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論語》識天下(五十六)”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楊伯峻: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覆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道:“這是什麼意思?”孔子道:“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錢穆:孟懿子向:“怎麼是孝道?”先生說:“不要違逆了。”一日,樊遲為先生御車,先生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答他不要違逆了。” 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呀?”先生說:“父母生時,當以禮侍奉;死了,以禮葬,以禮祭。”

李澤厚: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懿子問我如何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 樊遲問道:“這是什麼意思?”孔子道:“父母親活著,按照禮制來事奉;死了,依照禮制來安葬,依照禮制來祭祀。”

詳解:“孝”,對於孔子、儒家來說,只是一個很日常的概念。在孔子那裡,絕對沒有後世被改裝的所謂“以孝治天下”的想法。孟懿子,魯大夫,其父要求其學禮於孔子,也算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但此人對孔子有點像猶大之於耶穌,所以後來一般都不把他當成孔子的弟子。

“違”,本義“離開”;“無違”,就是不要離開當下社會的現實,這包括了文化、經濟等。後來有些人把“無違”當成不要違背父母,這顯然是不對的,於實際情況不合,難道殺人放火之輩就沒有兒女?難道他們的兒女也要跟著殺人放火才是“無違”?而且,孔子在後面也給出了“無違”的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裡,孔子強調的是“禮”,由於“禮”在《論語》中被反覆提到,很多相關問題必須在後面逐步解決,但這裡必須首先知道,“禮”對於孔子來說是當下的,沒有超越現實永恆不變的“禮”。

“禮”,最初與“祭神求福”的“禮儀”相關,進而引申到社會生活中各種行為上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而這,必然與當下社會當下本身相關。而“孝”本身,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範,同樣具有當下性。因此,在孔子看來,所謂的“孝“,是在社會行為規範的動態系統中一個當下的呈現。沒有任何先驗的規範,使得“孝”有絕對不可更改的標準。如果你父母是漢奸、東條英機,大義滅親就是最大的“孝”,這才是真正的“無違”。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離開。”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說:“不要離開”。” 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道:“父母在世,用社會當下約定俗成的規範去侍奉他們;父母去世,用社會當下約定俗成的規範去安葬、祭祀他們。”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楊伯峻: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爹孃便行了。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孃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分別呢?”

錢穆:子游問:“怎麼是孝道?”先生說:“現在人只把能養父母便算孝子。就是犬馬,一樣能有人養著。沒有對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處作分別呀!”

李澤厚:子游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今天所謂孝只講能夠養活父母。人也一樣養活狗、馬。不尊敬,那有什麼區別?”

詳解: 本章字面意思很清楚,但與上章視角不同。上章是站在整體的社會結構角度審視“孝”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範的當下性。而本章,是站在具體個體的角度,審視“孝”作為一個具體的個體行為的當下性。所謂“在貌為恭,在心為敬”,孔子強調“敬”,而不是表面上的“養”。心,惟在當下,一心不敬,則不過將父母當成犬馬,即使能養之,又有何益?

白話直譯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孝。孔子說:“能養父母就被認為是現在的孝了。甚至狗和馬,都會有人養;如果內心不敬,又用什麼來區別這兩者?”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