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文|小寶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懵懂無知不懂規矩,所以在孩童時期常常會做錯事情,而這時候,家長就要有適當的處罰,來讓孩子記住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但是在家長處罰孩子前,應該先明確處罰的目的。

當家長看到孩子把沙發弄得一片狼藉,或者是用畫筆把牆壁塗的亂七八槽的時候,如果這時候家長怒氣衝衝一言不合的就開始訓斥孩子,高聲對孩子怒吼。

更有甚者,直接揍起了孩子的屁股。這並沒有達到處罰的目的,反而是家長在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

於此同時,孩子先沒有被自己做錯的事情而哭,反而被家長的氣勢嚇哭了,那麼這樣根本達不到處罰的目的。

這種情況下,孩子並沒有明確自己做錯了什麼,反而對家長產生了憤怒和害怕的情緒。對於孩子的處罰,並不是為了讓家長的發洩情緒,而是讓孩子明確,我做的這件事情不符合規矩,給別人帶來了影響。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如何巧妙的懲罰孩子?

《荀子 修身》中有句古語:“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前半句的意思就是不能因為自己的憤怒,而對他人做出過分的處罰。

在孩子的成長中也是如此,要根據孩子犯錯的程度來建立賞罰制度,而不能加入其他的感情因素。

並不是說家長開心的時候,孩子做錯事情就輕鬆的過去了,家長情緒低落時,孩子犯一點小錯誤,就好似大錯特錯一樣批評。

這樣既不會樹立家長的威信,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知道家長是因為情緒化而賞罰自己。

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形成一種共識,就是這件事情的錯誤和正確,我是否會回家受到爸爸媽媽的批評指責,這樣孩子才會非常明確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首先,家長需要提前跟孩子說好,比如說:如果孩子把積木的聲音弄得很大,影響到了樓下老奶奶的休息,那麼就把孩子的積木沒收。

如果孩子答應後,還犯了錯誤,那麼家長也要說話算數,就應該沒收孩子的積木,讓孩子知道,答應過的事情就要做到。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常聽到家長說:“你下次還敢不敢了”“你知不知道自己錯了?”這時候孩子一般就會哭泣的說“不敢了”“我知道錯了”這時候家長只是在強調孩子你做錯了事情,並沒有指明明確的錯誤點,家長應該具體細節,是哪一個細節孩子做的不夠好。

並不是玩積木錯了,而是故意把積木弄得太大聲影響了他人,應該明確的指出“你不應該在老奶奶睡覺的時候,弄出這麼大的聲音,應該把積木輕拿輕放。”這樣孩子會記住自己錯了是因為影響到了他人休息。

這樣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舉一反三,在他人休息後者是打電話,需要安靜的環境的時候,保持安靜,不只是輕拿輕放東西,其他弄出巨大響聲的行為也是錯的。

有些家長喜歡用“棍棒教育”來懲罰自己的孩子,孩子考試失誤,就揍一頓,結果反而是越走越糟,形成了一種不良循環。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把考不好和捱揍這兩件事情建立聯繫,一考試失誤,腦海中就想起了捱揍的情景,所以很多孩子,考試失誤後,第一想到的不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漏洞,不是分析自己的試卷,而是如何隱瞞自己的考試分數來避免家長的懲罰那麼這樣的懲罰的意義又何在呢?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孩子既捱了揍,問題也沒有解決。所以家長的懲罰也存在一定的技巧。如果孩子這次考試不及格,與其揍一頓,不如分析原因後懲罰孩子把這一單元的知識點重新過目後做一定量的題目。

其次,家長在懲罰前也要明確孩子做錯事情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本身就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對錯,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是想要犯錯給家長看。

家長明確原因以後再去因情況來處罰孩子,如果孩子考試失誤是因為最近家長沒有過多關注而鬆懈呢?還是就是這一章節的某一個知識點不明白?切記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懲罰孩子。

家長在場合上需要面子,同樣的孩子也需要面子,在批評懲罰孩子的時候,也要考慮要孩子的面子。

最好不要當著一桌子人的面呵斥孩子,或者是在很多孩子的玩伴面前處罰孩子,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沒有面子,很丟人,反而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而在家中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學會給孩子臺階下,這並不是藉口,而是讓家長的處罰達到目的後的一種撫摸孩子的心靈,這樣孩子不但會記住自己的錯誤,也會理解父母,和父母之間的紐帶更加結實。

下次遇到困難,孩子會想到找父母傾訴,而不是害怕被挨吵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如何讓孩子被罰的心服口服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同頻共振”,意思是說只有雙方有著相同的頻率,才能產生共鳴。在於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也同樣如此,孩子的內在感覺只有被認同的時候,才能理解並且和我們產生一樣的情感。

有句諺語:“孩子是看父親的背影長大的”孩子身上會有父母的影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折射出父母的價值觀和做事情的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如果家長犯錯,也應該用要求孩子的制度來要求自己,如果家長錯拿了孩子的東西或者弄壞了屬於孩子的東西,家長也要和孩子弄壞自己的東西一樣的賞罰制度,也要同孩子道歉“爸爸錯了,爸爸不小心弄壞了你的玩具”家長也要請求孩子的原諒。

這樣,孩子以後也會記住,弄壞了別人的東西我就應該去賠償 去道歉。孩子會明確自己做錯了事情,應當受到處罰。

而家長們也會遇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闖禍,如果只批評自己的孩子,孩子會很不服氣“為什麼別人犯錯了之批評我?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委屈,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如回家後再批評懲罰孩子,同樣的也要告訴孩子,其他小朋友的家長也會同樣的批評他們。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如果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了,我可以不懲罰孩子嗎?

有些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情之後會主動來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請求父母的原諒,一般這時候孩子會告訴父母自己做錯了事情的原因,是因為不小心還是其他因素。

這時候,父母就不要大聲叱喝,因為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錯了,並且態度是正確的,父母也要用相同的語氣來與孩子交流。

因為每一個孩子承認錯誤之前都會鼓足勇氣,拉下面子來。這時候父母也讓做適當的讓步,如果說確實非懲罰不可,父母可以減輕處罰。

如果父母覺得已經沒有處罰的必要了,那麼也要來強調這件事情孩子做錯了,並不是每次道歉完畢就可以當沒犯錯一樣。

最重要的是,最後還是要鼓勵孩子的這種主動承認錯誤的精神,給孩子一個臺階下。

孩子犯錯無可避免,正確處罰才能減少犯錯,父母要學會巧妙處罰

對於懲罰孩子這件事情,你的觀點是什麼呢?加入我們一起討論吧!

----------------------

關注【小寶育兒課堂】,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性格發展、家庭教育、雙商開發,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我們還會定期給您奉上實用教育小貼士,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融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