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南昌地铁3号线、4号线传来重要消息

定了!南昌地铁3号线、4号线传来重要消息

定了!南昌地铁3号线、4号线传来重要消息
定了!南昌地铁3号线、4号线传来重要消息

省里发文!KTV、网吧等可以有序复工复产了!南昌人注意!明天9点!开抢!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编辑:熊一鸣 审定:李丹 核发:杨赟

4月25日

彰显省会担当、唱响“南昌品牌”

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动员大会

在南昌市召开

根据《彰显省会担当 唱响“南昌品牌”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南昌将围绕打造“山水名城、生态都市”的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从百姓需求出发,开展“城市体检”,

大力开展

公园绿道建设、河湖水系治理、

城市交通路网、老旧小区环境、

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特色彰显、

管理精细化、重点专项环境、

管理体制机制、城市文明

十大提升行动等30项工作任务。

定了!南昌地铁3号线、4号线传来重要消息

新建和改造21个公园广场

开展城市公园建设。在既有98个3500万平方米公园广场基础上,新建和改造21个公园广场(其中新建7个、改造提升14个),新增公园面积100万平方米;力争2021年底全市打造形成120个公园广场,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提升公园广场的服务性功能。重点实施九龙湖二期、玉带河沿线等项目建设。

开展城市绿道系统建设。拓展延伸现有220公里长度绿道,持续加大全市绿道系统建设,2020年全市新增城市绿道102公里,改造提升原有绿道36.8公里;力争2021年底达到438公里,构建以城市绿道为骨干,社区绿道为补充,涵盖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的绿道网络体系,形成“四横、七纵、八环”的城市绿道网络系统,努力把南昌打造为绿道之城。以建设“花园城市”为目标,2020年持续对全市150条道路实施常态化彩化,对现有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进行优化、美化改造;巩固加强现有30条市花月季大道管护工作,持续推广月季花种植。

开展城市邮票绿地建设。在城区现有136个邮票绿地基础上,利用城市拆违区、斑秃区、废弃地、边角地带、老旧社区见缝插绿,补足休闲、体育、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满足市民基本需求。2020年全市增设126个“口袋公园”“邮票绿地”,其中城区增设108个,增加公园绿地46.23万平方米。2021年持续推进50个“口袋公园”“邮票绿地”建设,基本达到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赏景的观景效果。

全面完成幸福渠流域

8条河23.4公里整治任务

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重点围绕“一江三河串十湖”,实现“抚水润豫章,赣江活洪城”。充分发挥五干渠、六干渠连接艾溪湖、青山湖、象湖和抚河的纽带效应,使全市城区内河水系总长度达到138.06公里、湖泊面积达32.26平方公里。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青山湖区幸福渠整治工程,2020年底完成幸福东河、昌东大道排水河、罗家河等3条河流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幸福渠流域8条河23.4公里整治任务。

开展河湖水环境整治。旨在全面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全市带着Ⅳ类及以上水进入小康社会。2020年重点推进南昌县赣江岸线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进贤县青岚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新建区、经开区、红谷滩新区前湖及乌沙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鄱阳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和消灭V类及劣V类水专项行动。2021年继续大力推进河湖水环境整治工程,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促进城区污水提质增效。对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进一步提质增效,2020年全市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45%、2021年达到51.33%的目标,保持已消除的10处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全力推进湾里区、航空城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确保2020年提标改造到位,实现城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推进青山湖、红谷滩、九龙湖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确保2020年完成主体工程,实现城区污水全处理;加快推进南昌市城区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达标整治工程污水管网系统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城区管网;加快推进象湖及抚河故道及东南北湖及贤士湖水生态修复工程,率先实现城区湖体水质达到IV类标准;加快完成青云谱区大梵寺水体整治;加快完成前湖上游外源截污,进一步完善前湖流域管网缺陷。

2020年底开通3号线,2021年开通4号线

推进城市快速路网建设。持续推进“十纵十横”城市干线路网建设,2021年底,城市“一环”全面建成,城市“二环”加快实施,城市“三环”基本形成,达到“10分钟上城市干线道路,20分钟上环城高速出城,市域范围内30分钟可达”的目标。2020年加快九龙湖过江通道、沿江中北大道、九洲高架快速路东延、西二环高速公路、城市二环北段、S49枫生快速路提升改造等城市快速路网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力争九龙湖过江通道、沿江中北大道、九洲高架快速路东延、西二环高速公路在2020年底前开工建设;加速实施桃新大道(昌南大道-南外环)、昌西大道工程,2020年底前实现昌东大道拓宽改造竣工通车。2021年进一步完善沿江中北大道等项目前期相关报批手续,启动城市二环北段、S49枫生快速路提升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桃新大道(昌南大道-南外环)、昌西大道工程完工。

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现有1号线一期和2号线开通基础上,到2020年底开通3号线,2021年开通4号线,南昌轨道运营线网进入“放射+网格”时代,总运营里程达128.3公里,日均客流量达百万人次。重点加快推进第二轮轨道交通规划调整申报事项和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加快轨道3号线、4号线工程建设,力争4号线基本洞通,1号线北延和2号线东延力争开工建设;2021年力争轨道4号线在12月底前开通试运营,1号线北延和2号线东延工程车站进入土建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开展城区断头路攻坚行动。2021年底基本打通老城区存量断头路,进一步优化老城区道路交通系统,切实改善对外交通节点和微循环,让市民交通出行更加便捷。2020年全力实施紫金路、郭家庄路(朝阳洲中路至朝阳洲南路)、白玉兰路(解放路-昌泰路)、艾溪湖二路(尤氨公路至以西200米)、殷王路(龙竹路-罗家大道)等17条断头路打通工程,力争12月底前全面完工。2021年持续加力,打通紫金园路、生米大道等一批断头路。

重点对247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

涉及100100户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全市下发1086个老旧小区三年改造计划(2020年—2022年),在已完成331个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按照“保基础、提功能、促品质”改造标准,因地制宜、延续文脉、留存特色,以普惠化“微改造”为主,综合打造一批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小区风貌。2020年重点对247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100100户,惠及市民32万余人,其中“微改造”小区229个;综合示范改造小区18个,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生活品质。

推进城区街道改造。2020年对78条道路实施“白改黑”,市级重点对洪都大道、象山路、叠山路等道路实施全要素、全方位改造提升,县区对英雄大道、渊明北路、昌东西路、长旺路等道路进行提升改造。2020年每个城区至少实施2条道路建筑立面综合改造。2021年继续对永叔路、民德路等一批道路实施改造提升。

规划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我市在全国率先推行“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社区配套教育、医疗、助老、商业、文体5类服务形态及若干衍生业态,解决市民社区生活痛点难点问题,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试点建成42个“1+5+X”社区邻里中心基础上,2020年全市计划推进150个建设任务;2021年底,建成200个左右,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全市新增泊位12万个

打响“厕所革命”。按照省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城区(含县城驻地镇)现有1879座公厕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厕建设力度,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管理规范、如厕文明的城区公厕服务体系,努力形成10分钟步行如厕圈。2020年计划完成公厕新建326座、改造64座,年底公厕达到2205座,完善厕所服务功能和管理制度及公厕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厕所建管向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

优化农贸市场环境。重点对全市的农贸市场进行环境整治,围绕“干净、整洁、有序、便民”的要求,强化日常监管,不断提升现有101个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农贸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全力打造环境干净整洁、经营秩序井然、管理文明规范、基础设施完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满意“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农贸市场。2020年开展全市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集中力量对城区农贸市场进行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考核机制,有效破解农贸市场长效管理难题,实现农贸市场日常管理精准化、规范化、常态化。2021年,持续加大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力度,重点完成10个农贸市场提升改造。

增设停车设施。重点推进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的建设,按照“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道路停车为补充”的原则,科学施划道路泊位,有序开放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设施,加大物联网、人工智能、车路协同、无感支付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停车设施效率,补齐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短板,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2020年全市新增泊位12万个,其中配建泊位8.7万个、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改造临时停车泊位5000个、增划路内停车泊位2000个、开放公共机构停车泊位6000个;2021年新增不少于12万个停车泊位。通过两年努力,全市停车泊位力争达100万个。

加快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力争2020年底开街营业

提升特色街区。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为目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水平建设”原则,围绕“一街一特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南昌市特色街区改造提升,不断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和提升南昌城市品牌形象。结合全省特色街打造三年行动计划,在现有699艺术街区、青云小镇等17条特色街基础上,再培育认定一批市级以上特色街,力争市级特色街达到20条以上。在积极推进万寿宫步行街申报国家第二批高品位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基础上,重点加快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力争2020年底开街营业。继续指导好胜利路步行街、699艺术街区按国家高品位步行街标准培育提升。

提升特色旅游。以打造全国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充分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元素,挖掘“豫章十景”等旅游特色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推进特色旅游提质升级,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亮点。重点打造提升滕王阁5A级景区,策划打造一台集艺术性、观赏性、高水准于一体的滕王阁旅游演艺精品;加快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一期)项目建设并对外开放;推动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小平小道等国家4A级景区创建;结合华侨城、玛雅乐园文旅项目,实施象湖风景区旅游提升项目建设,将其打造成南昌旅游“网红打卡点”。

保护修缮文化街区。深度提炼文化街区中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元素,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迹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守住城市根脉、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快推进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积极筹备进贤仓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持续打造提升百花洲文化艺术街区,积极推进江纺、洪都等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努力打造独具城市特色的文化名片。

完成26座城市桥梁、隧道检测和维修加固,10000盏路灯节能改造

落实精细化市容环卫管理。重点解决环境卫生的问题,包括主次干道、临街店面、街巷社区、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实现“路见本色、面呈原色、树显古色”的目标,唱响“洁净南昌”城市品牌。深化“马路本色”行动,进一步固化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人行道冲洗、快速流动保洁”作业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以克论净”考核机制,力争解决开放式老旧小区环卫保洁问题。持续提升环卫保洁机械化清扫率,确保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5%以上,力争100%。推动市容环卫保洁由平面向立面延伸,建立沿街建(构)筑物立面和树木定期清洗机制。

落实精细化市政设施管护。加大市政设施管理、养护、监测,保障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安全正常运行。大力开展市政设施专项整治,确保市政设施完好率95%以上;2020年完成26座城市桥梁、隧道检测和维修加固;实施城市路灯照明“暗改亮”项目,对背街小巷及开放式社区进行补亮增亮,完成10000盏路灯节能改造,淘汰高耗能的高压钠灯,对使用时间较长、照度不足的LED灯进行更换,充分展现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品位。

落实精细化通道沿线环境提升。计划提升市域内通道沿线综合环境品质,打造整洁美观、富有地域特色的通道沿线风光带。持续巩固地方和铁路“双段长”制、路域环境整治成效基础上,重点围绕城市一环、二环沿线实施整治。2020年底力争完成西外环高速整治、昌九快速路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南外环及昌宁高速周边、高新区城市高速出入口、西外环高速沿线整治工程(湾里、经开段)等主要通道及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重点对非法营运开展统一行动

推进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标准化建设

推进城市交通场站环境整治。目标是使城市交通场站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营运秩序规范有序,功能品质全面提升。将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营运秩序大规范、长效机制大巩固三大攻坚行动, 2020年,通过市区联动、集中查处、从严处罚,重点对非法营运开展统一行动,有效改善交通场站环境。2021年,全面对交通场站周边违法行为实施严管重罚,使交通场站周边非法营运、喊客、拉客现象得到有效遏止,实现综合环境有效改善,客运市场健康发展。

推进工地环境整治。重点是推进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六个百分之百”的目标,即施工现场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工地路面100%硬化,土方开挖100%湿法作业,出工地车辆100%冲洗,渣土车辆运输100%密闭,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扬尘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四不开工、四不开门”管理措施,加强对施工工地、拆迁工地日常监管,推广智慧工地管理。

推进城市交通乱象整治。通过开展交通乱象整治,使全市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设施规范齐全,交通拥堵有效缓解,通行效率明显提高。大力开展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违法必纠、见违必治、严管重罚。按照“一点一策”原则,开展交通堵点治理。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维护,增设一批交通卡口、电子警察、监控等科技设备。不断巩固治超成果,优化超限超载检测站点布局,持续严厉打击和遏制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行为。2020年完成第一批10个不停车检测点建设及检定任务。2021年全面完成第二批不停车检测点建设,深化不停车检测点非现场执法。

大力推动市政设施、环卫保洁、园林绿化、污水治理等四大行业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工作

贯彻城市“管、监、养”改革。重点是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通过改革监管和养护模式、增设监管机构、明确市区两级监管分工,实行市级行业监管和区级属地化监管,推动构建管理科学、监测全面、养护精细、执法高效的“四位一体”城市管理运行体系。2020年制定《南昌市城市“管理、监测、养护”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2021年大力推进城市“管、监、养”改革,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监测监管机制和养护市场体系。

贯彻城市管理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环卫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垃圾清运、路灯照明管理、市政设施养护市场化改革,做到“花钱养事、不花钱养人”,构建多元参与的城市治理机制。2020年大力推动市政设施、环卫保洁、园林绿化、污水治理等四大行业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工作。2021年在全市城市管理系统范围内逐步推进市场化工作。

建立城市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立足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行政执法六大行业领域,在规划体系建设方面,2020年完成《南昌市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按照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编制原则,分年度推进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按照遵循上位、全面覆盖建设要求,逐步推进城市管理六大行业领域各专项标准编制,2021年推进并完成《南昌市城市管理标准(总则)》统筹编撰工作。

切实制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

狠刹互相攀比的奢靡之风

注重城市创建巩固提升。牢固树立“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建立健全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机制,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有效推进创建工作落实落地。将创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做到创建常态长效。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相关标准,加强网上资料申报、实地测评及入户调查工作,全力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复牌”工作。

着力城市移风易俗提升。通过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形成绿色、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祭祀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扎实做好禁燃禁放工作;切实制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狠刹互相攀比的奢靡之风,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大力营造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社会氛围。

涵养市民文明素质。通过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大力推动落实《南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入开展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祭扫、文明养犬等“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不断强化市民文明意识,提升城市内涵,努力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城市治理工作格局。

领导说了

这篇稿件

定了!南昌地铁3号线、4号线传来重要消息

只要超过8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