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三歲的小寶總愛帶著東西出去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什麼腳踏車、玩具、氣球等等,但是東西老愛被人搶,她總是被氣得哇哇大哭。

為此,她爸責怪我,是不是孩子太溫順、太懦弱了,總被欺負?我們是不是應該教她兇一點。

這可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仔細想想,七歲的大寶卻與之相反,她是經常想玩別人的東西,搶著玩還不想還給別人,惹得小夥伴之間的關係也不好,常常為此鬧得不愉快。

也許不是孩子們的性格有問題,應該是她們與人相處的能力還需要培養。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一、孩子惹別人或者被惹、欺負別人或者被欺負,這些都屬於社交問題範疇,這些情況在孩子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經常發生,許多家長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強制執行,常見的有三種慣例處理方法:

第一種:放任型。小孩就是這樣,長大就能懂。

第二種:控制型。常見的就是數三下,1、2、3,威脅孩子必須執行。

第三種:溺愛型。不要搶別人玩具,媽媽給你買。

其實,還有一種最有效的處理方法:教會孩子思考、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icps方法。

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的訓練,但是也是最有效、最長遠有益的方法。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孩子的社交出現問題,家長往往會把焦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沒有立足長遠,教會孩子如何思考,看看下面這個案例,你也許有不一樣的思考和體會:

橙子爸爸陪著四歲的橙子外出散步,遇到鄰居家四歲的小女孩甜甜。甜甜剛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放著音樂、一路歡心。橙子露出羨慕的表情,對爸爸說,自己也想騎。

甜甜似乎自己新鮮勁兒還沒過,不願意給橙子騎,於是,橙子和甜甜爭執起來。

甜甜當然不是小男生橙子的對手,橙子搶了甜甜的車。甜甜被氣得直哭。橙子爸爸見狀,立即上去調解。

橙子爸爸把橙子從車上抱下來,橙子有點不願意。

爸爸說:別人不同意,不能搶別人的車哦。(指出問題所在)

橙子有點不高興,爸爸接著說,如果別人搶了你的東西,你也會生氣的,對嗎?(引導孩子理解他人感受,並討論感受)

出來玩是高興的事,一起來想一想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讓你們都能夠不生氣呢?(思考解決方法)

橙子說,那我去跟她商量一下,等她同意了我再騎。

爸爸提醒說,因為甜甜也是新買的車,有可能不同意的哦?

橙子表示,如果不同意,自己也可以接受。(思考後果)

橙子過去跟甜甜道了歉,並表達了自己想要騎車的願望,他和甜甜商量,能否讓自己騎五分鐘後就還給甜甜。

顯然,到了這一步,結果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重要的是:橙子小朋友可以通過這件事情知道,對待他人,不能魯莽,凡事可以商量,也鍛鍊瞭如何與人相處的能力。

橙子爸爸的這種做法,正是運用了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icps方法,引導孩子建立“我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二、孩子的社會能力是決定將來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icps是英語(I Can Problem Solve)的簡稱。是一種能讓家長輕鬆易懂、幫助孩子學會解決社會交往各種問題的“武器”。下面,我將介紹這種方法的三個核心分支方法和四個關鍵步驟。

三個方法

1、字詞遊戲

社會交往都是通過對話產生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字詞遊戲來幫助孩子思考問題。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R舒爾教授總結了很多種訓練孩子思考和思維的重要字詞:

<code>六組重要的字詞:是/不是、和/或者、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相同/不同
進階的詞語:合適/不合適、如果/那麼、可能/或許、為什麼/因為、公平/不公平/<code>

父母經常容易教會孩子一些諸如“媽媽、花花、朋友”等名詞,其實孩子的思想和語言,需要各種各樣多元化的詞彙,這樣才能提高表達能力、鍛鍊思維和想法。

在生活中,可以隨時刻意讓孩子參與這些字詞遊戲。比如在逛超市的時候,孩子想買兩個玩具時,家長就可以運用字詞遊戲提問說,今天只能選擇芭比玩具或者膠泥玩具。當孩子鬧起脾氣,仍然想兩個都要的時候,家長可以深入引導,問孩子是想要芭比娃娃還是不想要芭比。這時,孩子有可能接受

或者不接受,但是也會思考想不想、是不是等問題。

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以後遇到類似問題,也會理解到一個問題這樣不行,或許那樣就可以,現在不行或許以後還可以。

這些詞彙其實是讓孩子知道有更多的選擇空間,為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

誠然,孩子的思考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沒關係,這只是著重於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避免陷入極端或者固定型思維誤區。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2、理解感受

人的情感包括開心、傷心、生氣、沮喪、孤單、驕傲、害怕等等。情感無處不在,正因情感才構成了社會的多元化和不同的人物特性。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家長可以多讓孩子體會各種不同的情感,多跟孩子討論感受。這兒分享三種情形:

  • 親子互動時。比如跟孩子一起看動畫片《萌雞小隊》時,看到小雞們找媽媽時,可以問問孩子,小雞們的感受是什麼;家長在給孩子講繪本時,看到圖片中人物的各種表情,也可以問問孩子,這些人物是什麼樣的感覺。
  • 生活中體驗。在親子一起散步、逛街時,看到他人哭或者大笑,聽聞他人丟了東西或者贏了比賽等情況,也可以讓孩子揣測一下他人的感受。
  • 一起討論感受。引導了孩子體會他人情感後,就要一起討論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對孩子的情感體驗進行批判或者排斥。比如孩子摔疼了,你卻說不疼;孩子受欺負了,你卻說孩子小氣。正確的方法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懂得接納和共情。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3、尋求解決辦法

小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容易忽視後果,做事不喜歡考慮後果。

引導孩子凡事要懂得考慮後果,才能培養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責任擔當。

後果一般分為直接後果間接後果。

直接後果:比如在該吃飯的時間,孩子不吃飯。那麼家長就可以讓其承擔直接後果,讓孩子接受只能餓肚子的直接後果;類似的孩子賴床就承擔遲到的後果等等。

間接後果:那些不能直接讓孩子承受的後果,比如看電視太多會造成近視,吃太多糖會造成蛀牙等,不能直接產生危害和後果的,就是間接後果。

對於間接後果,父母要引導孩子制定規則,最好能寫下來,並督促其執行。之後再一起評估、調整這些規則,而不是等到出現難以挽回的危害時再來後悔。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4個關鍵步驟

Step1: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Step2:討論自己或他人的感受

Step3:想辦法解決問題

Step4:塑造行為

根據這四個步驟,結合孩子跟人起衝突時的情形,以我讓孩子懂得“友善”、“分享”品格的例子進行說明。

<code>家長:出什麼事了?(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小紅總是不讓別人玩她的玩具,我們都不想跟她玩了。
家長:你們不跟她玩,她會有什麼感受?(討論感受)
孩子:傷心或者哭泣。
家長:你們以前是好朋友,現在想不想失去這個朋友?
孩子:不想失去。
家長:那她繼續哭、傷心,你們會有什麼感覺?
孩子:我們也不開心。
家長:我們出來玩的目的是跟朋友一起玩得開心,對吧?你們能想出一個辦法,讓大家都開心嗎?(引導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孩子:我們可以跟小紅講,希望她能分享。
家長:這是一個辦法,你們可以試試。
孩子去跟小紅說:你如果能夠分享,我們就願意跟你玩。

小紅說:不行。
家長:看來這個方法行不通,那麼你還能想出其他方法嗎?
孩子:我可以用我們的零食和她交換試試看。
孩子對小紅說:我們請你吃零食,讓我們玩五分鐘就,行嗎?
小紅:好吧。
家長:現在你們倆有什麼感受?
孩子:開心。
家長:你們知道,你們剛剛的行為是什麼嗎?這就叫做友善和分享!(塑造行為)/<code>
孩子老跟別人起爭執?用“Icps”四步引導法,不再為社交問題苦惱

通過這幾個步驟,孩子們就真正懂得了“友善”和“分享”品格,類似還可以通過四步法,讓孩子懂得合作、堅持、自控……。這些都是一個孩子受歡迎、合群的好品質。

孩子從中能有所選擇、能夠自己思考、得到了快樂,也處理了問題,那麼孩子以後就更願意自主思考解決辦法,養成更多良好的品質,成為一個社交能力強的人。

練習中的注意事項:

1、引導孩子自主思考和想辦法,不要把家長的意願和看法強加給孩子;

2、合理使用提問,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3、把重點放在思考的過程上,而不是具體的結論上。如果家長急於肯定或否定孩子的一種想法,那麼就可能抑制孩子進一步思考其他的解決方法,孩子的思考力就會變成以你的贊同的做法為準繩。

總的來說,ICPS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家長的引導,讓孩子懂得自己能夠解決問題。通過對話、遊戲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提問和輔導,教會孩子理解和感受,思考解決與人相處的方法,懂得考慮和承擔後果,從而與他人和諧相處,成為一個社會能力強的人。

其中,家長最需要做的,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替孩子解決問題的慣性,懂得放手,並相信孩子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潛力。


(我是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一起分享成長、育兒乾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