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大家都有谁,分别都有什么称号?

无情欧巴啦


扁鹊(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名言: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华佗(145-208),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三国志》、《后汉书》中都说华佗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张仲景(150—219),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人将《伤寒杂病论》改编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世称八纲辨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了三百多方,方中列举了汤剂、丸剂、散剂等十余种做法,开后世方剂学的先河。

名言: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皇甫谧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654个(包括单穴48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其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他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药物的效用,在医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名言: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

孙思邈(542-682),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孙思邈有丰富的医学经验,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珍断、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均有精辟的论述。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名言: 养性十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曰导引,五日言论,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曰禁忌。

钱乙(1035—1117),字仲阳。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名言: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朱丹溪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所著《格致馀论》,认为多种疾病的病机,均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张“滋阴降火”。对于当时《和剂局方》中用药偏于温燥现象,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另著《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名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李时珍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怪八脉考》、《脉决考证》等流传于世。

名言:饮食者 , 人之命脉。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叶天士(1666—1745),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状,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名言: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入,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


猛哥谈心理


自从有了生物,便有了生、老、病、死这四种历程。

中国做为最古老的文明古国,对于疾病预防与治疗,积累了大量有效经验,而这些经验离不开这些从事治疗的医士,在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会涌现出几位医学大家。

如上古时期的岐伯,春秋时代的神医扁鹊,汉代时期的外科圣手华佗、医圣张仲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明代药圣李时珍,无一不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于世界史上赫赫有名的医学大家。

这些都是耳熟能响的大家,我就不一一详诉,我今天给大家介绍几位在历史上虽赫赫有名,但被低估了的医学大家。第一位来至东晋,他的名字叫

葛洪。这是一位横跨三界的大师。

也许你会说:噢;我知道,就是那位炼丹师嘛!你说得很对,葛洪的确是炼丹师;但他还是一位医学大家,更是一位预防医学的大家,正是他在为人治疗时期,发现了某种病状有传染的迹象;如:【天花】、【结核】将这种病的症状与诊治心得详细记录了下来,比西方发现早出近千年之久。

葛洪不仅仅是位“预防学科”的先行者,再其后期因喜欢炼丹还发现大量化学变化,通过对丹药的详细观察,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掌握了这种技术;为中国早期的化学提供了资料,所以说葛洪还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

除了发现化学的生成规律,他将这些生成品种做了仔细的研究;如:铜青对于皮肤过敏损坏有治疗效果等等,这些发现在医学上有积极性的作用,而在其一生行医、炼丹当中;积累了大量经方、验方,编注了《肘后备急方》一书,此书的成功,对于普及百姓用药起了重要的意义。而葛洪还是一位修道者,对道家理论的论述有高深见解;世称:仙翁。

第二位,来至北宋时期幼婴科鼻祖的先驱:钱乙。


钱乙:岀生在北宋仁宗时代,是宋朝最仁慈繁华的时代,为什么会介绍他呢?因为钱乙的出现他的理论与实践,给当时环境下婴幼儿预防夭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出现系统性的总结婴幼儿辩证治疗,是中国儿科里程碑的人物,说他挽救了宋后期所有婴幼儿的性命都不为过。他的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第一部儿科专著。宋代以后的儿科医士,如明代的无忌先生,秦昌遇等人;视其作品为儿科经典,尊称钱乙为:幼科之鼻祖。时值今日医疗如此发达的现代,而钱乙的某些治疗婴幼儿方剂,依然在使用,可见其贡献之巨。

第三位,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妇女之友:傅山。


这位明末清初的道教大思想家、书画家、武术家。还是一位医学大家,尤其是擅长妇科病。

傅山,字青主,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傅山学医一是偶然也是必然,傅山早年丧父,尤母亲抚养长大;所以对母亲特别依赖,感情深厚,可惜没有高寿便去世了,对于母亲的逝去,傅山深受打击,然而更残忍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他的爱妻张静君因病去世,给他留下了五岁的独子傅眉;这次打击使傅山整整三年没有缓过气来,傅山日夜恸哭。发誓不再娶妻,正是即与这种情况下,傅山开始学习医学,对于亡妻的内疚,也是对亡妻的深爱,让他苦读医学,凭借过人的天赋,傅山对于内、外、儿科都有很高造诣,尤精女科,其女科对于妇科病的研究治疗至今仍有重要影响。正是傅山的医学贡献,后世尊称其为:妇科医圣。

历史上的医学大家,不胜枚举,我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三位在专科上著名的大家。在我们中国医学历史上有许多位杰出的大家,如宋朝:沈括、王唯一、陈无择、宋慈。金元的四大家;李东垣、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明代的:张景岳,秦昌遇、王象晋、龚延贤。清代的:叶天士、岳甫嘉、徐文弼、祝登元等等,无一不是当代名家。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那小编就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给大家排列一下

1.神农氏:神农尝百草,创作了《神农百草经》。

2.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曾要给蔡桓公治病,三次被拒之门外。号卢医。

3.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曾给关羽刮骨祛毒,后因给曹操要开颅治病,被曹操猜忌处死。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4.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5.董奉:中医名家出身,与华佗和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6.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被后人誉为“药王”。

7.李时珍:明代医药学家,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古代人民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编就知道这么多了,欢迎大家补充,谢谢。


小空话历史


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涌现了不少的名医,特别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医,有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他们不仅个个医术精湛,而且还有名著:例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国家药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东方医药巨典,扁鹊医术高超,被荣为神医,他还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现在的四诊法就是扁鹊创造的。华佗医术全面,擅长外科,精于手术,他曾给三国名将看过病,关羽,曹操都是华佗医治的,他医名远扬,流传千古。


1小风车1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啊!~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

华佗(?-208) :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仲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 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 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

巢元方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 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王冰: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平素钻 研医学,曾郃时十二年,注释九卷本《黄帝内经素问》.所著又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一说为后人

王惟一: 北宋医学家.天圣四年(1026)参与官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总结古人针灸医疗实践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铸成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针灸医学有重要影响.

唐慎微: 北宋医药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曾著《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书,并搜辑经史诸子文献内所载方药.重视民间医药经验,曾赴各地采访单方、草药,编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总结了宋以前药物学成就.

许叔微: 南宋医学家.字知可,绍兴二年(1132年)进 士,所著《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等,对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挥.另著有《普济本事方》,记录医案及经验诸方.

王好古: 元代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曾学医于张洁 古、李东垣,并任赵州医学教授.所著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阴症略例》等,对脾胃学说多所阐发.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医学,所著《格致馀论》,认为多种疾病的病机,均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张“滋阴降火”.对于当时《和剂局方》中用药偏于温燥现象,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另著《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家世业医, 曾任太医院院使.其医论重视脾肾,治法善用补益.自著及注释医书十六种,多附治验病例.人汇集其著作为《薛氏医案》七十八卷,其《口齿类要》等,为现存较早的口腔、喉科专著.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 春)人.家世业医,注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曾长期上山采药,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铃医请教,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馀种,对各种药物亲自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多种药物,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其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古代人民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著又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

张景岳(1562--1639):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惠)卿,会稽(今浙江绍 兴)人.曾学医于金英(梦石).精研《内经》,历时三十年为之整理注释,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于医学理论颇多阐发.

张石顽(1617--1701?): 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所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又著《医通》,

薛雪(1681--1770): 清代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少习文史, 兼擅诗画,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曾选辑《内经》原文,按阴阳、藏象、论治、疾病等分为十四类,约取诸家注释,并加入个人体会,编为《医经原旨》.又著《湿热篇》,为论湿热病之专著.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人.以为“业医诊病, 当先明脏腑”.为明解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非难,亲至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至刑场检视尸体脏器结构.所著《医林改错》,纠正古代医书记载脏器结构及功能之错误(也有误改之处).其医论和诊治重视气血、擅长活血化瘀.


巴黎此岸破碎张


历史上对某个领域具有重大成就及贡献的人,喜欢用“王”、“神”、“圣”这样的字眼来称呼他们。在中国古代的医学领域,也有这样的人。

一、“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道人,后人尊其为“药王”。他搜集民间医疗经验,系统整理后著成《千金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并和唐朝政府合作,参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二、“医神•华佗”

华佗的大名,大家一定是如雷贯耳。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形下,提起“医神”、“神医”,大家就会想到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医术全面而尤擅外科,被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华佗开创性的使用“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方法,比西方的麻醉术早了1600多年;华佗创立的“五禽戏”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重要功法。此外,史书还记载华佗著有《青囊经》,遗憾的是没有流传后世。

三、“医圣•张仲景”

东汉末年还有一位重要的医学家,那就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著有传世巨作《伤寒杂病论》,其核心是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为历代医学家所顶礼推崇,是研习中医的必修经典。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他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当然,中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杏林圣手,如葛洪、扁鹊、李时珍等,篇幅所限难以一一枚举,即便以上三位就算溢美千言又怎能言之万一?我想这些有着传世美名的医生,之所以能称“神“称“圣“,除了

妙手回春的“仁术”,更多是因为世人赞许他们悬壶济世的“仁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多多了解,我只是拣知道的随便说一说,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让我们一起将这些济世救人者的美名继续流传下去。


小牛在云端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著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湿热条辨》。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1] 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华佗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张仲景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邓州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

皇甫谧

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纪》等。

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孙思邈

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李时珍

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葛洪

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东晋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小老鼠的救赎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啊!~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

华佗(?-208) :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仲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 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 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

巢元方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 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王冰: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平素钻 研医学,曾郃时十二年,注释九卷本《黄帝内经素问》.所著又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一说为后人

王惟一: 北宋医学家.天圣四年(1026)参与官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总结古人针灸医疗实践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铸成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针灸医学有重要影响.

唐慎微: 北宋医药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曾著《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书,并搜辑经史诸子文献内所载方药.重视民间医药经验,曾赴各地采访单方、草药,编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总结了宋以前药物学成就.

许叔微: 南宋医学家.字知可,绍兴二年(1132年)进 士,所著《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等,对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挥.另著有《普济本事方》,记录医案及经验诸方.

王好古: 元代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曾学医于张洁 古、李东垣,并任赵州医学教授.所著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阴症略例》等,对脾胃学说多所阐发.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医学,所著《格致馀论》,认为多种疾病的病机,均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张“滋阴降火”.对于当时《和剂局方》中用药偏于温燥现象,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另著《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家世业医, 曾任太医院院使.其医论重视脾肾,治法善用补益.自著及注释医书十六种,多附治验病例.人汇集其著作为《薛氏医案》七十八卷,其《口齿类要》等,为现存较早的口腔、喉科专著.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 春)人.家世业医,注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曾长期上山采药,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铃医请教,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馀种,对各种药物亲自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多种药物,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其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古代人民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著又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

张景岳(1562--1639):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惠)卿,会稽(今浙江绍 兴)人.曾学医于金英(梦石).精研《内经》,历时三十年为之整理注释,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于医学理论颇多阐发.

张石顽(1617--1701?): 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所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又著《医通》,

薛雪(1681--1770): 清代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少习文史, 兼擅诗画,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曾选辑《内经》原文,按阴阳、藏象、论治、疾病等分为十四类,约取诸家注释,并加入个人体会,编为《医经原旨》.又著《湿热篇》,为论湿热病之专著.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人.以为“业医诊病, 当先明脏腑”.为明解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非难,亲至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至刑场检视尸体脏器结构.所著《医林改错》,纠正古代医书记载脏器结构及功能之错误(也有误改之处).其医论和诊治重视气血、擅长活血化瘀.


晴曦晨


古代医学开辟了中国医学史的文明,自神农尝百草开始,医学的发展就已有苗头。

所以,如果要说古代医学大家,那神农必是第一人。

神农

神农著有《神农百草经》,为后世人对草药的药性了解提供了依据,在后面不论是《本草纲目》还是其他医学宝典,都是以此为宗。

神农被称为炎帝,也因为他的医学贡献,别人们称为五谷帝仙。

黄帝

黄帝对医学发展的贡献,在于他与歧伯等朝臣的对话编著成的《黄帝内经》,黄帝在位时,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 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黄帝被认为是中国医学史的始祖。

张仲景

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河南南阳郡人士。

汉献帝曾封其长沙太守一职,著有《伤寒杂病论》16卷,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

他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及其医学辩证论治思想,在今天的临床实践方面更是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富贵的临床经验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扁鹊

本名秦缓,姓姬,春秋战国时的名医。

司马迁对扁鹊的称赞是:“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对中国医学发展,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华佗

麻沸散的出现,可以说是给手术病症患者带来福音。

华佗做为麻沸散的发明人,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 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

孙思邈

人称“药王”。

著有《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医学典籍。

李时珍

《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李时珍精读四书五经,对医药研究和自然科学有极大兴趣。

在《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中,李时珍以简洁明了的诗句,概括地总结了中医常用的脉象,对病情诊察提供医学论据。

结束语

古代医学史发展已经很多年,许多医学大家更是为医学进步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不论是谁,只要他曾真心为民谋利,我想后世人都会将他铭记于心。


purelove


神农氏:最老的了,为《神农百草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啊!~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

华佗(?-208) :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张仲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 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

皇甫谧(215--282): 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肃平凉西郊)人.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

巢元方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 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孙思邈(581--682): 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曾总结唐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王冰: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平素钻 研医学,曾郃时十二年,注释九卷本《黄帝内经素问》.所著又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一说为后人

王惟一: 北宋医学家.天圣四年(1026)参与官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总结古人针灸医疗实践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铸成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地区针灸医学有重要影响.

唐慎微: 北宋医药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曾著《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书,并搜辑经史诸子文献内所载方药.重视民间医药经验,曾赴各地采访单方、草药,编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总结了宋以前药物学成就.

许叔微: 南宋医学家.字知可,绍兴二年(1132年)进 士,所著《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等,对汉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有所发挥.另著有《普济本事方》,记录医案及经验诸方.

王好古: 元代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曾学医于张洁 古、李东垣,并任赵州医学教授.所著有《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阴症略例》等,对脾胃学说多所阐发.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医学家.名震亨,字彦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医学,所著《格致馀论》,认为多种疾病的病机,均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张“滋阴降火”.对于当时《和剂局方》中用药偏于温燥现象,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另著《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家世业医, 曾任太医院院使.其医论重视脾肾,治法善用补益.自著及注释医书十六种,多附治验病例.人汇集其著作为《薛氏医案》七十八卷,其《口齿类要》等,为现存较早的口腔、喉科专著.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 春)人.家世业医,注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曾长期上山采药,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铃医请教,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馀种,对各种药物亲自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多种药物,经二十七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其书收录诸家《本草》所载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古代人民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所著又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另有《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

张景岳(1562--1639):明代医学家.名介宾,字会(惠)卿,会稽(今浙江绍 兴)人.曾学医于金英(梦石).精研《内经》,历时三十年为之整理注释,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等、《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于医学理论颇多阐发.

张石顽(1617--1701?): 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所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又著《医通》,

薛雪(1681--1770): 清代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江苏苏州人.少习文史, 兼擅诗画,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曾选辑《内经》原文,按阴阳、藏象、论治、疾病等分为十四类,约取诸家注释,并加入个人体会,编为《医经原旨》.又著《湿热篇》,为论湿热病之专著.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人.以为“业医诊病, 当先明脏腑”.为明解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非难,亲至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至刑场检视尸体脏器结构.所著《医林改错》,纠正古代医书记载脏器结构及功能之错误(也有误改之处).其医论和诊治重视气血、擅长活血化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