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筆記

三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筆記

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真理是永存的。

根據叔本華的理論,意欲是這個世界的本原,它超越於時間、空間和因果律以外,既沒有原因,也沒有目的;它盲目、不顧一切地爭取客體化。

意欲是這個世界的本原,它超越於時間、空間和因果律以外,既沒有原因,也沒有目的;它盲目、不顧一切地爭取客體化。

“人生的智慧”在這裡的意思,就是如何儘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

最好的禮物通常最不被人賞識;世上的大部分人,把最壞的視為最好

第一章 基本的劃分

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在於三項內容,他們是:1)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於人的個性的東西。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和其他佔有物。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這可以理解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亦即人們對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

這些差別比起第二、三項的差別,對於造成人們的幸福抑或不幸福,會產生更加根本和徹底的影響

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甚至對於他的整個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明顯就是這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它直接決定了這個人是否能夠得到內心的幸福,因為人的內心快樂抑或內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產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對於人的幸福都只是間接地發揮影響。

每個人到底生活於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於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這個世界因為各人頭腦和精神的差異而相應不同。因此,每個人的世界是貧瘠的、淺薄的和膚淺的,抑或豐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滿意義——這視各人的頭腦而定。

在一個思想豐富的人看來是意味深長的事情,對於一個膚淺、頭腦庸俗的人來說,卻不過是平凡世界裡面的乏味一幕而已。

現實生活,亦即當下經歷的每時每刻,都由兩個部分組成:主體和客體——雖然主體和客體彼此密切關聯、缺一不可,就像共同構成水的氧和氫。面對完全一樣的客體時,不同的主體就意味著所構成的現實完全不同,反之亦然。

每個人都囿於自己的皮囊,每個人也同樣囿於自己的意識。一個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識之中。

各人擁有的不同地位和財富賦予了個人不同的角色,但各人的內在幸福並不會因外在角色的不同而產生對應的區別。

儘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變化不斷髮生,但人的性格卻始終如一,這好比雖然有一連串的變奏,但主旋律卻維持不變。無人能夠脫離自身個性。

一個人所能得到的屬於他的快樂,從一開始就已經由這個人的個性規定了。一個人精神能力的範圍尤其決定性地限定了他領略高級快樂的能力。

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自身,即取決於我們的個性。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卻只是考慮運氣、考慮擁有的財產,或者考慮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

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的時候,沉浸於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於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地聚會、看戲、出遊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一個善良、溫和、節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樂;但貪婪、妒忌、卑劣的人儘管坐擁萬千財富都難以心滿意足。

注重保持身體健康和發揮個人自身才能比全力投入獲得財富更為明智。

財富除了能滿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對於我們的真正幸福沒有多大影響。

對於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確實較之於人所擁有的財富更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財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來勁千百倍。

一個外在富有、但內在貧乏的富家子弟來到這個世界,會徒勞地試圖用外在的財富去補償內在的不足;他渴望從外部得到一切,這情形就好比試圖以少女的汗水去強健自己體魄的老朽之人。人自身內在的貧乏由此導致了外在財富的貧乏。

名譽、名望、地位等全由他人的意見構成。每人都可以爭取得到名譽,亦即清白的名聲;但社會地位,則只有服務國家政府的人才能染指;至於顯赫的名望就只有極少數人才會得到。在所有這些當中,名譽是彌足珍貴的;顯赫的名望則是人所希望得到的價值至昂的東西,那是天之驕子才能得到的金羊毛。

第二章 人的自身

一個人的自身個性永遠伴隨著他,他所體驗的一切都沾上他的個性色彩。無論他經歷何種事情,他首要感受到的是他自己。

對於人的幸福起著首要關鍵作用的,是屬於人的主體的美好素質,這些包括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

高興的心情直接就使我們獲益。它才是幸福的現金,而其他別的都只是兌現幸福的支票。

保持身體健康的手段無非就是避免一切縱慾放蕩的行為、令人不快和劇烈的情緒動盪,以及長時間緊張的精神勞累;每天至少在戶外進行兩個小時的身體快速運動;勤洗冷水浴,飲食有節。

使我們快樂或者憂傷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觀、真實的事物,而是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最大的愚蠢也就是為了諸如金錢、晉職、學問、聲名,甚至為了肉慾和其他片刻的歡娛而獻出自己的健康。

超常的感覺能力會引致情緒失衡、週期性的超乎尋常的愉快或者揮之不去的憂鬱。

一個人接受愉快印象的能力越弱,那他接受不愉快印象的能力也就越強,反之亦然。

“鬱悶”型的人會因為“不好”的結果而感到悲哀和煩躁,對好的結果也提不起高興勁兒。“愉快”型的人卻不會為不幸的結果悲哀和煩惱,但對事物的好結果卻會深感高興。

良好的長相是一紙攤開的推薦書,它從一開始就為我們贏得了他人的心。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

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內心空虛之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

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越和顯著,那麼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

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閒暇,亦即爭取過上一種安靜、簡樸和儘量不受騷擾的生活。

處於痛苦的另一極端的人,一旦匱乏和需求對他的控制稍微放鬆,給他以喘息的機會,他就拼命尋找消遣和人群,輕易地將就一切麻煩。他這樣做的目的不為別的,只是為了逃避他自己。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人的大腦意識是人的身體的寄生物,它寓寄在人的身體之中,而人們辛苦掙來的閒暇,就是為了讓人能夠自由地享受意識和個性所帶來的樂趣。所以,閒暇是人生的精華,除此之外,人的整個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勞作而已。

凡夫俗子只關心如何去打發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利用時間。

無論經歷任何事情,每個人最終都得返求於己。

每個人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所能,努力做到最好。

幸福屬於那些能夠自得其樂的人。

無論在任何年齡階段,一個人的自身擁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人的三種生理基本能力

第一類是為機體新陳代謝能力所帶來的樂趣:這包括吃喝、消化、休息和睡覺。在一些國家,這類快樂獲得首肯,這類活動甚至成為全民性的娛樂。第二類是發揮肌肉力量所帶來的樂趣:這些包括步行、跳躍、擊劍、騎馬、舞蹈、狩獵和各種各樣的體育遊戲;甚至打鬥和戰爭也包括在內。第三類為施展感覺能力方面的樂趣:這些包括觀察、思考、感覺、閱讀、默想、寫作、學習、發明、演奏音樂和思考哲學等。

卓越的感覺力使我們有能力享受到屬於認知的,亦即所謂精神思想上的樂趣。

要使一個凡夫俗子對某事物產生熱切的關注,唯一的辦法就是刺激他的意欲,並以此提起他對這事物的切身興趣。

一個具有思想天賦的人在個人生活之外,還過著另一種思想上的生活,後者逐漸成為了他的唯一目標,而前者只是作為實現自己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已。

隨著他們對事物的洞察和認識持續地加深和增長,他們的生活獲得了一種整體的統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穩步提升而變得完整、美滿,就像一件逐步變得完美的藝術品。

為能享有精神生活,人們必須具備某種真正充裕有餘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充裕有餘的能力,才能有資格從事並不服務於意欲的純粹精神上的活動。

雖然我的哲學並沒有給我帶來什麼實惠,但它卻使我避免了許多的損失。

當一個人註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記留給整個人類,那麼,對這個人就只有一種幸福或者一種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夠完美髮掘、修養和發揮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傑作。

亞里士多德把探究哲學的生活稱為最幸福的生活

閒暇很快就成了普通大眾的包袱。

沒有真正的需求也就沒有真正的快樂

第三章 人所擁有的財產

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

之所以感到不滿,原因就在於我們不斷試圖提高我們的要求,但同時,其他妨礙我們成功的條件因素卻保持不變。

在一般的情況下,那些經歷過匱乏和貧窮的人,比較不那麼害怕貧困,因此更加傾向於奢侈豪華。

從根本上來說,一文不名地來到這個世界反而更好。尤其這個人沒有顯赫高貴的出身,但卻具備了一定的才能。

第四章 人所展現的表象

正確評估自己本身的價值和看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我們的幸福大有裨益。

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在別人的頭腦意識中產生效果,它是附帶種種概念性的東西呈現在別人頭腦中的表象

源自人類本性的愚蠢,生髮了三根主要芽條:好勝、虛榮和驕傲。

名譽就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就是內在的名譽

一個人越屬於他的後世,亦即屬於整個人類大眾,那他就越不為自己的時代所瞭解,因為他的貢獻對象不僅是他的時代,他為之奉獻的是整個人類。

人類精神思想的最高級的產物一般都得不到人們的歡迎,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優秀的思想者的出現——他們感受到了這些作品發出的呼喚,並使這些作品獲得了威望。

名譽會得到人們公正的評判,它也不會受到嫉妒的攻擊,事實上名譽都是預先給予每一個人的

名聲只是一種次要之物,它只不過是成績貢獻的映象、表徵、迴音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

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

每一快感的產生其實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獲得瞭解放。

所謂“幸福的生活”,實應被理解為“減少了許多不幸的生活”,亦即還能勉強忍受的生活。

愚人在生活中追尋快樂,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受騙了;而智者則千方百計地躲避禍害。

沒有痛苦的狀態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應該把對快樂、財產、地位、榮譽等等的期望調至一個節制、適宜的尺度,因為正是對幸福快樂、榮耀排場的渴求和爭取帶來了巨大的不幸。

煩擾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麼,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

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為如果這樣做,我們幸福所依靠的基礎就變得太廣大了。依靠如此廣大的基礎才可以建立起來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為遭遇變故的機會增多了,而變故無時不在發生。

避免重大禍害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考慮到我們的能力、條件,儘可能地減低我們對生活的要求。

我們最終獲得的並不是我們當初所追求的——這最終獲得的東西甚至比當初所追求之物還要好。

第二部分 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

一個人在度過生命中每一小時、每一天的時候,對於自己的總體生命進程及其特徵也不甚瞭解。一個人的個性越獨特、越具價值和意義,那麼,他就越有必要不時地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致脈絡和自己的計劃,這對他大有好處。

“認識自己”的第一步,亦即瞭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願——這些對於他的幸福而言是至為重要的東西;然後,對於何者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須心中有數。

只有事後的結果才讓我們看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對事情整體的回顧才使我們明白事情的如何和為什麼。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這兩者之間達致恰到好處的平衡,這樣,現在與將來才不至於互相干擾。

現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

只有當人掙脫了所有各種可能的期望,從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領會到精神上的安寧,而精神的安寧卻是幸福的構成基礎。

此刻時光匆匆消逝化作神奇的往昔,從此以後,它就存留在我們的記憶裡,照射出不朽之光芒。

所有侷限和節制都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幸福

我們的視線、活動和接觸的範圍圈子越狹窄,我們就越幸福;範圍圈子越大,我們感受的焦慮或者擔憂就越多。因為隨著這一範圍圈子的擴大,我們的願望、恐懼、擔憂也就相應增加。

感受到歡樂還是痛苦,歸根到底取決於我們意識的內涵。

純粹的思想智力活動,與實際生活相比較,能給具備這方面思想能力的人帶來更多的歡樂;實際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總是變幻不定,與此緊密相關的就是人的心旌搖動和精神折磨。

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並且能從生活經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我們就必須勤於反省,經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有過的感覺和體驗;此外,還要把我們以前對事情的判斷和現在的看法,以前訂下的計劃及追求和最終得到的結果及滿足互相比較。

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

幸福屬於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

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

完全、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感覺寧靜——這是在這塵世間僅次於健康的至高無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個人孤身獨處的時候才可覓到

友誼、愛情和榮譽緊緊地把人們聯結在一起,但歸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實實地寄望於自己,頂多寄望於他們的孩子。

嫉妒之情對於人來說是自然的,但與此同時,它既是一種罪惡,又是一樁不幸

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必然發生,是不可避免的。

對於一切涉及痛苦和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把牢想象力的閘門。

考慮和處理事情時,做到同樣乾脆利索,切忌糾纏不清。

一個具有深遠和高貴思想的人不應該允許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瑣事和低級煩惱所佔據,以致無法進行深遠、高貴的思考,因為這樣做確實是“為了生活而毀壞了生活的目的”。

我們的生存根本上就是動盪不安的,因此,完全的靜止不動很快就會變得令人難以忍受,因為它帶來可怕的無聊。

過著雙重的生活,既是袖手旁觀的看客,又是置身舞臺的演員。

我們行動和努力的指南不可以是想象中的圖像,而應該是考慮清楚的概念。

身體的健康價值無比,它構成了我們幸福的最首要和最關鍵的要素。

第三部分 我們對他人應採取的態度

在這世界上生存,具備一定的預見能力和寬恕能力合乎我們爭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幫助我們避免受到傷害和損失,後者則為我們免除了人事紛爭和吵鬧。

要在人群當中生存,我們就必須容許別人以既定的自身個性存在,不管這種個性是什麼。

人與人之間在精神、性情方面同聲相應抑或大相徑庭,會在人們的談話中非常輕易和迅速地顯示出來,哪怕在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讓人感覺得到。

每一個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與這個人的自身相等,因為每個人只能根據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

一個缺乏精神思想的人無法看見他人擁有的精神思想。

很難在高度尊敬一個人的同時,又非常喜愛他。

大部分人都脫離不了主體的“我”,根本上他們除了對他們自己以外,不會對別的事情感到興趣。

真實不虛的友誼有著這樣的一個前提:對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種強烈的、純客觀的和完全脫離利害關係的同情。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真正與我們的朋友感同身受。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個人表現出聰明和思想只能激起人們對他的憎恨和反感

在與別人談話時,我們不要試圖矯正別人,儘管我們所說的話出於善意;因為冒犯和得罪別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對此作出彌補,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也是相當困難的。

第四部分 我們對於命運和世事的發展所應抱持的態度

無論這一人生是在茅棚、在王宮,抑或在軍營、修道院裡度過,人生歸根到底還是同樣的人生。人生的際遇、歷險,獲得的幸福或者遭受的不幸儘管千差萬別,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樣:儘管糖果的形狀千奇百怪、顏色多種多樣,但都是由同樣的糖果漿做成。

我們生活中的事件就猶如萬花筒裡面的畫面,每次轉動萬花筒都讓我們看到不同的畫面,但其實,我們的眼前就只是那同一個萬花筒而已。

三種力:明智、力量和運氣。

我們的一生可比之於一條船的航程。運氣——順運或者逆運——扮演著風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進我們的航程,也可以把我們推回老遠的距離

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所作出的重大舉措和邁出的主要步伐,與其說是遵循我們對於何為對錯的清楚認識,不如說是遵循某種內在的衝動——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本能,它源自我們本質的最深處。

對於任何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都要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

一個明智的人其實就是一個不會被事物恆久不變的表面所欺騙的人,他甚至預見到了事情即將往哪一方向變化

我們要不惜花費時間、人力、金錢和忍受煩瑣、不便以及減少自己的需求,目的就是為了杜絕發生不幸的可能性。

我們不應為某件事情過分高興或者過分悲傷,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變,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對於何為有利、何為不利的判斷是虛幻的。

人們泛稱為命運的事情卻通常都是自己做出的蠢事。

對於我們的幸福,勇氣是一種非常關鍵的、僅次於聰明睿智的素質。

第六章 人生的各個階段

在童年期,我們更多地是處於認知,而不是意欲的狀態。

一切事物在被觀照時都是愉悅的,但在具體存在時,卻是可怕的。

在童年的時候,生活呈現的樣子就像是從遠處看到的舞臺佈景;而到了老年期,我們則走到了最近的距離看視同樣的佈景裝飾。

青年時期,困擾我們、造成我們不幸福的是我們對於幸福的追求。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徵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麼,人的後半生的特徵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

一個成熟的人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所能獲得的,就是擺脫偏見;這樣,他發現世界與他兒時和青年時期所看到的迥然有別。他開始以樸素的眼光看視事物,客觀地對待它們。

處於人生前半段的人看到的是刺繡品的正面,而到了人生後半部分的人,卻看到了刺繡品的背面。刺繡品的背面並不那麼美麗,但卻給人以教益,因為它使人明白看到刺繡品的總體針線。

40歲以後,才會在言談之中顯示其明顯優勢,成熟的年齡和豐富的閱歷

從年輕的角度看視生活,生活就是漫長無盡的將來;但從老年的角度觀察,生活則是一段極其短暫的過去。

人只是在年輕時期才充滿意識地生活;到了老年,人只帶著一半的意識繼續活著。

老年以後,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體和生活的自然進程。

人生前40年提供了正文,而隨後30年則提供了對這正文的註釋。

耄耋之年的根本特徵就是希望破滅,幻象消失了——而在這之前幻象賦予生活一種魅力,激勵我們展開活動、追求。

隨著歲數的增加,我們所有的活力都在消失,這情形確實夠悲慘的;但這又是勢所必然,甚至是有好處的,因為如果不是這樣,老年人就會很難作好準備迎接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