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讀《平凡的世界》:我全部的感受都在這裡

文|水土

此刻,我說不出心裡是怎樣的思緒,心中悲喜交加。

作品裡的那些人物一個接一個的在我的腦海中顯現,他們是多麼的鮮活啊:孫少平、田曉霞、孫少安、賀秀蓮、田潤葉、孫玉厚……

雙水村、石圪節公社……那簡直就是這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一個地方。那片天地、那個時代、那群人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一臺完好無損的機器在不停的運作著。從開頭讀到結尾到最後也沒有結局,正如生活一般,從來不存在大結局。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不會終結,而故事不是發生了的才叫故事裡的“故事”,故事永遠都在發生著、不斷變化著的,沒有結局。

三讀《平凡的世界》:我全部的感受都在這裡


我此刻想著讀書或者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的目的是什麼?對於讀書,我感覺到了讀書不是為了讀書的道理。精神上的溫飽和物質上的溫飽一樣不可或缺,人需要有一種意識,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觀。看問題、想問題從全方面出發,使心靈真正能夠裝下一個世界,甚至是整個宇宙,乃至宇宙之外的地方。我相信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不會只起到臨時“打雞血”的作用,那一定是一顆乾淨的種子深埋在心中,而心裡的陽光哺育他成長,最終成長為心裡的參天大樹,在浮躁和喧囂的時候在樹底下歇一歇,為未來的行程提供一種不可或缺的動力。我相信好作品可以做到這一點的,甚至可以發揮出人們無法想象出的作用。

平凡的世界,是的,當用“平凡”形容這個世界和人們的時候再合適不過了。世界的平凡歸根到底是人的平凡,但請記住平凡不是平庸,平凡這個詞用到絕大多數人身上是準確的,對於整個社會、整個世界來說更不是可有可無的。它代表著一種平衡,極力把處於極端的偉大與渺小給拉到中間,儘管是拉不回來的,但也不至於掉落下去。不知道為什麼,也許與性格有關,我是一個偏向感性的人。與性別無關,好多時候那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的。於感人肺腑處,眼睛裡噙滿淚水,儘可能用唯一的、一點微不足道的理性去控制,可眼圈還是一樣的紅。可是如果只是收穫一些感動的話,那隻能溫暖我的心靈,不能使我對生活做出一些思考,更不能使我對眼下的生活做出一些改變,那種改變絕對不是像壞的方向,而是使我思考清楚我的人生應該是怎樣的?我又該如何去改變才能達到那樣種理想的境界?當第一次讀《平凡的世界》,我是懷著看故事的心情去讀的,那書裡的世界是新鮮的,年少的我在那時好奇心最多;第二次收穫更多的是溫情,感動人心,同時也產生一些思考;然而當第三次再讀《平凡的世界》,我真正的開始去思考了,我開始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貧窮與富有,思考愛情,思考自尊心,思考人性,思考苦難,思考時代與命運……

三讀《平凡的世界》:我全部的感受都在這裡


在生活面前沒有誰比誰不幸,也沒有誰比誰更幸運。孫少平那句:“我活著,不是就為了活著”引起了我的共鳴,一個人一生一定要幹些什麼事才行的,那關乎人生價值的能否實現。或許聽著又有些理想化了,又或許與身邊的人有所不同。我知道有些事其實並不是我們想要做的事,儘管目前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些什麼事,但我明白一旦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我願為之付出一生的。

五年前,當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妄下許多斷言,然而好多事情都是經歷了開頭卻猜錯了結尾的。貧窮讓人活的好沒有尊嚴,自尊心是一種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東西,可是如果沒有了自尊心,人活著究竟還有什麼意思呢!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人生毫無意義。那個年代農民很貧困,窮的怕只是剩下尊嚴和臉面。他們不想當眾出醜,更不想背地裡被人指指點點。已經貧困到這樣一種地步了,如果再沒了尊嚴,那麼這人真的就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了。貧困是個什麼東西呢?貧困讓人感到自卑,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也難免因為貧困而使自尊心受到傷害。貧窮在那個年代改變了一切,那彷彿就是宿命。掙扎,只是多費些力,除此之外再也不能額外的獲得些什麼東西了。貧困也是一筆財富,它使不願屈服於命運的人為之改變:“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

孫少平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青年,人活一口氣,絕不能讓人把自己給瞧低了。那個年代誰都想挺直腰板做人。孫少平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可是越懂事的孩子越會因為早早的懂事而委屈了自己。

五年前當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我以為在後來的日子裡少平會和郝紅梅成為一對戀人,我以為他們倆會有更多的故事,然而事實卻是:彼此都是彼此人生中的匆匆過客,只是在某個時期相互取暖、相互給予安慰或是慰藉罷了。可是這已經是一種很好的狀況,彼此會成為一生的記憶,而不帶有仇恨。


三讀《平凡的世界》:我全部的感受都在這裡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會懂事的那麼早?我覺得他們生存的環境讓他們過早的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在那樣一個環境裡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而“懂事”就是學會了理解並嘗試著做出改變。

那個時期是一段扭曲的時期,形式早已大過了內容,可是對於那樣的一個時期我們又不能盡情的批判,歷史總有它的過人之處,既然已發生,那麼對後人來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對於愛情這回事,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只要死心塌地的想要和一個男人過日子,哪怕這個男人再怎麼不好,女人還是心甘情願付出的,就像孫蘭花。該怎樣評價王滿銀?孫蘭花?儘管王滿銀在別人眼裡是那麼的不堪,甚至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可是,孫蘭花把王滿銀當做這世界上最好的丈夫,她愛王滿銀勝過愛自己。難道這小說寫的太脫離現實了嗎?不,我覺得世界上是有很多像蘭花這樣的女性存在的。再說,王滿銀儘管有很多不好,但是他給予了蘭花別人無法給予的愛,正是因為如此,蘭花異常堅定的愛王滿銀。

受很多種因素影響,這個世界到底是存在著各色各樣的人的,他們之間並不矛盾,反而因為各具特色才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不一樣的顏色和精彩。那個年代大多數父母都是無私而偉大的,他們為的不是別人,他們為的是自己的孩子。在那個平凡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平凡而渺小的活著。

書裡不只有不幸,也不能只有不幸。裡面還有人性的溫暖,關於親情,關於愛情,關於友情。一個“人”字兩筆寫成,可是人卻是最複雜的一個名詞啊。每當讀到那些溫暖的段落,我的淚水就在眼裡打轉,關於人性的光輝總讓人想去讚揚一番。這世界為何能溫情的在宇宙裡存在著?也許正是因為人類本身所具有的人性美。


我也想過關於努力與結果的關係問題,付出了努力就不應該為後來的失敗而感到痛苦。

無論在哪個時代,精神上的溫飽與物質上的溫飽都同等的重要。

少安一家人對年邁的祖母都十分的孝順,家庭是那樣貧窮,可是誰也沒有把老太太當做累贅,那種溫暖真是讓人感動。在當下,當我們親眼目睹那些不孝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心裡可能有一個疑問:作品裡的故事太理想化?還是現實中的某種境地才冷酷?

少安沒有因為命運的不公自暴自棄,相反,他很快認清了現實,並下定決心在現實中人贏得他想要的生活。高中時曾因為貧窮,孫少平和郝紅梅走到一起。那種感情自然算不上愛情,可又不得不說這種感情和愛情一樣難得。

三讀《平凡的世界》:我全部的感受都在這裡


人與人為什麼不同?其實在那個年代就有貧富差距的,雖然大多數人都在為生存不斷勞動,家庭與家庭之間仍然是有差別的。孫少安一家與田潤葉一家在同一個村子、一個大隊,但顯然少安家的日子過的更窘迫一些。在今天這個時代,貧富差距更明顯,可是最讓人欣慰的是窮人基本上都能供起孩子上學,這意味著窮人家的孩子有翻身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

生活總是教會我們成長,那些迷茫與痛苦不堪是“成長”的學費。田曉霞與孫少平的愛情是羅曼蒂克式的,兩個人的愛情是精神上的戀愛,也就是柏拉圖式戀愛。因為與物質無關,所以更讓人覺得十分的美好。對於孫少平。讀書讓他變得與別人不一樣,在他的心裡是不滿足現狀的,他渴望走出雙水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對待愛情,孫少平比他哥哥孫少安更勇敢一些。那種勇敢,我覺得是和他讀的書多的原因有關。的確,在物質上他是十分拮据的,然而在精神上他是無比富有的,精神上的富有使他勇氣面對愛情。

我第一遍讀小說時,想象力最豐富。在田曉霞為救人被洪水淹死之前,那時我萬萬沒有想到曉霞也會死的。人往往受已知認識的影響而具有侷限性,在讀《平凡的世界》之前,影視等作品大團圓式結局一直讓我保持一種思維定式:主角是不會死的!

田曉霞的死對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震撼,我的心靈受到一種巨大的衝擊。當時15歲的我久久不能釋懷。怎麼能夠這樣?可是後來思考了很久之後又自言自語道:怎麼不可以這樣?!是人就要受到死神的考驗,而且每分每秒都會面臨這種威脅。平凡的人也只擁有一條生命,生與死才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曉霞的死讓人感到十分的惋惜,可當認識到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另一條鮮活的生命時,便覺得平凡人的偉大。是的,曉霞是偉大的,小霞的死把這部作品推向了更高的高度,人性之花燦爛無比!

三讀《平凡的世界》:我全部的感受都在這裡


17歲讀第二遍,19歲讀第三遍。再讀到小霞死的那一段時,我又開始思考作者路遙為什麼要把曉霞寫死,難道除此之外就不能給人震撼了嗎?還是說除此之外作品就不能達到這種高度了嗎?思考一番,我想路遙先生在寫這部分情節的時候也是無比糾結的,我彷彿隱隱約約的感覺到那是一種對曉霞和少平崇高愛情的成全,儘管少平之於少安對於愛情的態度不一樣,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骨子裡難免也會因為與曉霞身份與地位的差距而感到自卑。曉霞的死可能是路遙先生對少平和曉霞精神戀愛的成全,在精神上這樣的愛情不關乎生死,少平是永遠擁有著曉霞的!

我覺得這本書的最偉大之處在於它展示出人對待命運、對待苦難的“打不倒”精神,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無論生活給予我們多麼大的苦難,我們都應該堅強的去面對,並且應該十分相信:生活應該是越過越好的,正如社會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與進步著的。

一個怎樣的時代催生出怎樣的人,《平凡的世界》書中的社會與人是高度融合的,讓人讀來不覺得有違和感。對於我來說,讀這本書就像讀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就是那個世界的旁觀者。我不參與到故事中去,只是默默的關注,從中吸收些營養,在精神上獲得些溫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