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解讀】開州:產業扶貧為本 陌上花開致富香


【區縣解讀】開州:產業扶貧為本 陌上花開致富香

產業扶貧為本 三個環節發力

開州 陌上花開致富香

  目前,扶貧產業覆蓋開州區80%以上貧困戶,貧困人口年經營性收入高於開州農村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通過扶貧產業帶動,9.47萬人越線脫貧,建立起了脫貧和防返貧的長效增收機制。

  為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近年來,開州區深入學習貫徹關於扶貧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切實做好產業扶貧的工作部署,堅持“產業扶貧事關脫貧攻堅大局”定位,在“建起來、售出去、聯起來”三個環節全面發力,通過“三變”改革、黨建引領脫貧攻堅、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等,推動了柑橘、生豬、中藥材、水果等扶貧特色產業發展,為開州持續推動貧困人口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奠定堅實基礎。

  夯實底子

  借力“三變”改革利益聯結捆綁,貧困戶增收細水長流

  產業扶貧是帶動貧困戶脫貧的主要途徑,但如何實現產業扶貧與股權化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三變”改革政策利好相結合,提高產業發展抗風險能力,進而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的細水長流。

  開州在推動產業發展上轉變思路,通過與“三變”改革相結合,全面整合農業、國土、水利、交通等項目資金,集中流轉、整治、出租土地,變貧困村“閒散資源”為“優質資產”,涉農扶貧資金變村民合作發展股金,農民變股民,建立了新型產業經營模式。

  臨江鎮福德村距離開州城區30多公里,是傳統的農業小村莊,也是2017年全市“三變”改革試點村。今年,對於該村2組村民付月財來說變化最大。他不僅脫了貧,還成為福德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經濟聯合社裡的管護小組長和股東。

  福德村黨支部書記熊炳科說:“2017年,我們對集體的土地、森林、固定資產等探索了點上‘化零為整,確權不確地’、面上‘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措施,培育了福德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經濟聯合社。同時,按照單一配股的方式,將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到每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5212個村民成為了聯合社的‘股東’。他們通過流轉土地、反租倒包、直接用工、財政資金股權分紅、村集體二次分紅等利益聯結還實現了六大增收。”

  如今,福德村通過“三變”改革,合作共營帶動“小戶農民”,以“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建成3360畝柑橘基地,僅去年,柑橘產量達到60萬斤,實現收入200餘萬元。

  此外,為促成各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開州還制定出臺了《關於健全完善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產業扶貧帶貧機制防止“一股了之”的通知》,建立起資產收益、土地流轉、資金入股、房屋聯營、務工就業、產品代銷、生產託管、租賃經營等8種利益聯結方式,明確了經營主體帶貧責任和獎補措施,完善了相關收益分配和監管辦法。

  築牢根基

  支部建在產業上,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有了主心骨

  今年3月,大進鎮紅旗村集農茶葉專業合作社的2000畝茶葉基地迎來了第一次春茶採摘。雖然只有1000斤,村支部書記兼合作社理事長鄭代發卻一臉興奮:“大夥兒發展的白茶終於見效益了。”

  紅旗村是大進鎮7個市級貧困村之一,幅員面積7.8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936戶2868人,其中貧困戶有49戶146人。過去由於村支兩委思想渙散,黨員帶動發展產業的能力弱,村民只能以種植玉米、土豆等傳統農業為主,眼睜睜的受窮。

【區縣解讀】開州:產業扶貧為本 陌上花開致富香

▲大進鎮茶園基地

  “抓黨建促脫貧,就是要把黨支部建在生產發展第一線,把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體現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上,以黨建引領發展,以發展促進黨組織建設。”紅旗村扶貧“書記”、團市委派駐幹部王棟說。

  為此,紅旗村黨支部通過班子成員整頓,鎖定建設高品質生態茶園目標,先後召開院壩會50餘次,逐社逐戶走訪群眾300餘次。通過宣傳發動,455戶群眾通過土地入股,建成了2000畝生態茶園。

  同時,為發揮村黨支部和黨小組在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紅旗村黨支部探索了“支部+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了集農茶葉專業合作社和紅旗股份聯合社,並構建了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分享成果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紅旗村,不僅村黨支部牢牢建在了白茶產業上,同時,紅旗村還充分發揮黨員在帶頭脫貧、帶領致富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56歲的鐘利登是紅旗村支部的一名黨員。去年他通過創辦家庭農場的形式,帶動了10多名貧困戶務工增收。

  截至目前,通過發揮村黨支部助推脫貧攻堅的作用,紅旗村已先後成立了茶葉合作社、經濟聯合社,連片栽植茶葉2000畝。但讓人振奮的是,在駐鎮工作隊和鎮黨委政府的引領下,紅旗村將聯合年華村、群和村的茶園連成一片,打造一個6000畝的茶旅融合的茶葉公園。

  提質增效

  巧打農旅融合牌,“生態寶貝”變成貧困群眾致富銀行

  “做夢都想不到,一畝地有4000元收入。”提起木香產業帶來的收益,關面鄉泉秀村的貧困戶謝國海接連稱讚。

  地還是那片地,從2016年種植木香後,泉秀村包括謝國海在內的235戶789名村民的日子才有了起色。

  泉秀村是市級貧困村,有種木香的歷史。境內最低海拔600米,最高海拔2180米,山高坡陡,交通閉塞,但由於地勢起伏大,立體氣候顯著。村民靠種植“三大坨”(紅苕、包穀、洋芋)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其中貧困戶就有53戶231人。

  後來,村裡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村裡牽頭成立了泉秀村木香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改種經濟效益更高的木香。

【區縣解讀】開州:產業扶貧為本 陌上花開致富香

▲開州春橙脫貧戰“疫”銷售忙

  這一變,不僅盤活了木香產業,更是帶動農戶特別是貧困戶走上了一條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產業是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的根本保障,好的扶貧產業更是如此。”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為打造一批叫得響、立得住、能長遠的扶貧產業。開州因地制宜,結合各村發展實際,在“建起來、售出去、聯起來”三個環節全面發力,積極推動柑橘、生豬、中藥材、水果等扶貧特色產業發展。如今經過“一村一品”的打造,形成了紅旗村的白茶、福德村的柑橘、泉秀村的木香等特色產業。

  在培育和打造扶貧產業的同時,開州更加註重產業在產前、產中、產後的系統規劃,通過農旅融合的方式,將這些“生態寶貝”變成貧困群眾的致富銀行。

  去年,泉秀村結合村裡的木香產業和高山生態氣候資源,制定了農旅融合的發展規劃,探索打造一個以木香產業為基礎,集高山蔬菜採摘,杜鵑花、紅葉、木香花為景觀,高山納涼避暑於一體的休閒觀光體驗採摘的農業公園,帶動更多農戶吃上生態飯。

  鰱魚效應

  調動“能人”力量,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有了產業領路人

  一位致富帶頭人在扶貧攻堅中能發揮多大作用?光是就業一項,常年能解決50多人務工,70多個貧困戶脫貧,一年工資支出上百萬元……這是開州返鄉創業能人、致富帶頭人、扶貧車間業主蔣開均曬出的成績單。

  蔣開均說,基地季節性用工有六七十個,優先考慮建卡貧困戶、低保戶和殘疾戶。除了提供就業崗位,帶動農戶務工增收外,他還免費提供技術、魚苗和市場,帶動農戶成為創業致富的老闆。更重要的是,通過為貧困戶在基地設立“寄養池”等分紅模式,全年可帶動72戶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開州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一部分地區和個體先富起來,讓扶貧有了更多有生力量。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後,開州既強調大扶貧格局,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培育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脫貧就是開州精準幫扶的重要舉措。

【區縣解讀】開州:產業扶貧為本 陌上花開致富香

▲臨江鎮福德村新貌

  近年來,開州始終把致富帶頭人培育工作作為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重中之重,堅持“能人引路,帶貧致富”的思路,在“精確篩選、精心培訓、精準扶持、精細管理”四個環節深度發力,強力推進致富帶頭人培育工作,實現在家貧困人口“閒人變忙人”、“等靠要變主動幹”的轉變。

  2013年,自蔣開均返鄉創業以來,大進鎮明洪村的貧困戶蔣開成就一直在他的基地務工。如今,蔣開成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靠著賺來的工資,他還在鎮上買了一套小房子。

  與蔣開成不同的是,頭腦靈光的雪寶山鎮劉繼安則在蔣開均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個小型水產養殖場。現在劉繼安不僅搖身一變成了老闆,他還帶動周邊農戶就業務工。目前,類似像劉繼安這樣的創業者,蔣開均帶動了有10多戶。

  “發揮返鄉創業能人的帶動作用,我們有優勢有基礎。”開州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立足開州50萬人常年在外創業就業的勞務大區優勢,通過引導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利用資金技術信息優勢返鄉發展,儲備了“返鄉”致富帶頭人455名。同時注重從貧困村的村幹部、黨員、種養業大戶等群體中選人,儲備本土致富帶頭人256人,儲備村外致富帶頭人73人。

  同時,為激發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脫貧的積極性,該區還制定了“1+6”政策體系。出臺了《關於落實貧困村致富帶頭人扶持政策的通知》,區級部門根據職責,制定帶貧獎補、就業創業、產業發展、電商扶持、金融扶持6個文件,形成完備的政策扶持體系,做到政策有保障、落實有舉措。

  值得一提的是,開州還堅持實行“走出去、請進來、送上去”的培訓模式,組織貧困村致富帶頭人135人赴山東省壽光市參加培訓;邀請山東省壽光市的專業教師和蔬菜專家4批次到開州區培訓授課;選送25個致富帶頭人參加市扶貧辦組織的中蜂養殖、水果種植等培訓班,進一步提高幫扶技能和幫扶質量。

  如今,開州培育致富帶頭人784名,吸引返鄉能人455人,創建扶貧車間34個,直接帶動農戶就地就近務工4878人,其中貧困戶441人。

  鏈接》》

  山東濰坊市

  “三產聯動”助力開州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去年8月,在全國攜手奔小康行動培訓會議上,開州作為重慶市唯一區縣作經驗交流,並兩次在全市東西部扶貧協作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這既是對濰坊、開州扶貧協作模式的肯定,更是一種鞭策和鼓舞。

  自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濰坊市始終以產業協作為重點,變“輸血”幫扶為“造血”扶貧、促進農業產業全面興起,變打工經濟為高質量發展、實現工業產業優化佈局,變資源單項輸入為商品雙向流通,探索出了一條適合開州脫貧實際的路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濰坊市綜合利用資金撬動、鎮村驅動、園區拉動、示範帶動資源優勢,幫扶開州以特色農業為引領助推脫貧攻堅,做到戶戶有脫貧項目、戶戶能增收。

  以濰坊市與開州區採取合辦農業項目方式,提升深度貧困鄉鎮、村造血功能為例。大進鎮利用援助資金1700萬元發展有機茶園2000畝,直接帶動121戶貧困戶446人脫貧增收;長沙鎮利用濰坊幫扶資金大力發展紅心獼猴桃500畝,併成立齊聖紅心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戶均增收7000多元。

【區縣解讀】開州:產業扶貧為本 陌上花開致富香

▲長沙鎮齊聖村獼猴桃種植股份合作社為群眾分紅

  同時,開州區充分利用濰坊市在企業集聚、人才集聚、技術集聚的優勢,通過工業企業的發展帶動脫貧攻堅。嘗試建立起園區建設協作機制,探索“園區+龍頭企業”模式,推進魯渝先進製造產業園建設,現已引入企業15家,貧困群眾實現家門口增收。

來源 重慶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