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你真的合格吗?小心别把孩子给逼死了

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衣食无忧,成龙成凤,过得体面,活得潇洒。

物欲横流的社会,养一个孩子,满足他的吃穿住用行尚且不容易。若再加上教育资源的投入,那就更有说不完的话题!总而言之,家长的普遍心声就是:别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别的孩子会的,我家孩子也得学。

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你真的合格吗?小心别把孩子给逼死了

经常听到家长在班级群里发出这样的感慨:就怕我儿不学好,他只要能考上某某学校,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他供出来。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中国父母在家庭地位中的绝对权威

其实中国家庭里的孩子他们很苦,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然而越来越越残酷的真相告诉世人:越是强势的父母,孩子越容易制造麻烦。没有个人空间的生命,脆弱得让你难以想象

作为父母的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你真的合格吗?小心别把孩子给逼死了。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自杀,令人痛彻心扉的数据背后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反思

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你真的合格吗?小心别把孩子给逼死了

2020年4月22日,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高二学生从学校实验室楼坠楼身亡。

2020年4月中旬,信阳初三学生跳楼自杀。

2020年3月,河北石家庄市,一名五年级学生上网课不认真,被家长批评,孩子纵身从楼上跳下,当场死亡。

2019年12月,苏州吴中滨江苑突发一起跳楼事件。该生是一名25岁考研在校大学生,从26楼跳下坠亡。

2019年2月,深圳宝安区一名13岁男孩儿因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被老师批评,其后在家附近坠楼身亡。

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这背后的思考是沉重而有代价的。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实上,世上也绝不会有思维完全一致的两个人。哪怕是生身父母也做不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立存在的,而且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相处的关系中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感。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病态心理”,把自己的“高价值感”建立在别人的“低价值感”上,对别人造成赤裸裸的伤害。

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你真的合格吗?小心别把孩子给逼死了

父母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训斥我们:

你怎么这么笨,除了吃你还会做什么?

你就不能考个双100吗?这智商一点儿都不随我。

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真是无语。

事实上,都是做家长的一厢情愿,用过来人的身份表现的一种“伪神通”。

现在的孩子论智商真的都在父母之上,只是父母从小对孩子大包大揽,阻碍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罢了。孩子明明已经长大了,能力也增强了,能很好的为自己当家做主了,但父母依然不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还出言不逊的不断打击孩子的自尊,否认孩子的各种能力。

没有人喜欢低下的自我价值感,也没有人愿意永远活在别人的否定中。于是那些“经常被他人攻击自己领土的人”,找不到快乐的理由:明明窗外阳光明媚,却没有一抹光线照在自己的身上,于是,他们选择决绝的离开,结束这人世间的煎熬。

网上有一个这样的帖子:有一位网友想找一个女朋友。他的一个朋友发贴建议他说,千万别找那种一直在一个城市出生、读书和工作的女孩。尤其是工作后仍然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女孩。

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一个人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成年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赢得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绝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更多是指心理上的。

对于这种独立空间的渴望,其实就是所有孩子的共同愿望。

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你真的合格吗?小心别把孩子给逼死了

而中国的小孩儿,始终活在父母我监护人的监管和控制之下,从来没有获得过作为一个自然人应有的权利。

从刚刚学会走路起,我们欣喜若狂,步履蹒跚地开启自己探索世界的大门:

打碎了花瓶,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

撒了一地玩具,被训斥不听话。

拿画笔在墙上描绘幸福的一家,被骂是败家玩意儿,白白的壁纸就这样被糟蹋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别人报英语班自己也得学。

别人学舞蹈,自己也被揪着报了名。

别人考了双百分儿,自己直接挨了一顿揍。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命运要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之上?为什么我们的命运要把握在别人的手中?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而言生存就没有意义。

换位思考,每个人都想做自己不是吗?而事实上多数家长都会违心的去要求、控制自己的孩子。

别玩手机了,眼会瞎的。一转眼自己拿着手机一看看半天,眼睛都不带眨的。

刚跟朋友调侃完,我上学的时候是班里边儿倒数第三名。转眼就对着考了第三名的孩子,痛下毒手,边打边骂,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玩意儿,考个第一就那么难吗?

那些用极端方法结束生命的人,他们死的可悲、可叹、可惜。

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你真的合格吗?小心别把孩子给逼死了

然而,所有用极端方法结束生命的人,他们有个共性心理:那就是他们都是生前遭受心理创伤,而且难以愈合的人。

他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考虑问题极端、片面。注意力全放在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中。天长日久,不良情绪积攒到了一定程度后,他们选择了“解脱”。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员李江雪老师说过,其实人在一生当中,产生死的冲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几乎每个人或轻或重的都产生过自杀的冲动。而有的人只是说说罢了,而有的人却把他付出了行动。那些只是说说罢了的人,因为他的生命中还有爱的充斥,足以让他回心转意。

所以在此我呼吁大家:人活在世上,就要与他人建立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我们一定要本着关系中的珍惜原则:彼此尊重,彼此关爱,彼此欣赏,彼此成就。

切记:都是第一回做人,别在与他人相处的关系中做的太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