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

有人说,神创造人,人创造了机器人。

严格上来说,人是将机器按照人的样子,做了创新。


现在AI迭代进化如此之强大,已令不少科学家担忧,未来人类将拿什么来对抗?


既然“创新”造就了AI,那么“创新”恐怕是人类唯一仅有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01 创新的神秘面纱

第一印象

提到“创新”,大家不止耳熟能详,甚至会觉得有点烂大街,听腻了。

似乎很多人都在谈论“创新”,教别人如何如何去做。可是理论到落地之间的空档,确使得很多人无法通过实际去验证,对方的“创新”方案,又是否对自己有用。

久而久之,一个原本为了“新”而存在的概念,不免沦为俗套与空想的境地。

然而“创新”本无过,它所指引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向,依然在许多地方被真正的开拓者所证实其正确性。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飞速发展

创新发展体现最快的,应数科技领域。在信息时代的大门,被互联网技术撞开之后,尤为明显。

我们这一代的人,庆幸地亲身经历了几个世纪被加速后的生活发展。

“创新”不“新”,因为它已与我们融为一体。

日新月异

飞速进步的新兴科技和行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崛起,蓬勃,湮灭,又重生,周而复始。

犹如生命体一样,它们进化、它们变异、它们再创造。创新的本质,就是把已有的东西,按照特定范式连接组合,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从钻木取火、到钟鸣鼎食,从飞机大炮,再到人工智能。充满了神迹。

可以说,人类漫长历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命的创新史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02 创新对我们的重要性

01 企业创新破魔咒

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教授,在其著作《第二曲线创新》中说,企业寻求创新,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这也是所有企业的首要战略目标。

著名战略报告《失速点》公布了一组数据:从1955年到1995年,在172家世界500强企业里,只有5%产生了超过通货膨胀率的增长。而一旦企业到达失速点,只有少于10%的企业能够重启增长引擎。

按照李善友教授的观点,纵观历史上世界级优秀企业,在面临增长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遭遇失速点。从这个点之后,增速开始减缓,直至完全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增长魔咒”。

企业要想破除魔咒,就必须要创新。增长是企业战略目标之首,创新则是企业战略的灵魂。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02 工作难题求新解

平时在工作中,职场人面临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效率问题。

影响工作效率,无非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结果。单位时间内,结果创造的价值越高,工作效率越高。那么如何提升单位时间的结果产出。那就一定需要方法。

不同行业和工种所需要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底层逻辑是,你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工作永远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大家每天都是公平的工作时间,如果你不提升效率,等待你的只有漫长无休止的加班。而单纯累计工时的加班行为,永远无法提高你的工作能力。

所以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一定需要创新的思维,来帮助你解决难题,节省时间。节省你本可以在忙忙碌碌的间隙去品味生活和谈情说爱的时间。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03 生活情趣小心思

人们习惯了忙碌,却无暇顾及此刻的生活,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个某个节点,突然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生活就在当下啊。

我们总是习惯于受到大脑的支配,在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特别想懒懒地“葛优瘫”,什么都不干,这样才觉得是放松。

但其实我们生活可以很有意思,只需要你有一点点小小的创新。

比如,用手机记录上下班途中,男男女女的行色匆匆,城市街道的灯火通明,亦或是夹杂在钢筋混凝土之中的一抹绿。

你收集,你创造,你录成影,集成相,行成文。

这些都是你生活需要的点滴创新。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03 如何提高个人创新能力

01 至繁归于至简——化简思维

2007年6月,风靡全球的智能手机iPhone初代即将开售。全美的苹果公司销售商店外,已有数百名苹果粉丝为了抢购而提早排队。这是那个时代,空前的景象。

为何iPhone手机能够做到如此成功?因为它做到了公认的创新。

iPhone创始人乔布斯要求,智能手机不需要那么多键,只要一个就行。工程师们都觉得很为难。而乔帮主毅然决然地坚持,只要一个键。必须做出来。

最后他们成功了,这才有了我们后来所见到的iPhone手机。

化简思维就是对于一个事物的判断或者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提炼出足够精简的核心。

然后再基于核心的基础之上,我们再看,为了实现功能或目标,我们需要如何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实现了结果的创新。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看书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说的就是化简思维的道理。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先通过书名、引言以及目录大纲,了解书的基本框架。然后再读书过程中,提炼出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章节主旨,做到“把书读薄”。

在隔天,我们需要结合过往的认知和经验,再回顾书中内容,产生新知。

“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读书与创新的道理。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02 AI无法企及的人类核心——多元思维

在人工智能时代,AI机器人成长的极度之快,机器学习已不再是新鲜事,甚至远超人类的学习速度。

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曾提到,人比于AI,唯一的核心能力,除了情感(未来有可能机器人能够通过模拟神经元信息传递,感知到情绪)那就是跨领域理解的思维能力。

跨领域的思维能力也称为多元思维

因为机器的语言是精确的语言,它深入某一领域,是可以不断深入去学习的,如果多个领域需要学习,也可以输出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

但是,最重要的是,不同领域之间所引发的思考和相关性只有人脑可以做到。机器自己无法将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信息相连接。所以才有人类,才能够具备创新能力。

多元思维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如何锻炼多元思维呢?

就是在平时学习输入的时候,不要只图“有用”的书籍去看。那样的大多数是工具书,或者鸡汤书。方法千千万,你只需要掌握其中几个,好好实践应用就可以。

平时可以接触一些不同于当前行业领域的通识或入门书籍,做了解,浅尝辄止即可。

灵感是创新的来源,足够多元的素材才能催生你的灵感。

只要你坚持这样的多元输入,你将会发现一片新天地,思考起来,会感觉非常有灵性。

推荐大家必须了解的一些领域:经济学、心理学、人文常识、管理学、哲学、思维认知。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03 你来做次造物者——整合思维

前边提到,“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读厚”其实就是整合思维的一种表现。

有一个误区,大家必须清楚,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让它变得更好。之所以有时候感觉东西被凭空创造了,那是因为你忽略了中间层级的创新过程。

举个例子,中国的汉字并不是你创造的,但是你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你可以说出很有煽动力的话,甚至甜言蜜语的誓言。

人类看似“创造”了许许多多,比如飞机大炮等等,但是构成飞机大炮的物质本身存在于地球上。

飞机是源自于观察鸟类飞翔而产生的创新,大炮是对于火药和武器所结合的创新。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做的,都是在整合身边的资源,做到了再创造的创新。

整合思维的意思就是,大家需要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信息,不能为之所用的,还可为之所参考和学习。这样的思维效率,你觉得如何?

从“钻木取火”到“飞机大炮”|我们未来将如何对抗AI

总结

在过去,创新听起来是一件非常“新”的事,能够创新的人,让人觉得很了不起。

如今,创新似乎成了很平常的事,因为人人都在学习如何创新,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和学习创新,以及思考的底层逻辑——思维方式。


附言:整合思维+结构性思维,可帮助迅速搭建创新逻辑,方便解决问题。

结构性思维请参考文章:

祝大家天天开心,保持好心情有助于提升创新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