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是否名副其实?

恋恋西普


如果说‘’盖全唐‘’有些过分,如果说‘出全唐’可能就都没有异议了。

作为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全唐诗人众星璀璨,名家云集。佳作名篇不胜枚举。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哀江头》,《兵车行》,王维的《桃源行》,李商隐的《无题》律,杜牧,刘禹锡的绝句,无不含英咀华,余香满口,濳咏低唱,不忍释手。其间高下,难为千年矣。

但《春江花月夜》放在其中,依然光彩夺目,出类拔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雄伟壮阔,气势逼人,气象万千!更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振聋发聩,直追心灵,千古同心,苍天无语!即便说全唐最警醒的诗句,也不为过!

说它孤篇压全唐,大概在此吧。

说它在全唐诗里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是没有异议的。

但要压住全唐的光辉,就等于压低了全唐的成就,怎么也是不太信服了。

岂奈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何?


云上无尘


我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名副其实,《春江花月夜》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1、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春江花月夜》中的每一句都描写得恰到好处,语句也是如此美妙,将景物也是描绘得如此美丽,让人感觉声临其境。明明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却像是在欣赏一副美丽的画。写出了景色的美丽与清晰,又不失宏伟浩瀚。将意像天、海、月美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平凡常见的景象描绘出不平凡的景象。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2、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里寄托着如此丰富的情感,有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叹,又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亦有各种身份的思乡或者思念之情。短短的几句话就包含如此多的感情,这是一种诗的境界。如此出神入化的文笔,如此高超的境界可谓实至名归。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这是景与情的结合,再次利用了意象,描绘出了更加生机勃勃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升华了思想与思念之情。如此完美的诗让人无可挑剔,如此高境界的诗无人能敌,所以对《春江花月夜》“孤偏盖全唐”的赞美实至名归。


文史通天


我也非常喜欢这首诗,真正配得上唐诗的巅峰,里面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不言自明,最主要的是全诗意境深远,一气呵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关于对人与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的思考也尽在诗中,于朦胧中透漏着清新,于伤感中传达着希望。纵观整个唐朝的诗篇恐怕只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能与之媲美!




冷月日常视角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

四百多年前的一天,

明代诗学家胡应麟在观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时,这头两句唐诗映入了他的眼帘,这位诗学文艺批评家顿时精光四射。他瞪大眼睛,借着书案上的油灯,心驰神往地吟诵完全诗——春江花月夜。

“这么牛的一首诗,怎么就不为人们所熟知呢?”

胡应麟激动地喃喃自语。

从《春江花月夜》收录进胡应麟编纂的《诗薮》开始,这首天才之作才被世人瞩目,直至到达被后人盛赞为“孤篇盖全唐”的顶峰。

孤篇的含义:这首长诗所表现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使它超越了诗的本身,而抵达了哲学的高度。

张若虚创造了诗歌与哲学之境:是诗的哲学,是哲学之诗。

这是从诗经到新诗的中国诗歌历史长河里,都难以找得到与它相像的作品,几乎空前绝后。



时间果林


此诗实至名归,当得起诗中诗的美誉。

张若虚凭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得名,春江花月夜还获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称号,《春江花月夜》更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那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呢?

首先此诗的名字,《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让人有了无限的遐想,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让人有探寻下去的冲动,这里就提现了诗中的诗的意境,大家想象一下,“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百花齐放,这就是诗;“江”,江水滚滚向东流,永不回头气势磅礴,这也是诗,“花”,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这也是诗,;“月”,良辰美景,皎月当空,有情伊人,月下漫步,多有诗情画意;“夜”,漫漫长夜,伊人何方,又是诗,可诗人却把这五种意境柔和在一起,写出一首诗,所以说此诗对得起“诗中的诗”的美誉。





茶胖子


闻一多曾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这样评价张若虚:他和另一个顶峰的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说的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在唐诗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功勋。全诗韵律灵活婉转,结构新鲜活泼,语言清丽自然,达到了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的最高艺术境界,是初唐七古歌行的顶峰。

明朝文学家、散文家,竟凌派代表人物钟惺在《唐诗归》卷六中评价:此诗将春、江、花、月、夜五个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足见对此诗的评价之高。

这首诗从月亮升起写起,由望月而生发出对宇宙初始和人生开端的探索与思考,又交织了游子思妇的两情缱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而由爱情引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结以落日余晖的拳拳之忱,浑然构成一曲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赞歌。

唐诗宋词中,咏月的作品何其多也。月亮是文人笔下最有灵性的景物之一。张若虚这首诗中拟人化了月亮,描写的更是别具一格:善解人意,一往情深。它从苍茫云海间星空里俯视人间,看到寂寞的思妇,就连忙赶来给她作伴,一会儿照着她的闺阁,一会儿照着她的镜台,一会儿又照着她的玉帘,又陪伴她来到河边,照着她的捣衣石。殷勤而眷顾,流连而踟蹰。思妇终于被打动,也渐渐明白:天地之间唯可信任的只有月亮,何不跟随它一起去看看音信全无的夫君呢?天快亮了,月儿仍旧不忍离去,它催促远方的游子,赶紧踏上归途。而那洒满江树的余晖,仿佛也怀着无限的同情。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一次韵,每一韵有相当于一首绝句。这正是张若虚这首诗的精华所在。其中春、江、花、夜都是受月之烘托,否则神采顿失。

李白的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应该都是从这首诗当中获得了启发。

诗的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被广为流传。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压全唐真的是丝毫不为过。





终南望月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太不起眼。而他的那篇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无人不晓。

《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的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揉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读者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的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感情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缠绵悱恻。能把一轮明月写成如此清雅且让人着迷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作品,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的如此凄美动人。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盛唐诗歌之路,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没有一位诗人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岁月蹉跎,沧桑巨变,诗篇流传千古不朽而江月依旧。



建设践行者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四句一韵,一共9段,36句。在内容,形式上都十分完美,从看春江美景,江月引起感慨,到联系人间思妇游子离愁别绪,融情于景,意境优美,又富含哲理。

民国的时候,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陈寅恪素有“教授的教授”之称,可见其学识之高。闻一多先生赞叹《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这首诗的地位之高。

这首诗的开头紧扣题目,围绕“春、江、花、月、夜”以轻盈笔触描写了一幅美丽纯净的春江美景,接着以月亮为主,联系人生抒发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虽然感慨明月永恒,人生短暂,但是诗人没有绝望,反而更加积极思考人生的价值,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不断繁衍,世代无穷;而江月“年年只相似”可见作者对人生的肯定,对生活的热爱。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评价它“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还是唐诗意境发展的一个重要而完美的节点,完成了从南北朝齐梁绮丽浮靡的宫体诗到初唐盛唐清丽自然的诗风转换,在此之前,唐诗很少出现情与景;心与物交融的作品,而《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就出现了美的意境,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可以体验到景象与情感,水乳交融的美好意境。所以,很多诗人,美学家都特别推崇这首诗。

这首诗的作者张若虚,因为这一首诗,享有极高的声誉,清代学者评价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高度赞美这首诗的大家风范,大手笔。所以《春江花月夜》的确有“孤篇该全唐”的美誉。






霜晨月夕


本诗开篇写景,写出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画面。诗人把“月华”作为素材,作为情感的纽带,从“明月共潮生”写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月的运行来布局,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在月光的照耀下,哪一处春江不反射着明月的光辉呢。诗人神思飞跃,在写景的同时又在探索着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有限,但人类的存在却同那日日升起在江上的明月一样,绵延不息。紧接着,诗人便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具体的人生图景,一幅思妇游子的人生图景,引入爱情这一飘荡在人世间永恒的旋律,将景与情巧妙相连,引人入胜!春、江、花、月、夜这五种艺术形象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酌酒品诗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素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定是名副其实的。

一部文学作品能否被大众喜爱并广为流传,不仅取决于它让人心悦诚服的“外表”,更取决于它能触动多少人内心的情感。

张若虚的这首诗,从词到句,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触动,完全胜任孤篇盖唐的美誉。

首先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名,据说是南朝陈后主创制,基本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的这首却成了千古绝唱。

遗憾的是,这首诗从唐到元的很长一段时间,命运坎坷,备受冷落,直到清代才名声大振。

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写道: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由此可见,清代的读书之人对《春江花月夜》都极为熟悉。

清代王闿运也在《湘绮楼说唐诗》中盛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直用《西周》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曲,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其次

此诗为何能被历代文人如此盛赞?我们先来看看诗中写了什么:

全诗围绕月展开,前八句起笔宏阔,然后聚焦于孤月。接着由月及人,引出宇宙永恒而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感伤背后是对人生的热爱。

接着,从游子、思妇两面落笔,同时对月怀远,同有一种离愁别恨。作者用月来烘托思念之情,悲泪自出,把月拟人化,“裴回”二字极为传神。“卷”“拂”两个动作无理而有情,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茫挥之不去。

最后八句将梦境与实境结合,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相思之情。结句“摇情”洒满江树,也洒落在历代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余味悠长。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

(钟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这是对《春江花月夜》理解的升华。

最后

张若虚虽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但流传下来出彩的作品确实不多。

《春江花月夜》无论写景、寄情都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故称“孤篇盖全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