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菜:“畢生”與“畢業”


老虎菜:“畢生”與“畢業”


“學習只有畢業,沒有畢生”,這是原山西省軍區副軍職離休幹部張鼎山老人的一句口頭禪。20多年前他已77歲,仍學習不輟,宣傳不止;直到97歲,他用來看書的顯微鏡從當年“杯口大”變為“碗口粗”了,他依然用這句話鞭策自己終生學習,也激勵著身邊的人勤奮好學。

我以為,張鼎山老人這句話是頗有科學道理的。從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看,從獲得小學到大學乃至更高層次的文憑,不經過一次又一次“畢業”是難以得到的,但是,人生的學習任務絕非是靠幾次“畢業”所能“畢其功於一役”的。也就是說,在學習上,能否正確處理好“畢業”與“畢生”的關係,不僅影響自身的能力素質能否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而且關係到能否保持強大的精神動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情況是在不斷變化的,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無數事實證明,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正因為如此,“適應時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斷學習”的命題,早就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據悉,1994年在意大利舉行的“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正式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會議強調,如果沒有“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就難以在21世紀生存。

馬克思說過:“當技術革命的浪潮在四周洶湧澎湃的時候,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頭腦。”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不能不看到,當今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知識爆炸、信息湧流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過去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據統計,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每10年增長一倍,20世紀70年代每5年增長一倍。到90年代末每3年增長一倍。由此可見,知識更新週期的縮短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把終生學習的問題越來越緊迫地擺在我們面前,誰要不正視這個現實,誰就有可能被時代所淘汰。

然而,在不少同志中,對此卻缺乏強烈的緊迫感。他們往往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熱衷於把“文憑”當“水平”,一旦拿到了某種“文憑”,就高枕無憂,不思進取。還有的同志則把“職務封頂”、“年齡到槓”作為放鬆學習的藉口。這些消極觀念和模糊認識,不能不說是確立“畢生學習”的巨大思想障礙。早在黨的十六大,黨中央就正式指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每一個華夏子孫,更應該清醒意識到,新形勢、新任務、新使命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我們必須自覺把“終生學習”作為畢生的人生追求。

(原載《解放軍報》2003年3月3日第三版《談心錄》,《戰友報》2003年10月21日第四版《文化漫談》,《炮學雜誌》2003年增刊。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田村路軍休所軍休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