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青春年华说走就这么走了,给大家留下了什么

早两天得知一则消息:4月17日晚10点左右,在上海卢浦大桥世博大道上,一名17岁的学生突然跃出小轿车,穿过车流,毫不犹豫跳了下去,一位母亲泣地千悔。

据报道,男孩跳桥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过矛盾。母亲开车带他回家时,一路上,不停地责骂孩子,最后车停在路中间,仅用了5秒钟的时间悲剧发生了。

这是怎么了?养这么大容易吗?只要当了爸爸和妈妈的看到这一幕,都很难过!我在码这字时眼角侵湿了纸巾。

我们得到些什么思考?此件事给如今的社会留下了什么?

十七岁的青春年华说走就这么走了,给大家留下了什么

今天的爸爸妈妈心态坏到了极点,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一考试就说,好好考,考不好回来我揍你。孩子一考试就紧张,有个孩子说过去考试后是"单打",现在是"男女混合双打",妈妈说你给咱们家多考一分,就给咱们省下三到五万块钱。自从我上学后,父亲就变成了挣钱机器,我就变成了挣分的机器,我们家没了快乐,变成了战场。有的孩子因为成绩排名在后而跳楼,重点学校很多时候发生这种现象,我们在乎的是孩子的结果,忽视孩子的过程,结果往往都不好。

都说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只注意学习成绩,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其实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困难和挫折作为一种经历,是最好的大学。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

近年来,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话题中,挫折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洗养尊处优的习气,磨砺坚强的意志,学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从而使他们不仅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们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这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十七岁的青春年华说走就这么走了,给大家留下了什么

我们做父母的,不愿让孩子去经历苦难,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但是,生活是无情的,也许有千百种灾难在等待着一个年仅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畏惧这些灾难的人,永远不会有幸福。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很难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族里,少年男子如果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所接纳,必须要通过一次优胜劣汰的近乎残酷的考验:大人们把这些男孩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的滋味,学会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奋力挣扎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已是个成年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才能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权利。这种考验可视为人类早期挫折教育的雏形。当然,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挫折教育,不免有些惨无人道。

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更加重视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

日本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一些平民学校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上课,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和体验生活。这种名为修学旅行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体验生活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开展的挫折教育相仿。

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时受过挫折并不断地解决困难中磨炼出来的。这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幸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百依百顺,只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妈妈爸爸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是让你的孩子一次次地与能磨炼他成长的艰难困苦、失败挫折失之交臂,使得他们缺乏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一旦遭受到挫折,便会无所适从,一蹶不振。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未来竞争激烈的大干世界的。哪位父母又能够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

我想,明智的爸爸妈妈一定不会把孩子泡在蜜罐里,养在温室里,让他们多经历,多磨炼,激发出同情心、责任心和意志力,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是幸福快乐的基础。

最后,希望类似于跳桥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受挫和扛挫能力。鼓励关注和转发,杜绝悲剧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