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漢立,秦漢艱難的統一之路

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始皇嬴政終於完成了先輩的宏願,統一了六國。但這也只是政治上的統一,文化上並沒有完成統一。秦始皇很明顯不止要政治上的統一,亦要文化上也是一統。故而統一法令、文字、度量等等。但在朝中的那些來自山東的博士們並沒有幫忙獻策,在地方六國的舊勢力也在蠢蠢欲動。秦始皇又是一個過於強勢之人,統一之後沒有與民休息,就這樣在外部勢力的操縱下,以及秦始皇的本身施政的等方面的原因,致使秦二世而亡。但秦的統一事業還在繼續推進,只是換了“人家”而已。

秦亡漢立,秦漢艱難的統一之路

楚漢交接棒

楚的勢力在滅秦的過程中是“貢獻”十足,先是張楚拉開反秦大幕,再是項羽、劉邦等人最終使得秦二世而亡。這個過程中就有一個爭論的問題,項羽到底是支持帝業還是支持分封?在下是站在項羽支持帝業的這一方。當時的形勢下,無論是誰都阻擋不了分封,所以項羽不得不分封。而若是項羽真心支持分封,為何項羽在分封諸侯王之後還要保留帝位讓楚義帝繼續當皇帝?這就是為項羽自己登基搭好臺階。而且縱觀項羽分封諸侯王這件事本身,基本上把當時有實力的地區都分給了幾個人來統治,這亦是為自己以後的統一降低難度。之後義帝在遷徙的途中被殺,項羽正準備完成最後一步登基稱帝之時,齊地叛亂,然後劉邦伺機而動奪了三秦。又演變成了楚漢戰爭,最終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統一的接力棒交到了劉邦手中。

秦亡漢立,秦漢艱難的統一之路

劉邦的迂迴戰術

劉邦雖然當上了皇帝,但也被六國逼迫的不得不分封,故而就有了漢初的分封與郡縣並存的局面。我們看一下漢初的分封,多麼類似於戰國的版圖,故所謂的殺功臣一說,本質是劉邦的統一併沒有完成,消滅異姓諸侯王就是為了完成政治上的統一,這點從劉邦沒有怎麼殺他身邊的功臣也可以看出。隨後異姓諸侯王的逐一滅亡,只剩下長沙王吳芮。劉邦還是沒有全面推行郡縣,全面承接秦制,反而分封了同姓諸侯王,讓這些同姓諸侯王繼續實行當地的舊俗。這是因為亡秦之教訓歷歷在目,劉邦這個親身經歷者不得不甚之又甚。強行推進文化上的一統,只恐又行亡秦之路,故而漢初選擇了當時算是“量身定製”的黃老無為之制,劉邦把文化統一的事業交給他的後輩們去做。劉邦的迂迴戰術使得亡秦之路沒有再現,天下開始趨於安定。但是文化統一之路還得繼續,故而有學者也根據此等原因把漢初稱為“後戰國”時代。

秦亡漢立,秦漢艱難的統一之路

六十餘載文化統一路

漢初之時為了照顧關東之風俗等問題,推行的是“自置吏,得賦斂。”的政策,這樣雖然使得漢初沒有馬上踏上秦的老路,但也是遲早的事情,其弊端賈誼在《治安策》,以及晁錯在《削藩策》等等這些漢初的大臣都論述的很清楚。故我們熟悉的文景之治不僅僅是使得西漢王朝走向盛世,同時也是將秦制真正推行到全國的歷程。這期間雖然有所障礙,像是七王之亂等等,但最終都沒有能組擋文化統一之大勢。經過漢文帝、漢景帝的努力,再加上漢武帝的最後臨門一腳,秦始皇夢想的統一終於在漢武帝時期完成。正因為完成了這些,漢武帝的才能全面對外戰爭等等,這條文化統一之路一晃就是六十餘載。

秦亡漢立,秦漢艱難的統一之路

也正是由於學者提出的文化統一的觀點,這樣再來解釋秦亡和漢初的一些事情,就有了新的思路在裡面,或者有了更多的理由。比如當時漢初的和親之舉,就是因為文化統一使得漢王朝內部真正一統是當時之本,而匈奴等問題就是當時之末,先解決本質問題,匈奴的問題就迎面而解。這就是秦漢艱難的統一之路,也是中原王朝的崛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