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古思今!回顧過往國際乒聯的改革:從拍到球,國乒恆強

此前國際乒聯首席執行官丹頓的一封公開信“激起千層浪”,他透露,國際乒聯設立的世界乒乓球公司已做好規劃,未來將每年推出三到四個“大滿貫”賽事,這些賽事將和單項世錦賽並重甚至反超,而兩年一次的世錦賽將有可能只保留團體賽。

這封公開信隨後引發各方爭議,就連乒壇第一位大滿貫球員瓦爾德內爾都站出來反對,使得國際乒聯主席托馬斯·維克特不得不親自出來澄清,說這只是丹頓個人的想法。

實際上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國際乒聯就開始實行多次乒壇改革,當時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如何維持”觀賞性”和“競技性”的平衡是發展這項運動的重要課題。接下來就來回顧一下此前乒壇的幾次重要改革,看這些改革是否起到應有的效果。

憶古思今!回顧過往國際乒聯的改革:從拍到球,國乒恆強

丹頓的公開信

一、國際乒聯1985年修改規則,要求兩面膠皮必須紅黑兩色

很多球迷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正規比賽中選手的球拍要紅、黑兩色,實際上這個規則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國乒球員蔡振華。原本乒乓球球拍的兩面大多都是黑色膠皮,當時的蔡振華是左手橫拍,兩面反膠的打法,但有一次他訓練時發現,廢舊反膠的性質跟防弧膠類似,有利於消除弧圈球的強烈上旋,而且回球的前進力極弱,即使在用力加轉時,回球也常常出現不往前走的現象。由於廢舊反膠的外形與顏色跟正常反膠一樣,蔡振華靈光一現,將廢舊反膠貼到另一面,然後在比賽中兩面不停地倒轉,這樣對手就很難猜到自己回的球到底有沒有旋轉。

1983年世乒賽,蔡振華把兩面異質同色膠皮倒板用到了極致,他當時的球拍兩面是同色的反膠和防弧膠皮,他轉拍的速度極快,只有他自己知道用的是哪一面膠皮在打。最終在那屆世乒賽上,中國隊只丟掉了男雙一塊金牌。世乒賽過後,很多人開始研究蔡振華兩面異質同色膠皮倒板技術,但都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最終國際乒聯為此在1985年修改規則,要求兩面膠皮必須有足夠大的反差,而後又規定必須是紅黑兩種不同顏色,這樣便於運動員通過顏色判斷對方膠皮類型,從而判斷來球性質;且球拍表面附著物光澤度必須在規定的範圍,以防止在比賽過程中影響對方視覺。

這項規則讓蔡振華轉不了拍子,生生把他逼得退役。

憶古思今!回顧過往國際乒聯的改革:從拍到球,國乒恆強

匈牙利名將蓋爾蓋伊1981年世乒賽連吃蔡振華五個發球

但事後蔡振華承認,自己那樣打觀眾看不懂,觀賞性不足,的確不利於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在之後的三十五年間,乒乓球拍膠皮都是紅黑兩種顏色,人們甚至將乒乓球運動稱為”紅黑運動"。這項改革讓乒乓球的比賽更加公平,使得當時世界乒壇的競爭更加激烈,提高了收視率,同時賦予了乒乓球運動“紅黑”的顏色象徵。

二、小球改大球

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隊囊括第三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7項冠軍之後,就有人提出把乒乓球加大以限制國乒,但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由於38mm球的速度過快,旋轉太強,回合數太少,有時觀眾還未看清,勝負已經決出,這大大削弱了乒乓球愛好者的興趣。

2000年2月23日,國際乒聯特別大會和代表大會在吉隆坡通過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決定從2000年10月1日起,使用直徑40毫米、重量2.7克的大球,從而取代38毫米小球。這兩毫米的差距讓乒乓球運動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憶古思今!回顧過往國際乒聯的改革:從拍到球,國乒恆強

乒乓球大小球對比

在擊球速度方面,動態測量的數據表明,大球擊球后的運行速度明顯低於小球,兩者之間每秒最大相差2.4m,平均速度降低13%;旋轉方面,運動員拉弧圈的旋轉,大球和小球的轉速最多可差27.7轉,旋轉速度降低21%。總的來說,大球比小球打起來速度較慢,旋轉更弱,這從根本上提高了回合數,從而增加了觀賞性。

改用大球對國乒影響明顯,由於在打法和傳統訓練方法上的限制,中國乒乓球選手重速度、輕旋轉,大多以快取勝,所以球體增大、速度減慢、回合增多對中國隊來說絕非好事,在這其中對劉國樑、孔令輝的打擊最甚。蔡振華曾表示:“球變大後速度減慢,旋轉變弱,對劉國樑這樣技術精巧的選手來說,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劉國樑習慣在比賽中計算,球變化之後把握起來難度不小。跟瓦爾德內爾相比,以往劉國樑發球佔上風,可現在這種優勢變小了。”最終劉國樑“敗”給了大球,被迫退役。

大球換小球的確有效地增加了回合數,但也並非沒有壞處。有人說,大球時代充斥著的是呼嘯而來的暴力弧圈,而失去了老瓦、孔令輝這樣細膩靈巧的技術和輕盈翔動的風格,這或許就叫做有得必有失吧。

憶古思今!回顧過往國際乒聯的改革:從拍到球,國乒恆強

劉國樑球員時代

三、每局21分制改為每局11分制

在第46屆世乒賽期間,國際乒聯代表大會通過了對乒乓球比賽記分制的改革。乒乓球比賽記分制的改革主要由3個環節構成:局數由3局2勝或5局3勝,增加到7局4勝或9局5勝;每局21分減少到11分;發球由5個一輪減少到2個一輪。新賽制從2001年9月1日開始實行。

11分制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增加了比賽的偶然性,讓比賽更加緊張激烈。

二、要求運動員從第一分開始就必須進入狀態。

三、每輪只有兩分發球減少了發球搶攻的威力。

四、11分制的球員運動量並沒有減少,它要求球員能在較短時間內承受更高強度的對決。

儘管11分制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對運動員的技術沒有任何影響。但是,以發球和前三板見長的中國隊,在發揮這種特長的時候,以往均是利用5分一輪的不同組合,形成鮮明的戰術思想和極富變化的戰術手段來克敵制勝。現在每輪發兩個球,大大削弱了這種組合變化的整體威力。新規則出臺後,國乒連續丟掉了巴黎世乒賽和雅典奧運會的男單冠軍,儘管後面國乒再次展現出統治力,但相比以往與世界其他選手的水平還是更加接近了。

除此之外,在賽制方面國乒乒聯還限制了奧運單打的參賽人數;取消雙打併將其移到團體賽中;在東京奧運會還增加了混雙比賽。這些改革都順應了乒乓球的發展趨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遺憾的是這些改革並沒有促進乒乓打法的多樣性發展。

憶古思今!回顧過往國際乒聯的改革:從拍到球,國乒恆強

北京奧運國乒男單包攬金銀銅

四、總結

正如前文所言,在一項運動的發展中,維持“競技性”和“觀賞性”的平衡非常重要。國際乒聯做出這麼多改革的目的只有一個——增加比賽懸念,縮小比賽差距,調動各國運動員爭奪金牌的積極性,提高觀賞性,吸引更多的贊助商和觀眾。而丹頓提出打造乒壇大滿貫也是為了同樣的理由。但世乒賽作為一個從1926年就開始的、具有近乎百年曆史的世界大比賽,直接取消其單項賽事顯然有些不妥。現在的賽制是奧運四年一度、世錦賽單項賽和團體賽隔年舉行,兩年一度,這些傳統大賽很難取消。相比於網球,乒乓球作為一種室內運動,在舉行時間方面有更多的調整空間,國際乒聯或許可以減少公開賽的數量,在每年四季舉行一次積分多、獎金豐厚的大型賽事,這樣可能更為合理。

喜歡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支持一下,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