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嘴鰵魚膠

魚膠科普 | 赤嘴鰵魚膠

赤嘴魚是解放前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本港海域常見的大型海洋魚種之一,因此一直以來在沿海地區人們的心目中認識度較高。赤嘴鰵魚膠,外形似鱸魚,潮汕和閩南一帶稱作“赤嘴鰵”,湛江一帶加“銀鰵”,溫州地區叫“金絲鰵”,東南亞地區則叫“黑鰵”,其實是同一種魚。赤嘴鰵屬於高經濟價值魚類,自古就有“有錢吃鰵,無錢免吃”的說法,可見其價格的昂貴。

潮汕地區瀕臨海洋,以前南澳一帶是赤嘴鰵魚經常出沒的地方,本地漁民經常可以捕撈到赤嘴鰵,因此赤嘴魚膠在潮汕本土知名度極高,以前潮汕人家裡一般都會專門留起些上好的赤嘴鰵魚膠,給女兒或者媳婦懷孕和產子時用。赤嘴鰵公肚在香港更是備受推崇,被稱為“廣肚公”“鰵肚公”、“生開肚公”等等,長期以來是酒樓的高檔食材之一。

魚膠科普 | 赤嘴鰵魚膠

赤嘴鰵魚膠的辨別特徵:

赤嘴鰵魚膠分為養殖和野生:養殖的赤嘴鰵魚膠來自國內,主要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野生的赤嘴鰵魚膠則主要來自印度洋區。養殖的赤嘴鰵魚膠比較小,重1兩以上的比較少見。野生的赤嘴鰵魚膠相對而言比較大,母肚最大可至1斤半左右,公肚一般不超過1斤重。赤嘴鰵魚膠有以下主要特徵:

1.赤嘴鰵魚膠均有一對“法令線”。法令線是“長”在魚膠身上的“線”,都是成對地出現。

2.在法令線的旁邊均有一排“出水孔”,肉眼一般看得見,透過光線照射更為清晰。赤嘴鰵魚膘或白花膠的鮮魚鰾,其外面的附屬物被拔去後會在魚鰾上留下小孔,就是我們平時所稱的“出水孔”。

3.公肚(雄魚魚鰾)為“厚薄肉”,即膠身中間厚兩邊薄。或反之;母肚(雌魚魚鰾)的膠身則厚薄均勻。

4.赤嘴鰵魚膠中,大耳赤嘴和金蘭赤嘴的頭部一般有兩隻“耳朵”,其他品種的“耳朵”很小或者沒有,如緬甸赤嘴、紅雞赤嘴等。個別大耳赤嘴還帶有多隻“小耳朵”。赤嘴鰵魚膠的特徵,其實就是其所屬魚種的魚鰾特徵。不同的有鰾魚類,都有各自不同的魚鰾特徵,是魚類為適應生活環境而進化形成的特點,如金錢鰵的魚鰾前端有長的細管,斜紋大棘魚的魚鰾前端有短管等等。而赤嘴鰵膠“耳朵”的大小和比例,除了與魚種有關外,與魚類生活的海域環境也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