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的的政局發生了大變動。唐王朝的戰略動向從早期的積極對外擴張向對內防禦轉移。

這主要是由於唐王朝對外的戰略優勢喪失以及內部政治動盪造成的,自玄宗朝以來形成的藩鎮問題成為唐王朝這一政治局面形成的主因。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又是一出"扮豬吃老虎"

面對安史之亂後國家內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廷不得不對"驕藩"進行妥協。而朝廷的姑息讓步使得這一問題不斷加劇,地方叛亂不斷興起,甚至到了威脅唐朝政權生存的地步。

德宗即位後,曾意氣風發的想要削平藩鎮,但唐德宗操之過急的做法卻激反藩鎮,給予已經衰落的朝廷權威以沉重打擊。

無奈之下,唐德宗不得不再次讓步,使得其前期的中興氣象瞬時衰竭。唐德宗在與藩鎮的鬥爭中落敗,但這並不意味著唐王朝已經無法控制藩鎮,機會仍然存在,但顯然不再會由唐德宗把控。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在德宗之後,德宗長子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唐順宗繼位之後,立即任用王叔文進行變法活動,針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力行改革。

但唐順宗的舉動觸犯了藩鎮以及宦官的利益,因此在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密謀以及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的推動下無奈退位,歷時僅數月的"永貞革新"就此破產,而皇子李純在宦官的操縱下繼承皇位。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而李純之所以能得到宦官的擁護在於他在做皇子期間一直裝瘋賣傻,讓宦官認為這個傻皇子如果即位,會容易控制,不會再發生順宗朝整治宦官的事情,從而保證宦官可以一直操持權柄。

貞元二十一年四月,李純被立為皇太子。當年八月,順宗退位,李純即位為皇帝,改元元和,是為唐憲宗。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唐憲宗

但就在唐憲宗即位初年,藩鎮再次動亂。在這一年,在韋皋死後自立為西川節度使的劉闢發動叛亂。但這場叛亂並沒有持續多久,在唐憲宗派出的軍隊的打擊下,劉闢很快失敗,並被押送到長安斬殺。

這場叛亂遠沒有唐德宗年間河朔三鎮叛亂的規模之大、影響之遠,但卻讓新即位的唐憲宗認識到驕藩問題不能再持續下去。與他的父輩一樣,唐憲宗在即位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削平藩鎮,澄清吏治,重現大唐盛世。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大唐盛世

唐憲宗的底氣所在

即位後的唐憲宗一改之前的痴漢形象,勵精圖治,任用賢良,儼然一位明君,這讓寄希望於操持皇權的宦官集團大失所望。

憲宗想要治理國家,因此選拔了一批精明強幹,並且力主平定藩鎮、反對宦官的官員。在其即位初年任用杜佑為相,而這個杜佑是德順兩朝老臣,精於理財,政績卓著。

同年又提拔剛正不阿、善於選材的杜黃裳為平章。而正是杜黃裳在劉闢叛亂之時力主討伐,給憲宗政治開了一個好頭。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杜黃裳

同時被選進的還有李吉甫、鄭餘慶、李絳、崔群、裴度等一干大臣,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出身進士,政治文化素養高,正是這樣一個精英群體支撐起了唐憲宗的政治夢想。

唐憲宗不僅知人善任,而且能對所用之人給予充分的信任。在德宗一朝,由於唐德宗本人猜忌心理非常之中,導致德宗朝事無大小皆決於上,這對行政效率是極大的損害。

而唐憲宗則能給予官員以實際權力,軍國大事任憑處置。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唐朝疆域示意圖

除此之外,即使在皇帝最敏感的軍權上,唐憲宗也能大方放權。自從肅宗、代宗兩朝以來,出於對將領的忌憚,皇帝往往會派宦官在軍中擔任監軍,這一制度嚴重妨礙了軍機事務的決斷。

而唐憲宗則不然,他廢除舊例,不再給軍中派遣監軍,給予領軍大將以高度的決策權。在征討劉闢的戰爭中即是如此,這對戰事的速戰速決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想要支撐唐憲宗削平藩鎮,只靠選拔人才是不夠的。朝廷沒有財力就供養不起軍隊,沒有軍隊是無法和具有野心的藩鎮抗衡的,因此財政是否充裕是影響憲宗朝政治發展的關鍵因素。

而自從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他們大多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徵收賦稅的權力,而且拒不上交朝廷。

除此之外,唐代因為經濟崩壞,百姓流離,能夠徵收賦稅的戶口越來越少,朝廷的財源枯竭極大的阻礙了平定藩鎮的行動。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唐朝軍隊

因此,自肅代以來一直重視發展生產,並著力尋求一種新的稅收制度來代替已經無法實行的租庸調製。在德宗一朝,宰相楊炎提出了"兩稅法",這一制度不同於以往按人口徵稅的租庸調製,而是按財力征稅。

因此,貧苦的農民的負擔得以減輕,而財力雄厚的地主的財富得以部分流入國庫。這一制度的實施一方面穩定了民生,另一方面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困難。除此之外,還有藩鎮財富的輸入。

往往提起藩鎮,大家只會想到割據一詞,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藩鎮都是脫離朝廷控制的驕藩。

唐朝的藩鎮分為幾個類型,有在西北負責防禦吐蕃進攻的藩鎮、也有在河朔地區脫離朝廷的割據藩鎮,同時還有在江淮地區為朝廷提供稅收的財賦藩鎮。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自吳晉以來,江南地區得到了充分的開發,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在向江南地區轉移。而京杭大運河的開掘使得江南地區的財稅得以通過水路大量運抵長安,支撐起了龐大的唐王朝的經濟消耗。

在唐中後期,大量稅賦收入都依靠江淮地區,尤其是鹽鐵的收益,幾乎佔到了國家稅收的一半。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但由於運河航道經常被其他藩鎮控制,使得財稅轉運受到阻礙,唐王朝一直致力於打通這條帝國的生命線。

在唐德宗的貞元十五年,唐王朝終於重新控制了運河航道,使得江南財賦轉運暢通無阻。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京杭大運河

在稅制改革以及航道疏通之後,唐王朝的財政得以大大充裕,這是唐憲宗敢於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的底氣。

唐王朝的迴光返照

在此之後,唐憲宗便著手對藩鎮用兵,先後平定了西川和浙西。而憲宗一朝最大軍事勝利就是"唐平淮西戰爭"。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逝,其子吳元濟秘不發喪,自領軍務。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吳元濟影視形象

此時,唐憲宗剛剛平定了川蜀地區,矛頭也已經對準淮西。對於憲宗想要發兵淮西的想法,宰相李吉甫大力支持。

而張弘靖卻主張先禮後兵,優待吳元濟,等吳元濟先行不臣,朝廷再師出有名。唐憲宗採納了他的建議,還派官員前往弔唁。但吳元濟並不領情,反而起兵動亂。

淮西軍屠戮舜陽、焚燒葉城,擄掠魯山、襄城,使得關東震駭。朝廷的使者並沒有得到接待就原路返回。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唐憲宗因此決意征討,並調遣各路藩鎮的勢力討伐吳元濟。因為有唇亡齒寒的危機感,山東、河北的藩鎮決意幫助吳元濟,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以及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相繼支持吳元濟。

二者向朝廷上書,請求朝廷寬宥吳元濟,但被拒絕。二人便以討伐吳元濟為名,暗中破壞朝廷的軍事行動,甚至派人到長安刺殺主戰派大臣。

當時的宰相武元衡以及裴度二人在上朝的路上遭遇刺殺,武元衡遇刺身亡,裴度身負重傷。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宰相武元衡影視形象

刺殺行動使得長安人心惶惶,大臣們甚至不敢上朝。但唐憲宗不為所動,繼續維持其強硬態度,並公佈王承宗等人的罪行,下令河東六道出兵討伐。

但這一軍事命令使得唐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戰爭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也毫無進展,因此朝中的主和派一再要求停戰和談。

唐憲宗並不甘心,在宰相李逢吉的建議下,唐憲宗撤銷河北行營,專力對付吳元濟。

此時,名將李晟之子李愬受任平叛,李愬一面安撫將士,激勵官兵;一面招降叛軍士卒,分化瓦解其隊伍。在時機成熟後,李愬密奏朝廷,說明了他想要偷襲叛軍老巢蔡州的計劃並得到允肯。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李愬雪夜襲蔡州

於是,一場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誕生了。李愬帶領九千士兵,在風雪之夜急行軍一百三十里,趁淮西精銳皆駐紮在外偷襲蔡州,並生擒吳元濟,取得了淮西戰爭的最終勝利。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李愬雪夜襲蔡州過程示意圖

淮西平定後,成德、淄青、橫海、幽州等地節度使紛紛向朝廷上表請罪,表示臣服。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後來反悔,招來朝廷的軍事打擊,本人為部下所殺。

如此一來,混亂的局勢終於得到改觀,唐王朝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分裂後迎來了難得的統一局面。

歷史學家蔣系曾說:"唐室中興,章武而已",就是對唐憲宗促成"元和中興"局面的褒揚。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結語:

唐王朝在歷經數十年的混亂後,終於迎來中興的局面,這得益於唐憲宗開明的政治策略,為國家構建了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

而促成唐憲宗取得這一勝利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前代歷任皇帝所創造的物質基礎,給唐憲宗充足的底氣。

唐憲宗並非唐中後期唯一一個開明的皇帝,他的祖父、父親無一不想中興唐室,但受制於歷史條件以及自身的策略不足,都沒能實現。

唐朝之殤:留給王朝的最後機會,是怎麼得而復失的?

但唐憲宗的可嘆之處在於其取得初步的勝利之後漸漸有些志驕意滿,不復之前的勤懇精神與虛心態度,使得唐朝的中興之局並沒能長期延續,這一點可悲可嘆。

憲宗之後,藩鎮捲土重來,而這次,唐王朝再沒有了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