不住周瑜大营,可暗中观察他真实的动向。

二、是宾主问题,他和周瑜虽然达成了破曹协议,但毕竟他身处异乡,在别人的帐前指手划脚,调动兵力,一山不容二虎,住周瑜营中,谁为主帅?谁为副帅?士兵该听谁调遣,徒添不必要地猜疑,会影响士气。

三、他可以静下心来谋略,如何使周瑜的将士奋斗力战,我方如何配合,具体用什么方法破敌,假若这个方案不成立,还会有什么万全之策可破曹军,人马调配问题,粮草运营问题等,这些静下心来才会想得面面俱到。

四、住在周瑜营中,周瑜肯定会相商破曹大计,两人肯定会有意见分歧的地方,就会争论,费时还会造成误解误会,不如各自思量,到时综合考虑对待。

五、是避免争功之嫌,他坐舟中实则是在周详考虑,表象上看起来悠闲无事,镇定自若,这样一来周瑜会更加的周密计划,互相不推诿猜疑。

从以上五点就分析岀,诸葛亮不愧为杰岀的军事家,一言一行,都关乎军情变化,他这一做法,去掉了猜疑,顾全了大局。


木火燊辉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为吴国大都督,其虽深谙军事,足智多谋,忠勇可嘉,但其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多次想对诸葛亮下毒手,去除”拦路虎”和竞争对手,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就在吴、蜀两家交好,欲请孔明共破曹操、开启著名的赤壁之战之时,孔明却早已看透周瑜过河拆桥、包藏祸心、缷磨杀驴的一贯险恶,在入误后不去住周瑜的军营,就是害怕周瑜借机加害自己。

除此之外,诸葛亮安身小舟,一者方便自己研究部署作战计划,确保蜀国的军事机密不被敌国窃取;二者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中深思熟虑,观气象借风候,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者作为蜀国的大军师,为了本国利益与周瑜共谋破曹,不愿寄人篱下,以维护自己的声誉和蜀国的形象。

总之,兵者诡道也。孔明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之所以能辅佐刘备由弱到强,出奇制胜,建立蜀国,屡建奇功,令人敬服,其决策行动往往奇稀鲜诡,髙深莫测,这也正是许多军事家的高明迥异之处。




侯爵文泉


孙刘联合破曹,诸葛亮作为联合的发起者和刘备代表,可以说对自己的使命和处境清楚得不能再清楚。

前往讨论抗曹事宜,诸葛亮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幕僚身份。外交礼仪和处事细节方面,诸葛亮可算老谋深算。

一,住在周瑜的军帐,身份不合适。当时没有现在的“大使馆”机构,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代表,身份使然必须和东吴保持适当距离。

二,当时虽然两国联合大局已定,但是事事难料,保持适当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诸葛一生唯谨慎”拿自己小命开玩笑,这不是孔明的性格。

三,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共御外敌时,亲如兄弟,但是鸟尽弓藏的事情屡见不鲜。孔明也料定大战之后无论输赢,自己的小命都有风险。几十人住在军营,周瑜灭口太容易了。

住在船上,就有逃跑的可能,周瑜如不能全部斩杀舆论和道义上会受到谴责,这不是周瑜所希望看到的。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判断是对的


济元教育


刘备与东吴孙权最终联合抗操,诸葛亮功不可没,诸葛亮前往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下决心联合抵御强大的曹操!

孔明不住周瑜军营,安身一叶小舟,主要是为了不受制于周瑜的牵绊再者能够与自家人联系方便、也能避免周瑜的不良伤害!事实证明孔明完成破曹大计顺利脱身、安身一叶小周是正确的选择!



泰安方圆


自卫,防止暗杀……


甜瓜20875


孔明不住在东吴大营。原因有两个。

第1个。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很显然三国演义里也写了。赤壁大战胜利了,终于就想把孔明干掉。那个时候孔明已经驾着小舟逃跑了。

第2个。孔明在小舟里出谋划策。不仅是为东吴出谋划策。还要为刘备出谋划策。

当这里东吴和曹操干的正起劲的时候。

刘备那里已经在为谋取荆州做准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