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是否名副其實?

戀戀西普


如果說‘’蓋全唐‘’有些過分,如果說‘出全唐’可能就都沒有異議了。

作為中國詩歌文化發展的頂峰時期,全唐詩人眾星璀璨,名家雲集。佳作名篇不勝枚舉。李白的《將進酒》,《蜀道難》,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杜甫的《哀江頭》,《兵車行》,王維的《桃源行》,李商隱的《無題》律,杜牧,劉禹錫的絕句,無不含英咀華,餘香滿口,濳詠低唱,不忍釋手。其間高下,難為千年矣。

但《春江花月夜》放在其中,依然光彩奪目,出類拔萃。‘’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開篇雄偉壯闊,氣勢逼人,氣象萬千!更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振聾發聵,直追心靈,千古同心,蒼天無語!即便說全唐最警醒的詩句,也不為過!

說它孤篇壓全唐,大概在此吧。

說它在全唐詩裡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是沒有異議的。

但要壓住全唐的光輝,就等於壓低了全唐的成就,怎麼也是不太信服了。

豈奈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何?


雲上無塵


我認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名副其實,《春江花月夜》確實是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1、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春江花月夜》中的每一句都描寫得恰到好處,語句也是如此美妙,將景物也是描繪得如此美麗,讓人感覺聲臨其境。明明是一首語言優美的詩,卻像是在欣賞一副美麗的畫。寫出了景色的美麗與清晰,又不失宏偉浩瀚。將意像天、海、月美妙地結合在一起,將平凡常見的景象描繪出不平凡的景象。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2、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這裡寄託著如此豐富的情感,有對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感嘆,又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亦有各種身份的思鄉或者思念之情。短短的幾句話就包含如此多的感情,這是一種詩的境界。如此出神入化的文筆,如此高超的境界可謂實至名歸。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3、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這是景與情的結合,再次利用了意象,描繪出了更加生機勃勃的景象,形象生動地昇華了思想與思念之情。如此完美的詩讓人無可挑剔,如此高境界的詩無人能敵,所以對《春江花月夜》“孤偏蓋全唐”的讚美實至名歸。


文史通天


我也非常喜歡這首詩,真正配得上唐詩的巔峰,裡面各種各樣的修辭手法不言自明,最主要的是全詩意境深遠,一氣呵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關於對人與江河湖海花草樹木的思考也盡在詩中,於朦朧中透漏著清新,於傷感中傳達著希望。縱觀整個唐朝的詩篇恐怕只有王勃的《滕王閣序》能與之媲美!




冷月日常視角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

四百多年前的一天,

明代詩學家胡應麟在觀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時,這頭兩句唐詩映入了他的眼簾,這位詩學文藝批評家頓時精光四射。他瞪大眼睛,藉著書案上的油燈,心馳神往地吟誦完全詩——春江花月夜。

“這麼牛的一首詩,怎麼就不為人們所熟知呢?”

胡應麟激動地喃喃自語。

從《春江花月夜》收錄進胡應麟編纂的《詩藪》開始,這首天才之作才被世人矚目,直至到達被後人盛讚為“孤篇蓋全唐”的頂峰。

孤篇的含義:這首長詩所表現的內容與表達方式,使它超越了詩的本身,而抵達了哲學的高度。

張若虛創造了詩歌與哲學之境:是詩的哲學,是哲學之詩。

這是從詩經到新詩的中國詩歌歷史長河裡,都難以找得到與它相像的作品,幾乎空前絕後。



時間果林


此詩實至名歸,當得起詩中詩的美譽。

張若虛憑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得名,春江花月夜還獲得“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稱號,《春江花月夜》更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那這首詩到底好在哪呢?

首先此詩的名字,《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讓人有了無限的遐想,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讓人有探尋下去的衝動,這裡就提現了詩中的詩的意境,大家想象一下,“春”,春天來了,萬物復甦,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百花齊放,這就是詩;“江”,江水滾滾向東流,永不回頭氣勢磅礴,這也是詩,“花”,百花齊放,奼紫嫣紅,真是美不勝收,這也是詩,;“月”,良辰美景,皎月當空,有情伊人,月下漫步,多有詩情畫意;“夜”,漫漫長夜,伊人何方,又是詩,可詩人卻把這五種意境柔和在一起,寫出一首詩,所以說此詩對得起“詩中的詩”的美譽。





茶胖子


聞一多曾在《宮體詩的自贖》中這樣評價張若虛:他和另一個頂峰的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說的就是張若虛這首詩在唐詩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功勳。全詩韻律靈活婉轉,結構新鮮活潑,語言清麗自然,達到了融詩情、畫意、哲理於一體的最高藝術境界,是初唐七古歌行的頂峰。

明朝文學家、散文家,竟凌派代表人物鍾惺在《唐詩歸》卷六中評價:此詩將春、江、花、月、夜五個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足見對此詩的評價之高。

這首詩從月亮升起寫起,由望月而生髮出對宇宙初始和人生開端的探索與思考,又交織了遊子思婦的兩情繾綣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而由愛情引出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願,結以落日餘暉的拳拳之忱,渾然構成一曲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讚歌。

唐詩宋詞中,詠月的作品何其多也。月亮是文人筆下最有靈性的景物之一。張若虛這首詩中擬人化了月亮,描寫的更是別具一格:善解人意,一往情深。它從蒼茫雲海間星空裡俯視人間,看到寂寞的思婦,就連忙趕來給她作伴,一會兒照著她的閨閣,一會兒照著她的鏡臺,一會兒又照著她的玉簾,又陪伴她來到河邊,照著她的搗衣石。殷勤而眷顧,流連而踟躕。思婦終於被打動,也漸漸明白:天地之間唯可信任的只有月亮,何不跟隨它一起去看看音信全無的夫君呢?天快亮了,月兒仍舊不忍離去,它催促遠方的遊子,趕緊踏上歸途。而那灑滿江樹的餘暉,彷彿也懷著無限的同情。

全詩三十六句,每四句換一次韻,每一韻有相當於一首絕句。這正是張若虛這首詩的精華所在。其中春、江、花、夜都是受月之烘托,否則神采頓失。

李白的名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應該都是從這首詩當中獲得了啟發。

詩的前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被廣為流傳。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壓全唐真的是絲毫不為過。





終南望月


《全唐詩》中存詩僅兩首的張若虛,在唐代燦如繁星的詩人群裡實在太不起眼。而他的那篇著名詩篇《春江花月夜》無人不曉。

《春江花月夜》既富於南方民歌的色彩與風調,又較成功的運用了經過齊梁到唐初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三者的揉合是那樣完美,給後來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這理所當然是個頂峰。

讀者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的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侷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感情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纏綿悱惻。能把一輪明月寫成如此清雅且讓人著迷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作品,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的如此悽美動人。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盛唐詩歌之路,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沒有一位詩人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歲月蹉跎,滄桑鉅變,詩篇流傳千古不朽而江月依舊。



建設踐行者


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四句一韻,一共9段,36句。在內容,形式上都十分完美,從看春江美景,江月引起感慨,到聯繫人間思婦遊子離愁別緒,融情於景,意境優美,又富含哲理。

民國的時候,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的陳寅恪素有“教授的教授”之稱,可見其學識之高。聞一多先生讚歎《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見這首詩的地位之高。

這首詩的開頭緊扣題目,圍繞“春、江、花、月、夜”以輕盈筆觸描寫了一幅美麗純淨的春江美景,接著以月亮為主,聯繫人生抒發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雖然感慨明月永恆,人生短暫,但是詩人沒有絕望,反而更加積極思考人生的價值,人生雖然短暫,但是不斷繁衍,世代無窮;而江月“年年只相似”可見作者對人生的肯定,對生活的熱愛。美學家李澤厚先生評價它“儘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還是唐詩意境發展的一個重要而完美的節點,完成了從南北朝齊梁綺麗浮靡的宮體詩到初唐盛唐清麗自然的詩風轉換,在此之前,唐詩很少出現情與景;心與物交融的作品,而《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就出現了美的意境,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就可以體驗到景象與情感,水乳交融的美好意境。所以,很多詩人,美學家都特別推崇這首詩。

這首詩的作者張若虛,因為這一首詩,享有極高的聲譽,清代學者評價這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高度讚美這首詩的大家風範,大手筆。所以《春江花月夜》的確有“孤篇該全唐”的美譽。






霜晨月夕


本詩開篇寫景,寫出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畫面。詩人把“月華”作為素材,作為情感的紐帶,從“明月共潮生”寫到“落月搖情滿江樹”,以月的運行來佈局,展現了一個完整的心路歷程。在月光的照耀下,哪一處春江不反射著明月的光輝呢。詩人神思飛躍,在寫景的同時又在探索著宇宙和人生的奧秘,個體的生命雖然短暫有限,但人類的存在卻同那日日升起在江上的明月一樣,綿延不息。緊接著,詩人便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具體的人生圖景,一幅思婦遊子的人生圖景,引入愛情這一飄蕩在人世間永恆的旋律,將景與情巧妙相連,引人入勝!春、江、花、月、夜這五種藝術形象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酌酒品詩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素有孤篇蓋全唐的美譽定是名副其實的。

一部文學作品能否被大眾喜愛並廣為流傳,不僅取決於它讓人心悅誠服的“外表”,更取決於它能觸動多少人內心的情感。

張若虛的這首詩,從詞到句,給不同的讀者帶來不同的觸動,完全勝任孤篇蓋唐的美譽。

首先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清商曲吳聲歌曲名,據說是南朝陳後主創制,基本都是浮華豔麗的宮體詩,張若虛的這首卻成了千古絕唱。

遺憾的是,這首詩從唐到元的很長一段時間,命運坎坷,備受冷落,直到清代才名聲大振。

曹雪芹曾在《紅樓夢》中寫道:

林黛玉病臥瀟湘館,秋夜聽雨聲淅瀝,燈下翻看《樂府雜稿》,見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於章句,遂成《代別離》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

由此可見,清代的讀書之人對《春江花月夜》都極為熟悉。

清代王闓運也在《湘綺樓說唐詩》中盛讚: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直用《西周》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曲,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其次

此詩為何能被歷代文人如此盛讚?我們先來看看詩中寫了什麼:

全詩圍繞月展開,前八句起筆宏闊,然後聚焦於孤月。接著由月及人,引出宇宙永恆而生命短暫的感慨,這種感傷背後是對人生的熱愛。

接著,從遊子、思婦兩面落筆,同時對月懷遠,同有一種離愁別恨。作者用月來烘托思念之情,悲淚自出,把月擬人化,“裴回”二字極為傳神。“卷”“拂”兩個動作無理而有情,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茫揮之不去。

最後八句將夢境與實境結合,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相思之情。結句“搖情”灑滿江樹,也灑落在歷代讀者的心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餘味悠長。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卷六:

(鍾雲)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又云: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這是對《春江花月夜》理解的昇華。

最後

張若虛雖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但流傳下來出彩的作品確實不多。

《春江花月夜》無論寫景、寄情都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故稱“孤篇蓋全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